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3281
- 威望
- 953
- 金钱
- 6
- 阅读权限
- 8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174 小时
|

三,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决裂
说到吴三桂入卫,首先要说到他为什么从关外入卫速度如此缓慢这个问题。
部分人认为吴三桂自宁远三月六日撤退,到十六日才进入山海关,再从山海关进军至永平
的这段时间明显长得不合理,是在有心拖延,企图观望局势。这个说法,似乎与事实并不
那么相符。
第一个问题,吴三桂组织的宁远卫大撤退,并不是简单地率部队撤退,而是要携带关外数
十万百姓入关安置的大撤退。
关于宁远部队的撤退,崇祯和大臣们自一月起就在不停地讨论,崇祯甚至多次而为此大怒
。争执的关键是如果撤回吴三桂,辽东就等于彻底丢给了满清,丧失国土的罪名崇祯固然
不想背,大臣们也一样没人愿意背,于是就一直扯皮到三月四日(一说三月二日),等大
顺军攻破宁武关占领大同,崇祯才下诏书命令吴三桂弃地入卫京师。
但崇祯的诏书里并不是只要吴三桂领军入卫,还要求弃地不弃民。此刻的崇祯,也仅仅只
知道大顺军抵大同而已。而弃民之举,也确实是不太能让人接受的,因为那时候清军是靠
掳掠人口为奴搞生产,并有“杀贫”“杀富”“杀士”之屠杀习惯,况且清军就近在锦州
。
这道诏书三昼夜(如果三月二日发出的,那就是五昼夜)走了九百余里,三月六日到的宁
远,按路程计算应该已经是晚上。
辽东居民的撤退人数按史书记载,是五十万人,这显然有夸大之嫌。但光是宁远城的辽民
,就有八万之众,还不包括宁远军的家眷。其他如中前所等四个汉镇卫所的辖区,乃至觉
华岛等十数堡、坞,前方沿至与锦州清军势力交界的中间地带内的辽民,怎么算也至少有
不下二、三十万之众。因此吴三桂等人仅仅从七号到十号花了四天,就完成了全部的动员
撤离工作,速度可说相当之快了。
带着几十万百姓的行军速度,可想而知。中国历史上可以比拟的同类撤退,在三国时期发
生过一次,那就是刘备率领的荆州百姓大撤退。虽然很可惜那是个失败案例,但照样博得
了后人无数称颂:“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或谓先主曰:
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
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及于当阳之长坂。先
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
刘备日行十余里,吴三桂两百多里路走了五天,并不算慢。而当时的人,也确实都把宁远
大撤退这一行动,比做刘备的荆州大撤退,把吴三桂比做了刘备。
三月十六日到达山海关后,吴三桂和关门总兵高第、辽抚黎玉田等人开始安置迁移进关的
几十万百姓和部分宁远军家属,据记载都安排在山海关周边四城之中。而在这之前一天,
大顺军才刚刚接受了居庸关明将唐通的投降,这时连北京的崇祯都尚且不知道,更遑论山
海关的吴三桂了。
三月十八日安置工作完毕,吴三桂所部开始奔赴北京。《南明史》写到这里,是这样说的
:“由于放弃关外土地,官绅家属和相当一部分辽东百姓跟随进关,安插未定,明朝就覆
亡了。”这“安插未定”一语,也是倾向吴三桂并没有拖延这一看法的。
三月二十日,吴三桂部队在永平知道北京被破的消息。
事实上,身处北京城里的崇祯也是到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兵抵城门,才知道大顺军已经抵达
北京的,可见当时明军的情报系统无用之极。而从北京到永平,快马也要两天路程,即使
北京十七日就发出了警报,也要到十九日才能到永平。
因此对吴三桂来说,接到宁远撤退的诏书时,他最多只知道大顺军逼大同,距离北京还有
近千里之遥;十六日到山海关的时候,他也不可能知道大顺军已经到达居庸关;而十八日
他就开始起程进京,从山海关到永平一带,大约两天时间走了一百五十里到二百里,是按
照正常的行军速度在前进,不能说缓慢。
因此,指责吴三桂在入关时间上故意拖延,是没有考虑到李自成、崇祯、吴三桂这三方之
间存在空间和时间差的。
至于吴三桂、李自成后来仅仅只过了几天的短暂蜜月期,双方就关系破裂的原因和过程,
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有过这样一段叙述:
“三月二十六日左右,吴军行至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已经不远了,吴三桂突然改变主意,
由投降大顺转持敌对态度。产生这一急剧变化的原因在史籍中有三种说法:一是吴三桂听
说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捕追赃,一是误信从京中私自逃出的奴仆谎报吴襄全家被大
顺军抄没,第三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说法是吴三桂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又名陈沅)为
大顺军将领所掠,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真实情况已难考定。吴三桂投降大顺,本意
是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从北京传来的消息使他疑窦顿生,猜测李自成的召见很可能是一
种骗局,将对自己采取不利行动。于是,他骤然变卦,带领部下兵马直奔山海关,从背后
对镇守关门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唐通的兵力大约只是吴三桂部的五分之一,加以变生
意外,猝不及防,山海关遂被吴三桂占领。唐通率残部撤往离山海关不远名叫一片石的地
方,大顺政权委任的其他官员也纷纷逃回。”
顾诚先生的总结和判断,应该说是相当客观的,由于受篇幅和著作重点限制,他这段写得
很简洁,没有做长篇探讨,但语句精准,正文和注引所包含的信息量都极大。
实际上顾诚先生所说的前两点,是可以合并为一个原因的,也就是抄没家产拘禁吴襄。顾
诚先生没有合并的原因是,他所说的第一点在出处的原文中还有一段:“吴襄书达三桂,
并不言被夹,而赍书人误传已夹。三桂大痛愤,以道里日期计襄必死矣”(《甲申核真略
》),一说家没父死,一说家没父未死,所以列为两条。第三点牵涉到陈圆圆,顾先生也
另列为一说,应该说他也是认为有这个因素的。
关于陈圆圆,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曾经做过长文考证,试图证明陈圆圆早就在宁
远病故,但未能被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同时他考证的出发点也比较偏颇,黄裳先生曾经
专门作文理论道:“姚(雪垠)文还责怪‘郭沫若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又继续作了宣传,扩
大了错误影响。’这指的是《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姚文说,这是‘完全上了清朝一部分
谣言的当,制造那些谣言的动机既是鞭挞吴三桂,同时也诬蔑刘宗敏。诬蔑刘宗敏也就是
诬蔑大顺军。’这种推论方法非常面熟,看来作者是适可而止了,本来是还可以继续推论
下去的。”
不管吴三桂的父亲死没死,总之家肯定被抄了,父亲也是进了监狱,爱妾也被刚归顺的新
君手下重臣抢了去。因此吴三桂认为李自成让他去北京是个骗局,“剪所忌耳”,其次是
爱妾陈圆圆的被抢,无论对什么人来说,都是一个奇耻大辱,尤其是明代这个士大夫极其
重名的社会里,更是如此。基于此,任何人都会继续做出这样推断:退一步说,即使进京
不是骗局,在刚刚交出山海关手中尚有四万人马的情况下,大顺军上下就敢如此对待于他
,也可以想见入京以后所遭遇的情况,恐怕比目前更不堪。
吴三桂此时处于了一条夹缝之中。背后是从小就性命相搏打了十几年仗的满清,前面是在
他看来态度恶劣的大顺军。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的抉择其实是很困难的,远不如我们
所想的那么简单和容易。把他脸谱化后再进行描述和判断,是不客观的。
在“冲冠一怒为红颜”后,他依然曾经有过相当长时间的犹豫和试图和平解决的努力。吴
三桂首先是个军人,长期的戎马生涯和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残酷的搏杀,使他会在下决断前
去尽量多方收集情报,然后才做出自己最终的选择。
不少史料记载,他在知道父亲被拘捕,家产被抄以后,都是坦然一笑,泰然处之,唯独听
说爱妾被抢以后,就突然大怒抄刀断案曰:“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
对吴三桂的这个表现,许多后人都因此嗤笑说他那些所谓的忠孝是假的,不然何以这时他
父亲还不如一个小妾云云。这些谈论,应该说是过分简单地看待了吴三桂这一历史人物,
没有从更深的层次去分析这些现象背后所表露的问题。
九成以上的史书都记载着吴三桂的复叛,是因为听说了陈圆圆被抢的缘故,口径基本一致
。想全盘否定这点是比较困难的,也缺乏推断的直接证据。因此就事情的过程客观地说,
他应该确实是在知道爱妾被抢后才反复的。
从表面上看来,这是说明了吴三桂的降而复叛与陈圆圆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并不能因此
就可以说这是纯粹的主因,恰恰相反,我认为在更大程度上,这是一个诱因。
换句话说,虽然毫无疑问吴三桂是在听说了陈圆圆被抢之后大怒起兵的,起兵必定有这个
成分在内,但未必就仅仅只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起兵。而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诱发了他
对大顺政权的怀疑和反感,从而让吴三桂开始对局势的判断起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最后
导致他决定降而复叛,而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致使他反复。再之后,又因为李自成和大
顺政权接连犯下了一系列决策错误和政策性错误,才终于使得吴三桂最后彻底与大顺政权
决裂。
李自成一开始对拥有很强战斗力的吴三桂所部是有一定顾虑的。
他在三月十五日拿下居庸关时,就开始命令唐通写信招降吴三桂。在进北京后,他又派出
了一拨与吴三桂关系极好的同僚去劝降:“持檄招三桂曰:尔来不失封侯之位”云云,并
允诺他“父子封侯”,后来又送去四万白银犒军。而前面派去劝降的唐通也是明降将,且
和吴三桂在辽东并肩作战过,其他的在朝降将如大同总兵姜襄等人,也都和吴三桂曾经是
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这些人的话,对吴三桂来说是具有相当可信度的。而且这些兵力和能力远在他之下的人,
现在也都已高官厚禄,更是无言的雄证。因此在这时的吴三桂看来,被唐通等人“盛夸新
主礼贤”的大顺政权,是“顺应天命”的新朝,是具有开邦定国气象的,加上明朝官吏纷
纷投效,好象改朝换代已成定局,于是他归顺了新朝。
有部分人认为吴从未归顺过大顺,这是不确切的说法。如美国学者魏菲德(Fredreic E.W
akeman,Jr.)先生在他的《洪业——清朝开国史》中就这样写到:“吴三桂……立刻集合
队伍返回山海关,准备应付一场他自知已不可避免的战争。1644年5月3日,李自成派唐通
去夺取山海关。两天后,唐通大败,逃回永平。李自成得知唐通战败后,又派白广恩率部
前往增援。”
这显然是错误的。唐通在吴三桂、高第两人归顺后,马上就接手了山海关的防务,不存在
他去攻打山海关的问题,自然也没有吴三桂返回山海关此事,山海关是被吴三桂从唐通手
里打下来的。
首先,顾诚先生发现在同年六月,山海关总兵高第给多尔衮的揭帖中,说当时“伪镇唐通
”到山海关来调取自己所部的马匹、军士“投顺流寇”。这个情况说明唐通当时不但已经
抵达并接管了山海关,而且还对原明军守卫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这充分证明吴三桂、高
第等人确实已经归降大顺,并且唐通也占据了山海关。其次是据当时永平人、后来清朝的
江川知县说,自四月二十三日起,吴三桂就“从关上至永平,大张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
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吴三桂纪略》),告示内容中“朝见新主”
云云,都确凿无疑地表明他已经归顺了大顺朝。再一个是李自成随后在给左良玉等人的檄
文中曾有:“唐通、吴三桂、左光先等知天命有在,回面革心”等语,这也从另一方面证
实了吴三桂等人已经归顺大顺军。
之后的问题,是当他走到丰润附近时,却突然得到了家产被抄的消息,虽然我们可以肯定
他很不高兴,但他在这个时候还是作出了符合逻辑的判断,并一笑置之说,只要我到北京
,就可以还回来。还有一些记载说,他把这解释为这大顺军不知道情况,所以不觉得有多
严重。另外,吴三桂自己也是一个军人,他非常清楚部队在攻下一个城池后会出现一些什
么状况,少数军士乘机掳掠也是有的,况且他也并不在乎那点家产,只要他成了大顺的权
贵,想要多少都可以要回来。所以这个问题,目前来说不会对他产生多大影响。
再接下来的问题,是又接到了他父亲被下狱的消息。这也一样有不少记载,如:“襄使者
至,诘知襄被执,笑曰:是胁我耳,我至即释,何患!”(《吴逆取亡录》)他这个反应
,客观地说应该也是比较符合逻辑的,况且这并不是没依据的乱做推断。在明、清松山之
战后,因为吴襄大儿子吴三凤和妻兄祖大寿等一大批亲人降了清,而吴三桂又独镇关外举
足轻重,所以在1643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吴襄就被崇祯以御寇的名义征调入京,两个月之
后,也就是1644年的元月,吴襄才被授予京营提督的官衔。如此一来,吴氏全家三十六口
人(包括吴三桂的发妻张氏和爱妾陈圆圆在内),都开始在北京享起了清福,实质上这就
是做了人质(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日明兵部塘报具此事,他书并云吴襄于1644年元月
入京有误,应是元月授官)。
现在李自成在京师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为避免吴襄逃跑或其他什么状况,干脆把他押起来
做了人质,这确实可以理解为李自成对吴三桂很重视,惟恐他不降而进行的保障性措施。
但是,第三个问题却是吴三桂的爱妾被抢,这就和前面两个问题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情况的出现,不但导致吴三桂完全推倒了自己前面对局势所做的推断,还引出了他另
外一些非常不好的判断。
首先抢走爱妾这件事无论从那方面推断,都不会得出合理的、好的结果。因为误抢是不可
能的,李自成既对吴三桂如此重视,已经连续派出了几拨人马来招降,还特意请吴三桂父
亲写了信来,而他的头号大将权将军刘宗敏,大顺政权的二号人物,却在这个时候竟然抄
了吴三桂的家,还拘押拷打他父亲索要钱银,并抢走其爱妾,这些行为是不可能以少数士
兵不知道情况而误抢来解释的,这显然说不通。
所以他能得到的结论就只有两个:
一,如顾诚先生所说,吴三桂认为李自成对自己招降是假的,目的是诱骗他入京,彻底剪
除自己这股势力。
二,李自成和大顺政权对他根本不看重,没把他放在眼里,或是认为剪除他是迟早的事情
而已,因此他和他的部下肆无忌惮地拘押他父亲,抄他家产,抢他爱妾。
吴三桂于是觉得受到了莫大的欺骗、愚弄和侮辱,一向自视很高并拥有诸如“夷夏震慑”
、“勇冠三军”等等赞誉的他,终于“冲冠一怒为红颜”,盛怒之下抽刀断案,发出了“
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的喝声。
事实上,即使在这个时候,吴三桂也还没有想彻底与李自成决裂,他在等待与李自成的谈
判,并且也确实派出了人去和李自成谈判。毕竟,老父亲、爱妾还有全家三十四口人的性
命不是闹着玩的。吴三桂再怎么样,这时还不至于对自己的亲人性命漠视到如此地步,完
全不做一点努力就把他们置于死地,这无论从那方面看,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违背
了常识。吴三桂也只是一个人而已,并不是一头不可思议的怪物。
吴三桂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一则当然是怀疑李自成在耍阴谋想消灭自己,并且做为一个
军人他也不甘被骗、受辱。二,可以借机是展示自己的实力,让李自成有点忌讳之心。如
果李自成确实如唐通等人所说的那样“礼贤”,有混一宇内的胸怀,就该礼敬于他(不过
归还家产和爱妾,至多再补偿点官爵和银子而已),以收服各路明军。三,这样可以把号
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重镇,还有手中被公认明军中最强的四万雄兵做为强有力的筹
码,用来和李自成谈判,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排出使者两人带着吴襄的第二封书信,也许他真想对抄吴三桂的家
这个举动有点补偿和安抚,一起带上的还有四万银两,前往山海关与唐通汇合,继续劝降
吴三桂。
同时李自成也做了一些应变准备,令白广恩率领约两万人的部队增援唐通,以遏制吴三桂
。
事后看来,这个行动也显然是个巨大的失策。对吴三桂问题,李自成虽然有些重视,但还
是没能提高到应有的程度。他把袁督师组建的关宁铁骑,当成了他一路碰到的普通明军来
对待,这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过于轻率和轻敌。
当时的情况下,正确的解决方式是要么干脆不派部队去,摆出姿势以示自己绝无敌意,表
现出招降的诚意。要么就干脆派出压倒性的优势兵力,胁迫对方就范。
因为如果派去压制的兵力不足以制住吴三桂,就不能产生巨大的压力胁迫吴三桂俯首,同
时又陡然加大了对方的敌意,这等于是狠狠推了吴三桂一把。如果当时由大顺军的大将带
着压倒性兵力前去谈判,那么后来的结果,就有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万一谈判不成,吴
三桂根本没时间去招满清八旗军入关,也就没了孤注一掷的筹码,再客气一点允诺他父子
的待遇不变、归还家产和爱妾,应该有很大把握压制成功,让他乖乖就范。不然的话,就
干脆全歼吴三桂所部。
此时吴襄已被李自成从监狱里放出,也给吴三桂带去了金银财帛。可以说,这本应是双方
就坡下驴的台阶,是剑拔弩张的两头猛兽之间,细小触须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如果处置
得当,是可以做到皆大欢喜的。如果真的这样,历史也许能在这里改变它的进程。
可惜历史不会按我们愿望去发展,它永远都有自己的轨迹。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自成本人又再次犯了一个严重错误,紧接着大顺政权也犯了一个严重
错误。于是吴襄的书信和唐通的招降,不但没能让吴三桂安下心来,反而起到了截然相反
的作用。
大顺军的头号大将刘宗敏,对女色极其贪婪。据《甲申纪闻》载:“是日(三月二十一日
),予在宗敏宅前,见一少妇,美而艳,数十女人随之而入,系国公家媳妇也”,全祖望
的《鲒埼亭集》说:“据杨宛叙言,与沅同见系于刘宗敏,既而沅为宗敏所携去,不知所
往”,《庭闻录》曰:“刘宗敏踞宏遇宅。闻沅、寿名索之。寿从优人私逸,而沅先为三
桂购去。宗敏于是斩优人七,而系襄索沅。襄具言送宁远己久。宗敏不信,拷掠备至”,
杨宛、顾寿二人都是和陈圆圆一样艳名远播的名姬,如此等等都证明了这点,尤其刘宗敏
为得陈圆圆“斩优人七,而系襄索沅”一事,如此事是真,则确实令人发指。
吴三桂派人来谈判时,吴襄虽然被放出了牢狱并优待软禁起来,但在陈圆圆问题的处理上
,李自成却犯下了严重错误,再次暴露出他御下不严,或者说是对部下不法行为纵容的态
度: “三桂侦知陈沅为刘宗敏所得,闻之自成。自成渝宗敏以陈沅还三桂,宗敏不可”(
《读书堂西征随笔》),很显然对刘宗敏的抗命,他显得并不那么太在意,或者是有点无
可奈何。其实这是他一贯的问题,也是大顺军的传统。譬如在陕西时,就因为那里是自己
家乡,他曾下令严禁烧杀抢掠,甚至有“马腾入苗者斩”的严令,可惜不到一个月就“抄
掠如故”。
同时,刘宗敏自三月二十四日起,开始试用新式“夹棍”拷打原明朝降官,在天街先夹杀
两人,大顺政权自此日起在北京实行“追赃助饷”政策。这是第二个严重错误。
三月二十五日,大顺政权的大规模“拷夹”行动开始。首日被绑去刘宗敏府内(原田弘遇
府)用“夹棍拷打”者就达八百余人,其追索标准是:“内阁十万,部院、京堂、锦衣帅
七万,科道、吏部郎五万、三万,翰林一万,部曹千计,勋戚无定数”,相当数量的明降
官、宗室“人财并尽”,第一天被抓的这八百多官员勋戚中以“英国公惨死最酷”(《明
季北略》)。首日被抓的八百多人中,后来有近五百人死亡,整个“追赃助饷”期间被“
拷夹”至死的官吏,最少有上千人之多。
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大顺军将士借着“追赃助饷”政策的开展,开始奸淫掳掠,其影响
相当恶劣。
很多记载表明,面对大顺政权作为一个政策在推行的“追赃助饷”和“拷夹”活动,还有
大顺军中一部分害群之马的烧杀奸淫行为,不少京城官员和家属、商户、百姓陆续开始逃
亡,以至于大顺政权采取了连坐制度,一人逃走,十户连坐。于是相当部分在京的明降官
和士绅,甚至百姓都开始对大顺政权感到失望甚至抱有了敌意。
要注意的是,吴三桂所部的辽军将士家属在京者不是少数,此前由吴三桂筹划的三月六日
到十一日的宁远军民大撤退中,为保证家属安全,曾经从觉华岛先“雇海船,尽出家口”
,不少将士的家眷自海路从天津卫上岸进入京畿安顿(《吴三桂纪略》)。
这一系列从北京逃出来的明官吏以及家属、百姓带来消息,还有吴三桂派往北京的密探们
不断送回的情报,都让吴三桂觉得问题越来越严重:“三桂差人进北京打探老总兵圣上消
息,有闯贼在北京捉拿勋戚文武大臣,拷打要银,将吴总兵父吴襄□打要银,止凑银五千
两,已交入。”
吴襄的手下旗鼓官傅海山,也从北京逃出找到了吴三桂,对他说了“京城里的一应大事,
吴老总兵已被闯贼刑法将死,吴总兵闻之,不胜发竖”(《甲申纪事》)
北京城里发生的这些情况和大顺政权的所作做为,让吴三桂本人和他手下不少关宁将士,
以及京畿、山海关地区的不少士绅、百姓,都开始对大顺政权产生了敌意,并且导致他们
认为大顺政权不具备真正统治天下的能力。这一情况,可以从山海关一带不少士绅商户知
道双方决裂后,对吴三桂部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大力支持这一现象中得到证实,
如乡绅、生员佘一元、郭应龙、孟四吉等人,纷纷出钱出人出物,“输助粮饷七千八百五
十余两,稽察战马一百二十余匹”,吴三桂又从当地百姓中“新募兵数千,尤雄悍。”(
《郭应龙奏本》、《临榆县志》)
因此,当吴三桂在几天后看到吴襄前后两封口吻截然不同的书信,再联系间中父亲偷送出
来说被拷“亟来救父”的一封信,还有傅海山说的“吴老总兵已被闯贼刑法将死”等等情
况,使得他根本无法相信这封信是他父亲的本意。
明明是父亲被拷打甚酷,但这封信中却对自己极尽威胁之口吻。事实上,吴襄的第二封信
,也确实可能是大顺宰相牛金星的大作,只是让吴襄抄了一遍而已:“此书本牛金星作,
使吴襄书者。”(《明季北略》)
这一切,顿时让吴三桂又一次觉得被李自成的大顺朝彻彻底底地愚弄了一回。
吴三桂于是勃然大怒。
他当时的反应,和汉高祖刘邦面对楚霸王项羽以其父亲、妻子要挟一模一样,当着唐通和
另外两个大顺朝文武官员的面,破口大骂自己的父亲助逆,声称自己忠孝不能两全,坚决
和他父亲划清界线,要与李自成决一死战。这个举动,也算是煞费苦心。
四月四日,吴三桂联合山海关一带的士绅乡民,与李自成彻底决裂,于山海关前消灭了前
来增援唐通的白广恩部队,并把防线拓展到永平一带。
三月二十日到四月四日,仅仅十六天时间,大顺朝和李自成 “顺应天命”的新朝新君形象
,就在北京、吴三桂以及相当部分关、辽军民的心目中彻底倒塌了。
在此先列出山海关大战之前的大事时间表,方便把事件发生的顺序理清楚。
三月十五日,唐通在居庸关写信给吴三桂劝降,并率部属八千人前往山海关。
三月十八日,吴三桂从山海关出发,前往北京。本日北京城破,搜索崇祯、太子不得。
三月二十日,吴三桂得知北京被破,驻扎永平一带(距离北京约四百里,距离山海关二百
余里)。唐通和大顺军使者带来吴襄第一封信进行招降。
三月二十一日,刘宗敏抢掠京城妇女,掳数十女人和国公家媳妇。此日已酉午刻,于煤山
发现崇祯尸体。未时,发钱二贯买柳木棺,入崇祯,以土块枕之,停东华门外施茶菴。
三月二十三日,吴三桂和所部将士宣布归顺李自成。此日辛亥,以帝礼改殡崇祯。
三月二十四日,大顺政权开始在北京“追赃助饷”,刘宗敏于天街夹杀两人。
三月二十五日,刘宗敏主持的大规模“拷夹”行动开始,许多明降官、宗室人财并尽。
三月二十六日,吴三桂到达丰润、玉田附近(丰润距离北京三百多里,玉田距离北京约二
百六十余里),从各种渠道得知家产被抄、父亲下狱(一说已死)、爱妾陈圆圆被抢,全
军回师山海关,同时派出人员和李自成谈判。
三月二十七日,吴三桂部队掉头急行军,两天疾驰三百里,击败唐通的八千守军,拿下山
海关。这至少是在二十七深夜甚至是二十八日凌晨发生的事情。
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从北京派出使者。从丰润、玉田一带到北京,最快也要一天时间,
所以李自成不会早于二十七日得到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消息。在知道后,他从监狱中释放吴
襄,并要其写第二封招降信,再调遣白广恩率部增援唐通,大顺军使者带着吴襄的第二封
信前往山海关继续招降吴三桂。
在此期间,吴三桂则不断得到密探从北京来的情报,得知大顺政权在北京四处拷打官员,
追索钱财,城内发生奸淫掳掠之行为。并获悉刘宗敏拒绝归还陈圆圆。
四月四日,吴三桂杀大顺一名使者,割一名使者双耳,对大顺军发起第二次进攻,在山海
关前击败唐通、白广恩的部队,和李自成彻底决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