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真实是再现式的真实,不是跟生活一模一样,它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要情感和内淋的逻辑是真实的,形式和事件的真实可以忽略。这是电影和电视剧很重要的区别之一,正是因为这种文化观念没有形成,所以中国观众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甚至激烈的指责导演们欺骗观众,其实不是电影的问题也不是观众的问题,是我们的整个文化结构出了问题。所以要改革电影,光是使劲拍好电影是不够的,需要涉及的文化层面非常的广泛,比如放宽政审体制,比如建立独立的电影和电视剧系统,比如中国电视收费化等等……”

    “这个问题的根本,是中国电影艺术理论研究的高水平和电影工业实践能力的低水平,以及电影艺术的高水平和基层观众欣赏能力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已经高精尖到了世界顶级水平,可是电影工业的很多领域还是刚起步,什么都要进口;同时,在学校里学了很高深的理论出来不知道怎么拍电影,拍出来的东西没有市场没有票房。美国和欧洲每年派那么多留学生来中国的电影学院学本事,学完了回到欧洲,回到好莱坞拍电影送进中国再赚中国人的钱,中国要拍个电影还要跟他们租器材,还要拿到国外用他们的机器剪接和做后期——反反复复的为他人做嫁衣裳。”

    ………要改革中国电影的现状。首先要提高电影工业的水平和观众基础。我们要拍的东西就是要兼顾观众的接受水平和艺术含量之间的比例,一部电影分十份,至少要有五成是普通观众能看的懂的,加强剧本,放大主题,纯艺术领域的东西只要有一两分让中层以上的观众回味一下就行了。拍的东西和思维模式要民族的,东方的,中国的为主,这样观众才有亲切感。这种类型的影片一旦成规模,每年出十部左右,观众的欣赏水平自然就上来了,这不比跟观众拉锯战,动不动摆出艺术家的架子要强的多吗?等到电影观众的水青上来了,电影的艺术成分自然会越来越高,将来我们中国也会象法国人一样,有电影艺术中心,有纯艺术院线,我们中国的小孩子中也会出电影家……重点是,这种过程的拉动主寻力量应该是观众,他们才是根本,而是靠电影人一相情愿。中国电视行业正在逐步进行收费化,只要电影贴近群众,观众自然会从电视前走到电影院,中国有几亿观众基础,中国电影将来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对一个MM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这是流氓。 但是,如果说的是:我想和你一起起床-------你就是徐志摩……

TOP

对一个MM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这是流氓。 但是,如果说的是:我想和你一起起床-------你就是徐志摩……

TOP

对一个MM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这是流氓。 但是,如果说的是:我想和你一起起床-------你就是徐志摩……

TOP

原帖由 neolane 于 2007-7-1 19:31 发表
论述的有理 举的例子错了 拿商业片讲艺术性 啧啧


我查查,记得小说里有答案:




包括电影在内,任何一个产业的受众、消费者必然是短视的。观众进电影院,只是为了看你这一部电影,这一个故事,这几个演员;好不好,夸还是骂都是针对这一部戏。观众决不会也没有义务把中国电影当作一个产业来整体规划和考量。
  所以香港电影的教训就是如此,盲目的迎合观众的需要,什么片子卖座,什么片子能把观众哄进影院,他们就一窝蜂的拍这种类型的电影。最荒唐的时候,一个六百万人口的香港,一年居然拍了十一部“僵尸片”。
  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使得拍电影的人只认钱,看电影的人只认感官刺激。结果所有的港业资本都涌过来拍电影,那时候连做洗发水的公司都成立个电影部。
  没过两年,香港观众突然不买帐了,电影没票房,大批的电影赔了血本,不知多少人倾家荡产。从此各个电影公司突然就偃旗息鼓,犹疑观望,香港电影一落千丈。
  既然是为观众口味而拍的商业片,为什么观众不买帐了?问题就在于,单纯从感官刺激出发的电影看的再多,观众群体的电影修养和素质没有丝毫提高,观众喜欢看的就那么几样东西,总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一个小圈子里的东西再多,也有拍完的时候。
  当香港电影把警匪片、黑社会片、恐怖片、搞笑片……把这些拍到无数多拍到烂的时候,当所有桥段观众都看腻了,所有电影人都很难在这个小圈子里找到新鲜东西的时候——就象股市崩盘一样,哗嚓一下,整个世道就垮了。
  电影这个东西诞生毕竟才一百年,很多经验人类也是在摸索中。
  香港电影提醒做电影的人,艺术含量和商业含量是一把剑的两面,忽略哪一面都要割伤手。片面追求艺术内涵,观众看不懂没票房,资金流动不起来或者无法回收,电影产业会萎缩;但是不讲艺术内涵片面迎合观众当下的感受,要不了多久观众就会起腻,千篇一律照样赢得不到观众的心,电影产业还是要萎缩。
  易青解释道:“我不是说要搞香港模式,也不是有些人提出来的好莱坞模式。我认为理想的产业结构,首先是拍观众喜欢的电影,让观众掏钱进影院;其次是观众的口味逐步提高,不断的向电影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样一来,观众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而做电影的人又有拍不完的东西,这个产业就会逐渐健康稳定,资本一天天积累增加……”  
 孙老爷子点头道:“说说容易,要怎么能做到呢?”
  易青鼓起勇气,道:“以往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完全脱离。是电影研究和学术艺术理论的高水平,和电影基础薄弱,观众电影修养太低之间的矛盾。中国观众是以看电视为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本身就不太看电影。而中国的电影人却急于或者说满足于把他们学习的最高深的那些东西,向法国艺术片一样拍出来,也不管客观上我们的观众能不能接受的了。要知道法国虽然号称全民都是电影家,但他们也是有艺术和平民两条院线的。中国导演也不管老百姓什么感觉,看不看的懂,使劲表现自己的深奥,中国观众一年难得进一回电影院想轻松一下,看得却是这种东西,怎么能不骂?”
    易青看了看孙老爷子,胆气更壮了,他接着道:“我个人有个粗陋的想法,要解决中国电影的问题。首先是要放下做作的艺术家架子,本质上说,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艺术片和商业片之分,所有的艺术片,最后不都是要拿进电影院卖票的吗?这不是还是商业行为吗?所有的电影都是商业片!电影家首先是电影产业链条中自负盈亏的商人,其次才是艺术家!一定要拍大众接受并喜爱的电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高中国观众这个庞大群体的电影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要达到这两方面的目标,也可以说,要想即有票房又有艺术深度,就是要在商业片里提升艺术含量,在艺术片里挖掘商业价值。拍有艺术内涵的商业片,做有商业价值的艺术作品!”

[ 本帖最后由 RSPCA2001 于 2007-7-1 19:48 编辑 ]
对一个MM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这是流氓。 但是,如果说的是:我想和你一起起床-------你就是徐志摩……

TOP

国内也一直有很多人说“最好的艺术就是适应观众的艺术”,“只要符合观众的欣赏需要就是好电影”,“观众觉得好看就行,因为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

    香港电影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行的。片面的强调观众的喜好,为了商业利益投其所好,其实是在透支观众的审美疲劳底线,观众的趣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固定的,即使有变化也不容易被创作者觉察。就着观众的兴趣拍电影,必然造成资金的重复投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跟风。时间一长,数量一多,观众就不买帐了,香港电影就是这样失去市场的。

    所以要一边适应市场,一边寻找新的审美方向,要培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这种方向,这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创作者的一个基本职责,短视的追求商业利益,为了赚钱而赚钱,早晚会落得没钱赚。要宏观和局部结合,要尊重市场,更要尊重艺术规律,就象国家搞经济建设,既要开放市场,又要注重宏观调控——电影事业要同观众的欣赏水平和电影修养一起进步。

    文化产业首先要适应观众,以人为本这没有错,但是这里有个比例的问题。一方面,要注重观众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对观众的欣赏能力有一种引导的主观意愿。这两方面,前者体现为各种商业元素,后者往往体现为一种艺术含量,一种思想文化蕴涵。两者的比例,好莱坞的成功经验基本是前者八成对后者的二成,中国的商业实践可以多一些,因为我们族有思辩的文化传统,至少应该要达到七成对三成,也就是所谓的“商业艺术片”。

[ 本帖最后由 RSPCA2001 于 2007-7-1 19:56 编辑 ]
对一个MM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这是流氓。 但是,如果说的是:我想和你一起起床-------你就是徐志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