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里的童年--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转载一

[原创]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0.1回家陪爸妈一起看一个电视连续剧,名字叫《血色浪漫》。讲述的是父母这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年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父母被打成“右派”,学校停课,没有上学,天天上街打架、闹事;然后去当兵或者下乡插队,然后返城,然后改革开放。讲述的就是一群生于50-60年代人的生活经历。

      这个电视剧最初吸引我的是,听我妈说,这个电视剧里的原型就是我们这个院。里面的男主角就是生活在计委大院的一个孩子。电视里讲述的也基本上都是当年西城、海淀这一带的事情。看电视的时候,很多很多的情节,爸妈他们都在不断的帮我具体描述或者纠正那些故事。

     电视剧里讲到当年在各个大院里长大的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一起去先农坛体育场打一个当时很猖狂的家伙——小混蛋,当年拿把刀子专门捅大院里的干部子弟。演到这里,我爸一下来了精神,给我讲当年在我家的这个院里,小混蛋一来,我们院的孩子满街跑;还说曾经有个女孩拿个关公大砍刀,出门要去砍人;还说后来那个小混蛋是被“宁夏十三师”的人给杀了,然后我妈还补充说,当年计委大院的孩子和财政部院的孩子经常和“建工武工队”(就是现在建设部后面的那个院,咱们班老大就住在那里,怪不得那么强,有传统的:))的人打架……听着听着我都入迷了,感觉好像进入了武侠小说,或者是香港的古惑仔系列电影似的。一切都那么不真实,一切也都那么真实。那是一个疯狂的岁月、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后来又演到这群孩子因为父母被打成“右派”,不能参军,只能下乡,被送到陕北的一个穷乡僻壤。县知青办给每个人配发的半年口粮,被村大队扣了一半,给了大队的五保户,然后这群知青没有办法,只好一起去县里要饭。

     当然后来电视剧里的这些年轻人多数的结果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有的当兵了,有个去国营工厂了,有个考大学了。但是有一些画面就总是留在脑海中,散不去……就是他们坐在一个土堆上,望着一望无际的千沟万壑,耳边响起的是凄凉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所流露出来的一股被贫瘠磨练出来的悲凉,对于那些年轻人来说,那种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看不到前方的那种无助感和被社会所抛弃的孤独感,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

     忘了是什么人说过的了,“人,最怕的就是失去希望”。是啊,对于经历过那样生活的人们,我怀着一个虔诚的心,表达对他们的羡慕和敬佩。羡慕的是那种生活经历,那种条件下,磨练的不仅仅是身体、精神、意志这么简单这么几个不太生动的几个词,他们拥有的那种经历,后人很难体会到,但是我想,对于他们来讲,那一段生活,对于他们的一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是改造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敬佩,敬佩的是在那种精神状态下,坚持下来,没有放弃,要是再能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那就是更加了不起的事情了。

     小人物变成大明星的故事我们听得很多了,这类作品中小人物可以没有很多东西,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地位,但是只要这个小人物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往往都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局。但是再现实中当这个小人物他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他不知道自己可以追求什么的时候呢?一群比现在的我还要小的年轻人,他们在中国最贫瘠的一片土地上,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但是他们每天需要以讨饭为生,他们的父母不是没钱没权的普通老百姓,就是被打成“右派”的阶级敌人,他们上不了工农兵大学,当兵就像现在去当公务员一样,可他们连体检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扎根农村,去中国最贫困的地方,当一个知青。可是以后的路呢?真的在农村待一辈么?在当地结婚、生子,就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个,过着那种攒钱->娶媳妇->生娃->攒钱->给娃娶媳妇->娃再生娃的生活?主要靠天吃饭,年景不好就去要饭?和我差不多的20岁上下的人,把他们换成自己想想,如果那里的是你,你会怎么样选择呢?

     记得原来看《中国高考报告》的时候提到有一个北京知青非要让他的孩子回到北京来参加高考,为了这个住在她北京哥哥家,天天看她嫂子的脸色,去报名被人骂说北京的才能报名,在大街上被警察查三证。那种中年妇女哭着对记者说,我在北京长大的时候,他还吃奶呢~~北京,这两个字,我突然对她有了新的理解。有一些神圣,有一些残忍……

     哎~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那天看到菱角发的那个报道,看着看着我眼睛就红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有点受不了这些东西。我很崇拜那些穷苦出身,通过个人奋斗最终成功的那些人,因为我深刻的理解到,吃过苦才知道什么是甜;我更敬佩那些自己不富裕,但是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用来帮助那些比自己更艰苦人的人。我现在开始理解为什么我爸很多次说过想领养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的原因了,我们这些人生活的太好了,不知道什么叫苦,军训的时候都能去泡病号,偷懒,在军队吃几顿粗粮就想回家。我们确实不知道什么叫作苦……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我们生活的环境也相对比较好,体会不到那种贫困的滋味、真的是撤撤底底的贫困,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人生看不到希望。看得我心都碎了……

     确实有点胡言乱语了,有些羡慕咱们父母这一辈人,他们童年的生活和现在比起来艰苦许多,他们的经历也比咱们丰富许多。在那个是是非非的年代,每个人都疯狂过,无畏过,迷茫过,惆怅过,人之一生短短数十载,有如果之多的可以铭记的东西,值了~~

     我喜欢菱角的一句话“生命是一种体验”,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高二的那次学生会竞选的时候。希望当我50岁的时候,回头望望自己的前半生,也可以心满意足的说一声,“那些我都体验过,这辈子,值了!”
Share |
Share

冰咖啡真厉害,俺带上老花镜,手举放大镜查资料的功夫,您这好图好文都贴上了

TOP

原帖由 重头再来 于 2007-1-18 14:38 发表
几天没来帖子挺多,迟到的人又帮我们回忆童年了。
看见大院的孩子就发怵,小时候去八一湖游泳,都不敢走三里河那边,迟到的人他们那帮见路过的就打~~~~



重头再来当年可是什刹海冰场的"主戳儿"你看那描写

<血色浪漫>描写"什刹海冰场"这段非常真实  
  
什刹海冰场是当年最时髦的去处,到了这里你就别太张扬了,因为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份儿"大的主儿有的是,你要是在冰场上看见一个不起眼的家伙向你叫板,可千万不要轻敌,闹不好这家伙在他家门口那一带就是个赫赫有名的玩主。  
钟跃就见过一位,这位老兄每晚必到,他穿得衣衫褴褛,头戴绍兴式的破毡帽,腰上还扎了个破蓝布围裙。他的冰鞋也很奇特,居然是一双东北地区常见的毡靴,一副"黑龙"牌球刀用麻绳横七竖八地绑在毡靴上。此人的滑冰技术极好,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出各种高难动作,引来一群群的围观者。有一次他和钟跃民一伙打冰球,他单手持冰球杆带球象泥鳅一样满场乱窜,在钟跃民等七八个人的围追堵截下如入无人之境,在此之前钟跃民从来认为自己是高手,这回可把他打傻了,打了半天连球也没摸着。后来他得知,此人绰号"三元子",西单一带的玩主,他是个垃圾清扫工,每次冰场散场后他还要去上夜班,他的工作是用铁锹将垃圾铲到卡车上,然后跟车到郊外的垃圾场卸车。此人很有些"垮了的一代"风范,以破烂的工作装为时髦,在一片将校呢军装之间显得标新立异。别看这三元子是个垃圾工,"老兵"和流氓们都买他的帐,有一次冰场上来了一伙初来乍到的玩主,他们见三元子穿得象个乞丐,便想拿他寻开心,结果犯了众怒,被百十号玩主打得抱头鼠窜。
1968年的北京玩主要是不去冰场的话,那他就没有资格自称玩主。冰场除了具备玩耍和拔份儿的功能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社交。玩主们既是江湖道中人,总要结交四方好汉,你认识的人越多,"份儿"就越大。想做玩主中的成名人物,除了讲义气,结交人广,自己也要心毒手狠,不然谁服你?象《水浒》里的宋江,光知道练嘴假仗义,自己没半点儿拳脚功夫,这种人到1968年可吃不开了。

TOP

转载二

拍婆子的考证  
作者:杜欣欣

  缘起:网上文章《我和二百首》一文中记述了作者一帮一,一对红的故事。她所帮的对象是一个女孩儿。那女孩儿喜欢臭美,因会唱几首黄歌(文革中,外国歌曲特别是出自外国民歌200首歌曲集的歌都被称为黄歌),而得了个二百首的绰号。因为二百首差一点儿被阶级敌人坏男孩拍成婆子,由是,触发了以下的考证。  

  拍婆子是指男孩通过与素不相识的女孩搭话来交朋友。它既是带有准黑话性质的俚语,也是一种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生活时尚。  

  拍婆子流行于1967至68年的中国北京。流行高潮期为1968年。1969年,随着上山下乡,全国一片红而退潮。  


为什么流行于1967——68年的北京  

  1966年夏,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仅仅半年多,被利用的红卫兵即遭抛弃,由斗志昂扬转为颓废消极。在复课闹革命中,属于老三届的青年被排除于学校之外。曾经驰骋于历史舞台上的老红卫兵(人称老兵)既无革命可干,又无学可上。他们精力旺盛,欲望充沛,却不知路在何方。他们无聊烦闷,四处闲逛,无所事事,许多人又因父母受到冲击,顿失依托,开始抽烟,喝酒,拍婆子,逐渐形成一种玩世不恭的风气。北京因干部子弟云集而成为拍婆子的首善之地。  

  当时在校的中学生是上而不学。师道尊严已被批倒批臭,课堂如茶馆酒店,来去自便。上课时,学生以学革命为主,兼学别样,包括看小说(含手抄本的黄书)、说脏话、打架、梦周公、照镜子。好像在课堂上吃东西的并不多,可能那时太穷,没钱买零食。懵懂之中,在校生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命运也逃不出上山下乡。一些人受老兵的影响,也加入拍婆子的行列。  

  鉴于当时依然革命的气氛和传统意识,男女私事多少带有几分离经叛道。对青年人来说,革命加恋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诱发出巨大的激情。然而,首拍婆子并不具有革命的含义,其次,许多拍婆子的男生并非寻求实质意义上的男女关系,最后,因为在的过程中多有第三者在场,具有团伙的行为意识,而非绝对意义上的男女私人行为。  

拍婆子的社会时尚含有青年人逐渐苏醒的自我意识,老兵因失势而更加固执地张扬自己的存在,干部子弟与权势脱不了干系的生活方式,女孩子本能地寻求团伙的保护,以及混混噩噩的流行时尚的跟随者。

TOP

原帖由 重头再来 于 2007-1-18 18:01 发表



这个定义太严格了吧?:astonishment: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77,78年也流行拍婆子呀。
正因为有这种娱乐活动我们才能度过那段苍白的年代。:naughty:
其实一直也没中断过,直到改革开放才没这个 ...


重头再来到底是"过来人",评论得很权威,俺记得也是77年恢复高考后才渐渐地使那个迷茫的群体找到了释放精力的地方

TOP

原帖由 拔剑茫然 于 2007-1-18 18:17 发表
考证起历史啦,有看头


还能往下贴吗?后面还有
何人拍婆子
拍婆子所需的装备和能力
什么人被拍
被拍者的详细
拍婆子的场合
拍婆子的方式
怎样拍婆子
拍成了婆子之后
后拍婆子时代

拔剑长老,重头再来,冰咖啡,青青草,BJR......,你们写哪段?

TOP

原帖由 拔剑茫然 于 2007-1-18 19:15 发表
迟到长老,偶没拍婆子,偶不拍婆子,偶怎么拍婆子,偶怕拍婆子,偶..................

后拍婆子时代吧,那是啥时代?


:naughty:


不够厚道:naughty:,非得在二锅头的作用下才肯象OLI那样掏心窝子吗?

TOP

那就到叙吧,怎么把玩儿主和玩儿给忘了,他们也很有发言权啊:naughty:

转载三

后拍婆子时代  

  1969年,拍者和被拍者都下了乡。在乡下,拍婆子仍有残渣余孽,终难再成气候。逐渐地,人们对拍婆子的记忆退化为她曾是某某的婆子,而她和她的汉子恐怕早已天各一方许多年了。到了70年代,更年轻一代男孩仍然在冰场等社交场合结识女孩,也会将此称之为拍婆子,以为时髦。但是那毕竟已时过境迁,不再代表一种情绪,一种时尚,一种团伙行为。

  不知当年北京城著名的婆子镇北海傻七傻八今安在?

[ 本帖最后由 迟到的人 于 2007-1-24 00:59 编辑 ]

TOP

还挺委屈的,说说吧,你强在哪儿啊:naughty:

TOP

那就给您作个引子

转载四

何人拍婆子  

  男生,以老三届初中生为主,年龄在15至18岁左右。当时,老三届的高中生已经比较成熟,虽然也无事可做,但视拍婆子为小孩儿的玩意儿,一般不上街明,而是比较认真严肃地交结异性朋友,承担生命中添加的含义。  

  据我的记忆,拍婆子的男生主要是干部子弟或高干子弟,其中包括革军,革干和一些文人官员的子弟。  

  城市贫民和工人子弟中的某些人可能有样学样,但是他们与干部子弟壁垒分明,几乎互不来往,老兵常常称他们为痞子,对他们不屑一顾。毕竟,1966至1969的北京仍然是红卫兵的世界。  

  虽然在非干部子弟中,亦有带圈子(圈子是又一黑话,带有贬义,和一些地方的破鞋,女流氓基本同义)的说法和活动,但是圈子涉及的是更加单纯的男女关系,所以圈子没有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