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z.t.累累白骨:以色列与中国,两个民族的大屠杀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盗跖    时间: 2005-7-6 23:23     标题: z.t.累累白骨:以色列与中国,两个民族的大屠杀记忆

在文学城看到的,和关于情感的帖子相比,严肃了些。但还是希望大家能看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有100多个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过刻有3000个死难者名字的石墙。

他们没有停下。带队老师的声音通过喇叭传来:“你们想想,3000个名字刻了这一面墙,30万人要刻多少面墙!”实际上,在这面石墙前能稍作停留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参观者,经过这里时,只是脚下略微缓一缓,眼光扫过墙面,随即匆匆穿过。

青灰色的墙面上,3000个大屠杀死难者的名字:张金财、叶田氏、陈恒有、薛棠、王长生......谁认识他们呢?那些三个或两个的汉字排列,与你,与我,有什么关系?他们仅仅是死于那场劫难人数的百分之一,其余百分之九十九在哪里?是谁?

点击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网址(www.yadvashem.org),我进入另一个民族的大屠杀记忆。

首页上,一个大眼睛的犹太小女孩,双手合在一起,托着腮,调皮地微笑着。继续,打开“犹太大屠杀遇难者姓名中央数据库”。很容易查到,这个小女孩叫玛若·科布里克(Mara Coblic),1936年生于罗马尼亚的其斯瑙(Chisinau)。从现有的资料看,她的亲人只知道玛若和妈妈都死于其斯瑙的“隔都”,死亡日期不详。

1941年,波兰维尔那(Vilna)集中营里,一位名叫大卫·博格(DavidBerger)的犹太人,在他生前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我希望有人记得,一个名叫大卫·博格的人,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

大卫·博格这个卑微的愿望,现在,至少在玛若和其他300万犹太人身上实现了。

2004年11月22日,“犹太大屠杀遇难者姓名中央数据库”建成。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借助这个数据库查询到300万左右死于纳粹屠杀的遇难者姓名和相关个人资料。如出生地、职业、国籍、父母及配偶的名字、战前的居住地、遇难地点等等,此外还有遇难者的亲人、朋友、邻居讲述的关于“名字背后的故事”。

这项庞大的搜集、整理、核实工作,早在50多年前就开始了,目前仍在继续。在大屠杀网站上可以下载十几种语言的“遇难者登记表”。

一辆接一辆的大型客车。导游手里挥动着三角旗和喇叭。可容纳3000人的广场里,满是戴着红色、黄色和白色不同旅行社帽子的游客。还有拉着“××学校红色之旅”横幅排队集体合影留念的大学生、中学生。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热闹”,着实让我意外。

一位工作人员对我说:“这算什么,你还没见黄金周的时候呢。上厕所排队的就有几十人。”

纪念馆自2004年3月1日免门票后,参观人数剧增,每天都在5000人上下,最多时,一天达到1.5万人。大多数旅行社都把这里作为南京游的一站。

沿参观路线,路边、墙边散置着13块小型石碑,上面分别记载着1937年底至1938年初,发生在南京13处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及史实。几位说着德语的外国人,蹲在石碑前,细细地看英文翻译。

5月末的阳光已经有些灼人了。一队中国游客经过,其中几人停下,想细看上面的文字,导游有点着急,在一旁催促:“别看了,你们没那么多时间。”

YadVashem,出自《圣经》以赛亚书第五十六章五节:“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纪念,有名号......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有时被直接解释为“纪念与名字”。

1953年自建成伊始,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就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致力搜集每一位大屠杀死难者和幸存者的个人资料。到现在共拥有6200万份各类和大屠杀有关的文件、档案,近27万张照片,以及数千份录像带等影音资料。

他们提出的目标是“直到每个人都有名字”(Onto Every Person There is a Name)———那些死去的人,不仅仅作为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被记住,更要作为有自己名字、有自己面孔、有自己尊严的人,而被记住。

一本破旧的意第绪语《摩西五诫》,被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收藏已经多年。泛黄书页上的几行笔迹让人们知道,这本书,曾经是一个名叫茹达·瑞兹拉·宝姆(RudaRayzlaBaum)的女子所有,签名是在1941年波兰罗兹的犹太人“隔都”。

《嗄暌岳矗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5-7-6 23:29

可问题是这个教训是什么?
我们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相信不同的人从相同的历史中学到的有可能相差很远
作者: erstein    时间: 2005-7-7 10:37     标题: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

本文通過對中以兩國遇難同胞紀念館中不同的現狀的比較,説明了兩個問題:

1。以色列人比中國人富有。所以大家應該更緊密的團結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一切已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産力,為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努力奮鬥。14.gif

2。中國人太多。中國過多的人口不但使有限的生産資料不夠分配,也造成個人利益得不到重視。所以,要大力提倡計劃生育,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晚婚晚育,優生優育。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