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诺门坎战役看二战时日本陆军的战斗力
[打印本页]
作者:
老于
时间:
2005-5-10 03:44
标题:
从诺门坎战役看二战时日本陆军的战斗力
作者:东方无敌
1939年5月,日本以边境冲突为借口,动用数万兵力、300多门火炮、以及后续补充的第一坦克师的主力部队——安冈部队、第7 师团的一个步兵联队和关东军第二飞行集团的200多架飞机对与苏联签有友好条约的蒙古发动了武装进攻。在战争初期,由于兵力的劣势及其主要指挥员缺乏必要的战前准备和严密的作战部署,导致了驻扎在蒙古的苏第57特别军曾一度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到6月苏联最高国防会议派遣白俄罗斯方面军副司令员朱可夫来代替第57特别军军长费克连科出任诺门坎前线苏军最高指挥官的时候,局势已经相当的危急,在具有至关重要的哈拉哈河西岸的战略高地巴英查岗,苏军仅有的一千多人被突袭的日军万余兵力包围得动弹不得,在最危急的时刻是朱可夫使出了自己的王牌——第11坦克旅和摩托装甲第7 旅,命令他们火速从南向渡过河的日军侧翼进行卷击,苏第11坦克旅和第7摩托装甲旅共有300 多辆坦克,而且,当地地形开阔,方圆数百里没有树木,而日军没有真正能机动作战的主战坦克,所以,苏军几乎毫不费劲,用2 天时间就击溃了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日军,一解巴英查岗之围。随后,在朱可夫的直接安排下,经过几个月的准备,苏军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进行了大量的物资储备,先后补充了1 .8 万吨炮弹。6000余吨空军用弹药、2000余吨燃料、4000余吨粮食,及一定数量的坦克旅。在8月20日采用了富勒《1919年计划》中的进攻方式,将所属部队分为北、中、南三个集群,中路是步兵,北、南两个集群的中坚是500 辆坦克和400 辆装甲车。苏军步兵在正面与日军对峙,成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两翼装甲兵发挥坦克速度快、火力强、防护性能好的特点,从日本军队薄弱的两侧后迅速向日军后方纵深进攻,会师于诺门坎,从而把日军夹在步兵和坦克之间,23日,苏军第9 装甲摩托旅迂回到敌人后面,与伞兵旅一起对日军形成合围之势。至此,日军被朱可夫的498 辆坦克、385 辆装甲车及500 架飞机完全包围了起来。驻满洲里的日军企图从外打破包围圈,结果被击败。包围圈里的日军被苏联坦克分割成许多块。29日,日军获州中将见大势已去,只得命令立即组织突围。日军利用沙丘、山岗、凹地、芦苇地顽抗,但由于被分割,战斗变成小股部队的角逐。31日,残余的日军每人手中拿着一颗手榴弹拼命向苏军冲击,才打开了一条血路,逃出2000来人。在这次战斗中,苏军以伤亡1 .8 万人的代价,消灭日军6 .1 万人。至此,哈拉哈河前线的日军第6 军团被一举歼灭。9月15日,日苏签定诺门坎停战协议。日军损失六万多兵员和大量重武器,该战役成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
通过诺门坎战役,我们可以对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与认识。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第6军团是日本军部特意从号称“军中之花”的关东军抽调组成的一只王牌部队,且在整个战役中都得到了日本最精锐的空军联队的全程空中支援,因此可以称得上是代表了日本陆军最高的战斗力水平。战后,苏军指挥员朱可夫元帅曾这样评价这只日本部队:“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下级指挥人员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但就是这样一只作战勇敢、作风硬朗的日本王牌部队,为何会在诺门坎得到了一个被全歼的下场?我认为这要从整个日本陆军体系中去找原因“日军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朱可夫语)。机械化战争的概念,对于日军军官来说,是如此之遥远。日军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机械化装备,包括坦克、装甲车等,但在运用上还未脱离康布雷战役的窠臼,这一点在哈拉哈河战役中体现无遗:关东军两个装备精良的师团被兵力并不占优的苏联红军轻轻松松打垮,主要原因就是朱可夫更精于坦克战。同时,战争中的日本军队,师从一次大战以前的德国,大搞正面进攻和单纯防御,其进攻完全乏善可陈,一上来就是三件套:飞机、大炮加毒气,当空军受挫,毒气被有效防御,大炮被苏军坦克得以压制以后,就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此外从装备角度来讲,日军的技术装备过于落后。这从日军与苏军的编制情况就可以得到印证:苏军一个步兵师编有3 个步兵团、2 个炮兵团、1 个反坦克炮营、5个侦察营、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按战时编制一个师有14500 人、78门野炮、54门45毫米反坦克炮、12门高炮、66门82—120 毫米迫击炮、16辆轻型坦克、13辆装甲车、3000多匹马。而日本一个师团虽有21945人,但支援的炮兵联队(相当于团)只有一个,只装备有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只有苏联一个步兵师火炮总数的70%(但苏联一个步兵师比日本一个师团人数要少,人均火力日本与苏联相差就更大了),连反坦克炮、高炮也没有装备,更不用说直属步兵师的装甲车和坦克了;而从单兵装备来讲,日本装备的是三八式步枪,这种步枪的火力之弱,连国军的“中正式”也比不上,而苏联很早就进行了冲锋枪的开发研究,1936年西蒙诺夫冲锋枪就开始量产装备部队。至于坦克部队的比较,双方的差距就更大了,日军仅有的 “九五式”轻型坦克仅相当于苏联MC-1式坦克的水平,非常落后,最大行程也很小;在面对苏军的中型坦克集群冲锋下,几乎无还手之力。而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日本军部一直贯彻重海空,轻陆战的原则,日本军部将主要的战争的资源都用在了海空军的建设,而陆军的装备特别是坦克装甲装备一直受到忽视,再加上陆军主官对装甲作战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日本陆军根本没有适用于大规模装甲作战的坦克装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抗战末期,日本军部才由于形势所逼,开始全力研究“五式”中型主战坦克,但为时已晚矣。
纵观整个二战战场,人们常说中国陆军的装备是小米加步枪,其实对于日本陆军来说最多也不过是了钢炮加步枪,面对属于技术装备同一层面且缺乏灵活的战术战略原则的对手,比如诺门坎战争初期对费克连科领导的苏第57特别军(该军主要为步兵)、对印度支那的英军(同样是一只以步兵为主的部队)的作战,还可以凭借士兵的顽强取得战争的主动地位,那么当和美苏陆军这样的由坦克加冲锋枪组成的重机械化部队对决时就完全处于了劣势地位,而日本陆军的精锐基本上是亡于美苏陆军之手也正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抗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中央军在装备上与日军有一定差距,战略战术则更是极其落后(国军的很多高级军官均毕业于日本的士官学校,因此战略战术同样乏善可陈),且日军掌握着完全的空中优势(日本空军具有极高的技战术水平与优良的装备)就在这种情况下尚能坚持抗战达八年之久更能充分的验证日本陆军作战水平之有限,也正因如此面对八路军、新四军这样装备很差、但战术灵活的本土作战部队,日本陆军无不用之至极,八路军、新四军却依然能够在日军的眼皮底下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由弱到强,逐渐的发展壮大。
作者:
chinesehejing
时间:
2005-5-10 06:31
晚上回来慢慢看!:P
作者:
whisper
时间:
2005-5-10 14:01
标题:
从日军的零式战斗机也可以看出来
日军还是贯彻了东方文化的思想,用精神力量掩盖了物质力量。
日军的飞机为了进攻灵活快速,根本不要什么装甲防护
或者说日本人根本就没有想象过防御,根本就没有设想过可能自己占劣势
这也是他们不发展坦克的理由么?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