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4677
- 威望
- 6170
- 金钱
- 22
- 阅读权限
- 11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5527 小时
|

今天放假,再闲扯两句。
对大多数人来讲,(比如我)拍摄题材无非人文,风景两种(人体摄影是另类,自己一直也想看看这人体摄影到底怎么回事,可惜能力有限,至今没见到一个真正的人体摄影人)
对于人文来讲,很多人选择leica,(米多的话就不用看我下面写得了,上次碰到一个连leica鱼眼都不放过的DX)其实leica哪里好呢,我的理解除了成像上的特殊之处以外(注意,这个特殊之处是包括中画幅在内都很难有相似性的)恐怕更多是机身的可靠性和所谓的“Snob Effect".对于一般收入的人群来讲,leica的定价显然高了很多。记得我和我妈转五棵松时,我指着一个leica说,这玩意值3万多,从我妈惊愕的表情可以想象leica的定位对于我们这种家庭来讲的确望之兴叹,当然将来有了工作也许会考虑弄一个MP玩玩,镜头只选50/1.0。
那么对于喜爱人文又兜中无米的人来说,怎么样才能妥协一下呢? 这让我想到了Hexar AF 和Rollei35。Hexar的镜头就不多说了,只是在光比大时差那个35/2很多,平时没觉得差那里,AF对焦很快,上次聚会时大伙也发现了。再说rollai小35,关于前面说的砸核桃纯属搞笑,不过这小东西的成像还是有目共睹的,这里涉及到对片子的认识侧重点问题。
个人认为,
清晰度是第一感 ,很多日本镜头特别是nikon做的都很好,但是那种清晰在放大后会发现靠的是物体边缘反差体现的,有点类似于photoshop中的“锐化”。
色彩是第二感的,这点上日本镜头做的也很好,到了数码时代,这一点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
至于第三点,就得说是层次,细节,空气感,色彩密度等等了。
这点上,日镜比不过德头。层次上,由于日镜的清晰度是靠边缘反差提升的,自然层次会受到消极影响;细节上,日镜由于加工工艺的问题(比如降温流程)导致镜头玻璃的分子排列不如德头来的整齐,光线在进入胶片前损失的能量更多,所以细节上极微反差远不如德头,空气感上的原因恐怕也在于此;最后说到色彩密度,即油画里所说的“厚”“薄”,一张照片,我们通过后期加工可以提高饱和度,增加鲜艳度,但是让它色彩变得厚实单靠普通手段PS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我们可以靠后期模仿出很多不同厂商镜头的成像特点,但是模仿Leica就很难。所以说leica的成像的确有特殊之处。
这第三感如果没有第一,二感的衬托,是不现性的,它只会留给耐心的人,有感受的人。
如果第三感有第一,二感的衬托,它会让您满足了第一,二感之后的第二次快乐。而这种快乐是耐人寻味的,耐看就是从第三感来的。
这点上小Rollei35做得也很好,虽然密度上稍差些,但是比起其他碗口粗细的镜头来讲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再说到风景摄影,恐怕是大中画幅的天下了,为什么说135这里玩不转了,请看我在帖子开头说的,这里不罗索了。
最后作为结束不得不说一下数码摄影,接触它是5年前的事情了。虽然我一直用着5年前的老鸟,但是中间也摸过,看过很多数码及数码片子。总体感觉---就是省事与创新。省事不多说了;关于创新主要来源于各种后期制作软件的普及应用,如果你是个本身很有创造力而且对色彩变化很敏感的人,那么建议你用数码,可惜我不是。
也许不久的将来,135数码摄影会和摄像融合在一起,这个将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了。
[ 本帖最后由 ieye4u 于 2006-8-5 09:2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