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为“唐宋八大家”后人感到汗颜----转
[打印本页]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8-7 10:58
标题:
为“唐宋八大家”后人感到汗颜----转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真谓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有消息说,唐宋八大家中五家的后人相聚北京,畅谈整理家谱的酸甜苦辣,并希望成立“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8月3日《新京报》)这着实使我这个小文人眼前一亮,并羡慕得要死。
我首先恨起自己的姓氏,真是一点儿的福气也沾不上 唐宋八大家里居然找不到我的姓,这让我如何去认多少代孙呢。有心去跟孙中山攀个亲吧,无奈时代并久远,追查起来肯定漏馅,保险系数太小了。所以,我只好认命吧。不过,我也不能太小心眼儿,自己不是名人的多少代孙就说三道四,因此我要向三位唐宋八大家的后人真诚地道一声喜,俺老孙这厢有礼了。
三位唐宋八大家的后人是:韩作海,40岁,河北秦皇岛市昌黎县人,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的《韩事家谱》为韩愈37代孙;苏青龙,25岁,河南许昌县人,根据家谱自称苏辙27代孙;柳哲,35岁,浙江兰溪人,研究柳氏家谱多年,自称柳宗元后人,但在其家谱中未找到柳宗元的名字。
我对三位的多少代孙的身份是否真实,没有弄清楚的兴趣。我只是感到唐宋几位散文家本人文起八代之衰,文章甚是了得,可是他们的后代却是很一般。韩愈的第37代孙韩作海不过是一家印刷厂老板,苏辙的27代孙苏青龙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柳宗元的后人柳哲虽然没有交代身份,但是可以肯定他不及柳青的名气大。以我对文学圈多年的观察和了解,上述三位唐宋八大家的后人在中国文坛的知名度,是我在读了新闻才知道的。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8-7 10:58
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鲁迅也说过:“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其实,这些话也不对。虽然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曾巩的多少代孙暂时还没有人出来认证,但是就已经站出来的三位来说,真的没有看出来有多少韩愈柳宗元苏辙的基因,看来文学不能遗传。这样说来,三位如果真是唐宋八大家的后人,至少也要感到汗颜了。
据报道,苏青龙家里穷,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这几年他花费5万多元,走了9个省份,调查研究“三苏”家谱。母亲给他介绍了四五个对象,都和他见面就吹了。我又有一点替苏青龙感到悲哀。如果苏辙地下有知,他是不会同意孙子这样来发扬“唐宋遗风”的,真的是为了不忘祖先,就干点正经事,何必在家谱下如此大的工夫呢?一生爱好是家谱,都云小子痴,难解其中味,真是应了一句老话:“人生识字忧患始”呀!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8-7 11:49
转
作者:
shiqilove
时间:
2005-8-7 15:38
晕死,外公的家谱里居然有王安石的大名。我怎么没觉得我有天赋啊。
匿了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rs238848.rs.hosteurope.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