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651
- 威望
- 744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80
- 在线时间
- 158 小时
|
义和拳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华北的山东和河北。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被准许在中国传教和成立教会。在治外法权之下,不单教会的神职人员不受清政府管辖;一般中国平民只要信教,亦同样可得到教会的保护。地方上,基督教教会每每因为文化、风俗差异等等各种原因,与地方民众发生冲突。部分教会的教民良莠不齐,而地方政府却往往因为惧于教会的治外法权,不欲与洋人作对而未能持公处理,造成不断的“教案”。加上清末华北地方经济破产,传统社会纲纪解体;在转变的时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会社纷起。代表著改变、违反传统的教会、教众和洋人、洋货,成为了发泄和仇视的对象。
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被迫在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显示了之前的洋务运动未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再次引起欧洲列强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领土要求,并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Franz Niez) 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冲入教堂的暴民打死。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之后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现在广东湛江)。
外国的进占,更激发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1898年3月, 拳民活动在山东加剧。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抵制所有外国事物和之前失败的“洋务运动”。在义和团的极端排外下,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有人因为藏有洋烟、洋书,或因戴有眼镜,身上有铅笔、火柴等洋物而被义和团团民杀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