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 男单技术40年发展史 [打印本页]

作者: choupiwen    时间: 2013-11-3 19:36     标题: (转) 男单技术40年发展史

(http://bbs.badmintoncn.com/thread-71958-1-2.html)

本贴系广东欣然俱乐部著名的业余高手玄铁重剑关于羽毛球技术的一些心得体会.转帖到中羽在线技术版块,希望没有看过的朋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看看,应该对大家球技的提高有一定帮助.祝球友们日益精进,长足进步.
作者: choupiwen    时间: 2013-11-3 19:37

由40年来男单技战术变革史到本次世羽赛男单决赛技战术分析




一、40年男单技战术变革史                     



现今的男单比赛,已经很鲜见发球采用高远球,其背后所体现的就是现今男单比赛的速度、力量、进攻性比以往更加强大了,几乎每个一流高手的后场能力都很强,每个一流高手在后场都具备一锤定音的能力,这是赵剑华那个年代的球员所普遍缺乏的,也正因为当年的球速较慢,拉吊的回合较多,有更充裕的时间发挥手上技术,所以以往的运动员看起来技术要比现在的要细腻得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羽毛球运动也在不断因应潮流发展,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近十五年来的八位世界冠军名字吧:赵剑华(91)、佐戈(93)、阿尔比(95)、拉斯姆森(97)、孙俊(99)、叶城万(01)、夏煊泽(03)、陶菲克(05);还有奥运史上的五位男单冠军:杨阳(88年.表演赛)、魏仁芳(92)、拉尔森(96)、吉新鹏(00)、陶菲克(04)。



在杨阳、赵剑华之前,男单的代表人物有汤仙虎、侯加昌、方凯祥、梁海量、林水镜等等,这些六至八十年代的顶尖高手,基本以慢拉慢吊的打法为主,其中福建的汤仙虎对羽毛球技术的重要贡献主要是在手法改革上,他发展了平高球技术,这对于以往拉吊采用的高远球技术在速度上提高了一步;然后是广东的方凯祥,他发展了步法上的蹬跨技术,包括头顶后场的单脚起跳技术,他们的这两个重要改革将羽毛球运动的速度提升了一大截,使中国羽毛球称雄于国际,也形成了中国专业羽毛球界中“福建队手法、广东队步法”的传统认识,奠定了国内羽毛球界福建和广东当年的泰山北斗地位。随后印尼的梁海量发明了后场双脚起跳技术,使羽毛球的速度又提升了一大截,使这种凶狠的进攻型打法逐渐成为印尼的特色,林水镜的成为了代表性人物。



然后呢?杨阳、赵剑华(别再说中国队没有天才了)又将以上这各种打法结合起来,更参考了欧洲球员的反手技术,将羽毛球的技术发展得更为全面,其中赵剑华快速的进攻型打法成为了整个世界羽坛的技术发展潮流。“快”、“狠”、“准”、“活”成为概括羽毛球完美的技战术特色的四个著名字眼。



赵剑华以后,魏仁芳、佐戈、阿尔比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一个比一个狠,到了阿尔比登顶的那年,这个进攻犀利的印尼人充分证明了羽毛球运动的后场扣杀可以成为左右比赛胜负的关键,通过高远球将对手牵制在后场的观念在他手上被杀得支离破碎,而他因此也成为了近十五年来公认的手上技术最粗糙的世界冠军。



其后,比之速度更快、扣杀更狠的董炯出现了,速度快、突击快的孙俊也出现了,当然还有盖德。董炯淡出的时候,孙俊和盖德是当时速度最快的男单运动员,在速度达到某种境界以后,他们面前再没有追赶目标了,于是将更细腻的技术融入到速度里面,羽毛球打法在他们手上除了表现得更加快外,各种细腻的技术逐渐抬头,而这时他们的速度已经远非赵剑华、杨阳年代可比;但是他们在高速运动战中也很难达到杨、赵那种技术上的顶峰层次。



那时的技术顶峰层次是什么境界呢?当年杨阳全盛时期参加一个韩国公开赛,在与某位韩国运动员比赛时,韩国司线员出了很多损招,杨阳打很多压线的好球,或者只要稍接近边线全部被判界外,主裁判看不过眼,换了多名司线都是这样,最后杨阳还是“输”了比赛,教练对他说:“你就别把球杀那么边嘛。”杨阳说:“我都习惯了,那么大的球场,我眼里就只有那些边线,不杀那么边就不知道该怎么打球。”




言归正传,在孙俊、盖德之后,叶城万出现了,他属于大器晚成之类,出道比孙俊、盖德更早,他表现更突出的地方在于其出神入化的网前技术,而他在速度、其他技术环节方面也并不落后于孙俊、盖德,在那个时期,他接连以大优势击败过孙俊和盖德等国际一流高手,震惊羽坛,连心高气傲的李永波也不得不承认当时国内网前技术最好的孙俊也和叶城万存在不少的差距.



98年曼谷亚运决赛,董炯在劣势下依靠多次换新球的战术,让叶城万无法精确适应球感,最终才艰难夺冠,在这场扣杀并不算多的比赛中,差不多耗费了5筒羽毛球,有很多球换下来还是新簇簇的;2000年奥运会,孙俊挟着99年世锦赛冠军的头衔,拼尽全力仍不敌年龄大过自己的叶城万,在16强黯然出局。



在叶诚万之后,男单技术潮流在继续强化体能、提高速度、力量的基础上对网前技术越来越重视,夏煊泽、吉新鹏、陶菲克都是进攻技术很好的高手,后场杀球凌厉,而发球中采用高远球战术在这些高手对决中越来越少见了,发短球抢攻战术逐渐成为主流,这其中中国队将训练重点放在速度、力量这些个人能力方面,而印尼队则重视网前技术。



随着中国队在夏煊泽之后出现更快更狠的陈宏、林丹、鲍春来,将这些人的速度、能力和十几年前的顶尖高手一比,你会发觉高出很多个档次,他们在主动进攻的时候威胁极大,但在相持、被动状态中的技术手法却远不如他们的前辈细腻和多变了。反观印尼队在速度、力量方面则普遍不如中国队员,但技术却越来越好,尤其在网前技术方面,出拍时间很短,但依然可以控制出高质量的网前球,而两队顶尖高手的对决,往往成为了速度与技术的对决,刚与柔的碰撞。



回顾两大羽坛王国的历史,你会发现他们均不同程度的“背叛”了他们的前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
作者: choupiwen    时间: 2013-11-3 19:38

二、2005年世羽赛男单决战技战术分析




    本次对决,林丹输球固然与状态不佳有关,不过整体来看,陶菲克的网前技术确实发挥了致胜的作用,本次决赛基本让我感觉为得网前者得天下。林丹多次网前球出现受迫性/非受迫性失误或者受迫性回球质量不佳,最终累积成了败局。



    在一个风力较大的场馆比赛,只有网前球受风力影响最小,所以网前技术占优者往往容易取得先机。从决赛的表现来看,陶菲克的网前技术表现得更胜一筹:林丹在与陶菲克的多次对抗中显然也认识到这一点,他必须依靠速度和速度营造的充裕的时间才能打出准确的落点,才能破坏陶菲克的节奏,进而影响其发挥网前技术优势,为自己弥补网前技术上的劣势甚至转化成优势。



林丹以往对其他对手表现出的高质量网前球,其实也来源于其速度营造的充裕的时间--只要有充裕的时间,他的网前手法才能施展得更顺利,或者说,他完成一个网前动作需要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这与陶菲克在紧凑时间内依然能充分施展网前技术比起来就差了一个档次了。而林丹的速度发挥必须根源于对球飞行轨迹的准确判断上,风力大的场馆对他的是很大的考验,他的高速拉吊劈杀如果找不准空间点,速度是提不起来的,就算勉强提起来,威力也大打折扣,我分析这也是他在第一局比赛时患得患失的一个原因,他似乎决定不了该用什么打法和战术与陶菲克抗衡。



到第二局的时候他曾努力尝试发挥自己既往的快速打法,放手一搏,在开始阶段也成功压制住了陶菲克的气势,但糟糕的风向似乎验证了他赛前的担忧:靠快速打法在这个场馆里将无法与准确相结合,他的失误由此增多,在没有速度优势下的对抗,他的控球不如陶菲克,这也证明了陶菲克赛前的豪言非虚:“我的技术比林丹细腻。”
作者: choupiwen    时间: 2013-11-3 19:41

后记:《补充》(作者:广州阳光羽毛球俱乐部教练,黎利伟)



(注:作者生于羽毛球世家,其父为前印尼国手,生有三子,江湖人称黎家三少,大公子为广州市羽毛球队教练,二、三子为广州知名业余一流高手,玄铁与其中三公子交往较多,在双打上是很好的拍档)


(三少)玄铁兄,以你的博闻和笔才实在不必过谦。可能是传媒对羽毛球的关注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对一些年代久远的精彩帮事知之甚少也情有可原咯。。。。


我有幸通过父辈、圈中经历过的教练们的口述及一些发黄的图片知悉一些故事转述出来,仅供参考。




    1、      中国羽毛球的奠基者是50年代初从印尼归国的王文教、陈福寿等归侨。话说约1953年前后王文教、陈福寿、施宁安)等4名华侨受邀回中国比赛后就没回印尼,其中王文教、陈福寿是当时的印尼名将,(据说其打法比较全面,反手杀球非常漂亮,当时罕见),他们等几人于1959年代表中国队访问印尼和当地华侨比赛,对日后许多印尼华侨名宿回国效力大有影响。后来王文教、陈福寿成了男、女队主教练,王文教70-80年代还长期当任总教练。这些人可是中国羽毛球开荒牛和奠基人。



    2、      50年代后期汤先虎在印尼已渐露头角,而侯加昌还没有名气。



    3、      60年代初一批当打青年球员从印尼回国,主要落脚点在广东和福建。广东有侯加昌、方凯祥、傅汉洵、徐权亨、王宏平、周维健等,福建有汤先虎、林建成、吴俊成等,另外张铸成在广西,陈玉娘在湖北、陈家燕在云南、施宁安在上海(他儿子80年代台北名将施羽大家可能有印象)。。。。


当时以整体实力来说广东和福建最强(据说当时政审较其他地方容易)其中单打以汤先虎和侯加昌为代表。据说汤先虎注重身体训练,身体质一流,看旧照片其双脚起跳杀球高度足有一米高,非常萧撒。而侯加昌则手法较出众,打法比较全面。两者步法上也有区别,前者以交 叉步为主,后者以垫步为主。两人实力差不多,60年代-至70年代初男单长期由这两大国手把持,这就是名噪大江南北的“虎猴相争”。


而方凯祥也是当时的一把好手。。。而侯加昌一直在中国国家队运动寿命延续70年代中35、36岁,也许是因为其技术比较全面和耐打的源故吧。其70年代中期退役后就留队做教练、主教练,包括培养了中国男单最辉煌时期的四大天王等一批批国手,其全面技术型打法也在这批批弟子中得以传证,由于为人低调,一直在总把头王文教背后,贡献鲜为人知。。。。。。



而汤先虎在运动员生涯一直是有点压着侯加昌的味道,侯加昌打别人可以利用细腻技述控制,但一对老汤就总差那么一点,反正老汤攻击能力比一般的强,多数打三局侯还是败下阵来;这两位无冕之王对国内男单打法影响是很深远的,看看汤老的历史,退役后先是回福建当教练,八十年代中据说经澳门被印尼羽总请去,当时印尼被中国压得没办法,让汤老从青年军入手,带出了阿尔比、大小阿迪等一批好手,后来又被 福建请回当总教练,直到李永波接替候加昌上台又将其请出山,我们才看到了董炯、夏宣哲、吉新鹏、陈刚、陈宏等一批强调身体力量素质,打法杀上网为主的选手,无不。多多少少有汤的影子。而那一拨技术型代表孙俊由于承受不了训练量,24岁当打之年就因腰椎骨裂而早早退出竞争。。。。
   


4、      至于业余球界很少人知的杨人遂则是一个智多星式的人物,以前中国教练员的教材很多出自此人之手。。。。。。。。



    男单的技术、打法应该在汤、侯时代就已比较齐全,只是中国人更长于总结,能将技术要点与身体训练结合编出优质教材,在各地方队中开花结果,可以讲是集体智彗结果下的水到渠成。而印尼虽为羽毛强国,但却由于羽毛球青少年训练大多是业余性质的,而且在教学上也不如国人那么会总结,故在80年代一直被中国压住。。。。。。。。。。。



铸造中国男单鼎盛时期80-90年代初十多年(包括四大天王)的国家队主教练应是候加昌,他的贡献和影响最大,而在学术上总结归纳出“快、狠、准、灵”这一发展方向的则是福建教练杨人遂,至于汤先虎教练则在印尼当教练哩八十年代末才培养阿迪等。。。。汤先虎在国内教练生涯的辉煌应从李永波上台做总把头后开始的。。。。




    以上仅是本人了解的一些历史,由于本人非专业人士,可能有些与事实略有出入,如有不尽相符或不敬之处也请多多包涵。。。。。




(玄铁):说起上海的施宁安,他的儿子施宇后来也成了上海队的一员,后来到台湾发展,不过却有点“不务正业”了,改行做了电视明星,哈哈,大家只要看过琼瑶的电视剧,多半会对他有印象。



其他的故事,我数年前也听徐权芳教练谈过,大致了解,不过却远不如三少那么如数家珍了。
作者: choupiwen    时间: 2013-11-3 19:42

后记 2:  由中羽斑竹leslie补充

其实某个运动员的打法形成过程中,教练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国队历史上的单打教练,印象中只有候加昌、李矛较注重技术训练的比重,所以那时候出现了杨阳、赵剑华、孙俊、罗毅刚等技术型球员;汤仙虎其实是一个颇注重能力训练的教练(他当运动员的时候也是以能力见长,论技术细腻不如候嘉昌),他担任印尼队教练时,手下弟子阿尔比、佐戈、魏仁芳等都是能力很出色的球员,到中国以后,带出了夏渲泽、吉新鹏,但孙俊因为顶不住高强度的能力训练而退役了,到汤仙虎担任男双教练时,付/蔡组合也是以速度能力见长。



假如你到了教练那个位置,你就要思考更复杂的问题,手下的队员要出成绩是最重要的,不然你就得下岗,至于这种打法对男单技战术发展有没有前景、有没有贡献,不是放在首要的位置的。中、印都是羽球大国,人才多的是,过几年能力不行了,下面大把苗子等着上。



当年请教过很多羽坛前辈级教练,问他们认为羽毛球素质中哪种最重要?答案都是“快”。要观察现今的三小球比赛,你就会发现它们发展的大方向都是类似的,就是更强调力量、速度。注重能力训练可以很快出成绩,注重技术训练则要涉及很多因素,比如运动员的天分、技术磨练的时间,如果一个技术型的球员有较长的运动寿命,但其始终不能获得好成绩也是没意义的。




原文中说的“得网前者得天下”,只是一个概括,实质上和你的“得技术者得天下”没冲突,因为“单打技术高低主要看网前”(方凯祥语)。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型球员的运动寿命并不见得长于素质型球员,当年的印尼五虎,阿迪的技术最好,但从来没有拿过世界冠军或奥运冠军,他退役的时间也和其他四虎差不多。



我分析,可能因为技术型运动员相对在素质训练上投入得少,导致伤病出现的几率增大。叶城万的技术很好,但他的素质同样非常出色,不能完全归于技术型球员,陶菲克的情况与叶城万类似。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