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美国制造“中国情报恐慌” [打印本页]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5-2-26 00:59     标题: 美国制造“中国情报恐慌”

 一个神秘的电话让正在美国交流学习的中国公民杨铭吓了一跳。

  “我们来自FBI,你是杨铭女士吧”——电话那一边清晰地报出了她的 名字,尽管语调彬彬有礼,但透出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对方要求同她进行一次有关“国家安全”的、面对面的谈话。

  杨铭大吃一惊,她的移动电话是刚到美国时用朋友的信用卡登记的,她只是一个文科类的短期进修生,她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跟美国的国家安全扯上了关系。

  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两个黑衣人就这么出现了。黑衣人看起来很友善,其中一人能说中文。他们一再保证不会影响她的生活。为使她安心,他们还告诉她:“我们和你们学校的许多中国留学生谈过。”

  这次“例行谈话”看起来漫无目的,直到杨铭准备起身告辞前,一名探员才仿佛不经意地问起她对台湾的看法。

  那一刻,杨铭豁然明白了———她竟然成了被FBI怀疑的对象。而不久前,她因为一次学术交流的机会曾去过台湾。

  这让杨铭不经意间想起了饱受质疑的《考克斯报告》:美国众议员考克斯把所有到美国求学的中国学生都归为已经或潜在的间谍。

  “9·11”以后,美国情报机构加大了对“重点国家”的监控。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同样是被重点盯防的对象。FBI探员布赖恩未掩饰这一点,他告诉杨铭,中东人和中国人是他们访谈最多的对象。“华盛顿总部会不定期传来‘访谈名单’,我们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中国人。”

  杨铭就是这样被选中的。

  有针对性的反间谍“敏感”

  最新的民调显示,75%的美国人对华裔和中国留学生有较正面的评价———为人友善,学习工作勤奋,从事高新技术行业,值得尊重。

  美国的许多掌权者却不这么看。“未来十年内,中国将成为给美国制造最大间谍威胁的国家。”200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向国会如此评价来自中国的间谍威胁。

  3年前,美国反间谍研究中心把中国列为在美进行商业间谍最频繁的国家,FBI估计有3000多家在美国的中国公司“以做生意为幌子”偷窃军事、商业和技术情报。

  这大略也是美国鹰派的共识。他们相信,冷战后在美国的外国间谍没有减少,反倒增多了,首要的就是来自中国。

  受此影响,美国个别民间人士的论断就不奇怪了。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华裔女主播宗毓华就曾公开在电视节目中说:“每天都有满满好几架飞机的中国人合法进入美国,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其中一些也许会成为未来的间谍……他们潜伏在美国就像沉在海底的鱼一样,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浮出水面。”

  尽管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在遭到社会强烈谴责后被修正,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已造成。越来越多的右翼开始以国家安全之名,妖魔化中国。

  2005年1月17日,一个名叫贝尔兰特的墨西哥男子打电话给美国加州警方,称有4名中国人在他的协助下偷渡到美国,计划对波士顿发动一次“放射性袭击”。

  这个事后被证明为“恶作剧”的电话,美情报部门当时却如获至宝。他们迅速发出警报,追捕海报铺天盖地贴满了波士顿的大街小巷;全副武装的特工人员在交通要道盘查过往行人,尤其是亚洲人;电视台报纸连篇累牍地追踪“脏弹”的新闻……

  然而一周后,这次高调行动突然偃旗息鼓。FBI道歉说,这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情报”。嫌疑人之一早在去年11月就因为非法入境而被羁押。

  没有人给出解释,只需输入姓名,几秒钟就可以查到该人的状况,为何情报部门不惜大动干戈,煞有介事地在百万人中来一次耗资不菲的“大搜寻”?很显然,如此低级的错误只能有其他解读。

  怀璧之罪 何其委屈

  “中国不被控制的强大,对未来的美国可能是致命的。”一个法学院学生认真地对她的中国同学说。

  在刚刚开始的美国第109届议会情报小组听证会上,前CIA主席表示,“中国是一个核大国,拥有强大、迅速现代化的军队,这两点就足以引起重视。在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军事力量投向中东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也许在台湾海峡需要面对中国。”

  民间与官方在该问题上的“吻合”并非巧合,毕竟这就是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逻辑,是美国参与世界事务的原则。那个遥远而古老的国度,有他们最难理解的文化,有大相径庭的政治制度,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更经历着他们难以置信的经济增长,这样的“红色中国”当然会让某些人感到恐慌。

  这种恐慌在近些年已被扩大,尤以经济领域为最。美国一些鹰派人士断言,“中国人不可能有如此迅捷创造财富和发明技术的能力。”他们相信,“一些带有敌意的国家正在悄悄偷取美国公司的科技和贸易秘密……这些间谍不在领事馆里,而是隐藏在千千万万学生、商人中。”他们试图让美国公众相信,中国对美国经济和科技成果虎视眈眈。

  事实上,美国已加强了对大学与高科技公司的监控。2004年5月,FBI在硅谷召开了第一次反商业间谍大会,号召高科技公司与政府合作,“挫败外国政府和商业机构的间谍行为”。在这样背景下,近些年连续出现华裔由于购买、出口高科技产品而被逮捕、审判的案例。

  最有意思的恐怕要算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PC业务的案例。一个你情我愿的商业交易,在崇尚自由市场的美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阻力,很是匪夷所思。美国政府部门给出的理由是“中国人可能借此进行工业间谍活动、窃取技术转做军事用途”这让不少计算机专家觉得莫名其妙,“天知道IBM低端PC有什么高科技可言?那是计算机本科生都能掌握的技术。”

  对于中国的“威胁”,美国情报界甚至媒体,一派风声鹤唳。一股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反华浪潮,似乎正在回流。毫无疑问,“国家安全”的背后,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纷争,遏制“红色中国”的政治意图也同等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样的环境最终造就了类似李文和、陈文英案等“中国情报恐慌”。

  阴霾何时消失?

  “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不愿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表现的软弱。”

  曾在FBI旧金山分部从事20多年反间谍工作的理查德·史密斯向记者分析说。但通常情况下,间谍案总是被避免提交法庭,因为根据美国法律,证据一经提交法庭,就会成为公众和媒体都能得到的公共信息,就要冒泄露国家机密的风险。所以,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开除嫌疑人,或者断绝他接触机密文件的机会。

  然而,美国似乎对审判“中国间谍”兴趣颇浓。于是,华裔的名声也越来越多与“威胁美国安全”划上了等号。不仅如此,华裔一旦成为犯罪嫌疑人,也常常无法得到公正的对待。

  李文和的辩护律师布莱恩特·孙认为,FBI对陈文英和李文和案件的处理方式与政治因素分不开。李文和一案中,仅仅是《纽约时报》暗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所研制的W88核弹头可能失窃,并可能与一位华裔科学家有关,就导致李文和被捕,并引发了美国政界和公众的恐慌。

  “执法机构仅仅因为李文和的种族,就把调查的重点集中在他身上。这种做法极其不公正。”Stuward Kwoh,一位公民权益律师、亚太法律中心的主席指出,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对亚裔美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种族歧视。

  黑人小伙斯蒂芬不讳言对华裔忠诚度的怀疑。他相信如果中美间爆发战争,所有美籍华人都会站在中国一方。“真可怕,世界上的中国人太多了。”

  “你不要跟我讲民主的美国社会没有种族歧视。”一位屡屡被FBI和CIA造访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中国科学家沮丧地说,如果你是高鼻子蓝眼睛的欧洲人,决不会有这样的遭遇。

  华裔女作家严歌苓在跟美国务院一名普通的外交官结婚前,被FBI“礼貌地”请去调查并测谎。外交官男朋友也没能逃脱被美国务院辞退的命运,理由是外交官不能跟共产主义国家的公民结婚。

  2000年,法官在宣判时曾向李文和郑重道歉,指出美国政府最高决策者对李文和一案的处理方式“让全体美国人都感受到耻辱”。但话犹在耳,陈文英却遭受了同李文和如出一辙的待遇。

  李文和事件后,从事高科技研究的中国留学生受到很大冲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名从事生物分子研究的留学生回国探亲,因FBI进行背景调查而被迫滞留国内13个月。一些美国大学的“敏感专业”,在那段时间也不招录中国学生。

  “在今天这样的政治环境里,华裔尤其会被另眼相看。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持警觉。”Stuward Kwoh警告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

  为对抗“来自东方的威胁”,FBI大量增加反间谍领域人手。他们在华人报纸上大做广告——“如果你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为什么要为公司工作”,“你的努力会成为国家高层政策的一部分”,有些职位起薪高达9万美元,积极劝说华裔加入组织。

  尽管美国加强针对中国的反间谍措施,许多专家对中美关系大局仍抱乐观态度。

  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顾问Kenneth Lieberthal告诉记者,“对于情报收集,中美两国政府都心照不宣,但这并不会影响两国在其他领域,包括在情报领域的合作。美国政府越来越多需要在情报领域与中国加强合作,共享资源。”他认为,陈文英和李文和两个事件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并不代表一个大的趋势”。

  前FBI分析家理查德·史密斯则表示,“美国目前的最大目标还是来自中东的恐怖主义。中美的关系也不像美苏关系那样恶劣。中美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远远大于在情报方面的敌对。”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