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70192
- 威望
- 46636
- 金钱
- 4
- 阅读权限
- 130
- 在线时间
- 9860 小时

|

台湾地区历史课本的内容zt
关于内战部分:
================
日本投降後,共軍大肆蠢動,美又懼其倒向蘇俄,派馬歇爾為特使,來華調處中共問題。其任務:一、使國軍與共軍停戰與整編;二、成立「聯合政府」,使中共加入。經其調處,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十日,成立停戰協定。二月,成立整軍方案,國軍與共軍分期縮編,定為五與一的比例。上項協議,政府切實履行,中共則視同具文。
關於組織「聯合政府」問題,由各黨派推代表成立國民政府委員會,但中共堅持要有否決權。政府要求中共履行停戰協定及整軍方案,中共卻置之不理。馬歇爾惟恐談判決裂,祇是安撫中共,抑制國民政府。禁止中國購買美國軍火,作為抑制的手段。蘇俄則加緊供應共軍,談判更無可能。中共原無和平誠意,迨其準備完成,開始對美攻訐,拒絕馬之調處。受此貽誤,國軍士氣大挫,共軍則乘勢擴大叛亂。
中共擴大戰亂與政府戡亂
中共拒絕馬歇爾調處後,遂即發動反美運動,煽起學潮。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北平發生「沈崇案」【一】。其後國內各地反美、反戰學潮不斷發生,多由中共暗中操縱,配合其軍事叛亂。
三十六年一月,馬歇爾調處失敗返美後,政府要求恢復談判,仍為中共所拒。國軍於三月攻下共巢延安。七月,國民政府下令動員戡亂。中共為動員農民參軍,進行「人海戰術」,在「平分土地」、「徹底翻身」的口號下,實行清算鬥爭。廣大農村陷入恐怖狀態,大量難民湧入城市,消耗驟增,物價飛漲,社會不安,秩序紊亂,民心士氣大受影響。三十七年,戡亂軍事逆轉。十月,東北失陷。三十八年一月,徐蚌會戰失利,平津不守,戡亂局勢更形惡化。
李宗仁倡和與大陸失陷
美國調處失敗,歸罪國民黨之不妥協,斷絕對華援助。中共得俄助,瘋狂叛亂。副總統李宗仁受部分美國人士的鼓動,以為對共妥協,即可重獲美援,達成和平,乃公然倡和,要求總統下野,政府內部為之動搖。總統 蔣中正先生為求內部團結,即於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宣布引退,由李氏代行總統職權。李即派代表與中共和談,希求以長江為界。中共則顯出猙獰面目,提出苛刻條件,要李投降。李不敢負責,亦不準備抵抗。四月,共軍大舉渡江。數月之間,長江以南及西南、西北各地盡失。李卻稱病不出,中樞無人負責,徒為親痛仇快。
三十八年七月,中共首領毛澤東宣布向蘇俄「一面倒」。十月一日,中共政權「中央人民政府」在北平成立,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蘇俄立即承認。翌年二月,中共政權與蘇俄訂立「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使中國大陸成為蘇俄的附庸。
金門登步大捷
國軍於民國三十八年五月撤出上海,一部轉往福建,一部轉往舟山群島。十月二十五日,共軍進犯金門,在古寧頭登岸,遭國軍圍攻,使登陸共軍二萬之眾,除被俘者外,悉數被殲。十一月四日,共軍再犯舟山之登步島,激戰三日,共軍七千人,片甲不歸。國軍金門、登步兩次大捷,使共軍犯臺的企圖,為之失敗,此為臺澎轉危為安一大關鍵。其後舟山國軍自動撤退。金門、馬祖屹立不搖,成為屏障臺澎之前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