标题:
真相令人乍舌:鸦片战争中清军武器不比英军差!
[打印本页]
作者:
都市红尘
时间:
2010-4-16 08:26
标题:
真相令人乍舌:鸦片战争中清军武器不比英军差!
在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武器杀伤效果的差距,远比武器性能悬殊得多。清朝的失败,首先是制度上的失败,然后是技术上的失败。
. h9 I' Y8 L$ Z# U
( f0 N( ^2 {- N ? U
糟糕的滑膛枪
( M6 Z6 t. U- q8 m5 E4 p
6 X5 D9 C7 [! j% u/ f _! }( b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枪。说实话,这不是先进武器。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刚刚发明出来,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枪,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一直没有成为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 {- U. v( x% t& J8 w4 D$ l
% e N6 \/ `& O l8 K) f5 X* w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1814年,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写下一段话:“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机率都是一样的。”
& \9 T6 s( H8 d
3 a! G1 ^2 y* {& C0 G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后面,使出吃奶的力气,慢慢地把弹头挖出来。更麻烦的是,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把枪管塞得满满的。
7 e- u$ k- W, |9 }. H) h
- r0 K" }2 z& e8 L7 F
清军武器不算差
# G8 E2 y: f7 d) G, O( j# t
5 Q4 A; C7 u5 o* g+ }( {+ ], p
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潮湿的时候,不大方便。
4 v f3 t1 ~$ e% k$ K" ~, P+ G* k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2发。不过,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枪则低。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枪都是手工打造,较之英军燧发枪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 V; C& Z% H: m! x) R) H
2 z. ?9 r" ~' F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3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2发,命中率70%。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3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燧发枪效能约为鸟枪的2倍。这样的差距,完全可以利用清军的人数优势来弥补。
# N F: Z( [/ Z0 L
# E1 F6 W2 v. u Z
相比之下,双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军火炮的主要问题是,侵彻力不够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彻力不够,主要是因为中国火药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机动性差造成的。同样口径的火炮,清军火炮要重得多,缺乏灵活转动的炮架。那些重达3至5吨的大口径火炮,要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一点一点地瞄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对英国军舰威胁最大的,恰恰是这些重炮。英军对清军火炮颇为畏惧,屡屡惊呼“猛烈”、“厉害”。
- O7 n" G9 K2 [+ L! p p
- v6 U# j; A- S! C4 |
弓箭赛过枪
. I' H/ K3 l% L7 z5 R. Y
6 N; O8 } t, z7 Z/ t' ^
为什么只有一半的清军使用火器?原来,清军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看家本领——弩弓,他们的弩弓在作战效能上,可能不比当时的火枪差。
0 p7 f5 P3 g9 A7 J8 u5 [
# J! Q9 s" @8 }' j5 }+ |" w
一般说来,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达到五百余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诩清军的弓箭为历代最强。弩弓的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命中200码外一个人型大小的靶子。
4 |6 {: k; y! z9 H; K) T/ Y3 r
弩弓的射速大约是每分钟三四发,操作十分简便,大家很难想象有人会装错。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6 V* ] y: L% v( v% N% h
* g' { t8 c1 r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而普通火枪子弹做不到。不过,箭的破坏力不如枪弹,伤口比较容易处理。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药,或者加装炸药。所以说,这时的弩弓威力超过火枪,甚至在英国军队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复传统的长弓,拒绝使用糟糕的滑膛枪。
' Q& J5 @4 u# g h1 Y5 F8 Y/ |' j
" Q: h3 z4 h+ S% P L, B) W$ ^
刺刀改变战术
) v# X) |8 u( K0 X2 a
: ~2 T& |. \7 I: s
清军火枪火炮跟英国相差不多,弓箭还要厉害一些,怎么输得那么惨呢?
4 S, Q' V" c; _
3 K: l- H8 {/ y' m% \/ E
首先说说英军装备的一样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滑膛枪是一种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战斗中,白刃战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发明前,滑膛枪兵必须有长矛兵保护。刺刀发明后,一个使用装有枪刺的滑膛枪的士兵,就是一个长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导致战法和战术的进步。
' H7 |7 Y/ R" A& d0 k2 H
' o' X+ Q7 a* s: L: \
英军作战时,一般排成两列横队,队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动,站立装弹,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有由散兵组成强有力的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清军作战也须排成队列,并组成各种不同阵式。列阵时,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轻火器,再次冷兵器。临敌时,在远距离上,以火炮轰击,稍近,开放抬枪;再近,则以鸟枪击打。三击不中,继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杀。结果,清军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几列队伍。这种阵型,作战效能很低。
8 I* Q1 H) R* B: U
: I' S' C, ~7 U4 o3 l* @
为了协调冷兵器和火器部队的步调,清军整个阵列只能以缓慢的速度移动,战术机动性相当差,很难运动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火力的有利位置。灵活的英军队形,往往能够成功地通过迂回等机动动作,对清军最薄弱处实施攻击。
; t. A/ d1 n+ T2 k2 i
以逸待劳的英军
# L9 W: |, U0 j( G5 ?) N
& E5 Z! x7 W ~) w$ B
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80万人(包括八旗、绿营兵),在鸦片战争中,先后投入战争的有十万人左右。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七千多人,最高增至2万人。在具体的战役中,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未能显现。英方利用船坚炮利的优势,牢牢掌握制海权,也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
, R* S. d* _0 N# E3 B% M0 d$ X1 @
2 W: W/ y) U+ ?7 }0 u
为了防御英军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从盛京到广东的七个省,几十个海口都得设防,分到每个重镇,驻守的部队就在4000人至1万人。如此分兵,在每处都难以集合优势兵力,中英间的多次战役,中方投入的部队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处于劣势。
' r5 y X9 B0 p! _5 G
, i" r3 H9 S$ V- S1 u
交通不便、调兵速度的缓慢,加重中方的困境。1841年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帝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等到该部风尘仆仆,历经两千余公里赶至前线,英军已经在宁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劳,清军怎么能不输呢?(来源:文史参考 选自《新人文》2007.8)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4-16 11:26
说八国联军,实际上日俄两国出兵就在总兵力的80%以上,英国出兵很少的。
作者:
德国的牛
时间:
2010-4-16 13:34
战争初期,英国率先打开大清的国门。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