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里的基本无正常意义上的好男人,因为他们大都不是正常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杨过从小无父母,寄人篱下,还小心眼多;萧峰也是孤儿,但他因遗传因素性格还是比较粗犷;郭靖无父且流落他乡,又被迫跟一帮“瘸狠瞎毒”的江湖艺人学艺,才出虎口,又入狼窝,不跟七怪学武,又和全真道士修行,怪不得特酷,不大近女色呢;杨逍后来用情再专,在感情方面狂打补丁,也不改变当初变态用强的事实;令狐冲有受虐倾向,大概也是从小没有父母,跟着师傅长大;袁承志也是从小父母惨死,而且他在华山上和一二老头长大,培养的除武功外毫无特色,长得黝黑瘦小,哪里懂得风月,也只是被另一个无父母的青青投资正确,捡了个洋捞而已。连老手金庸在全书到底也没有写出他们有多少次两情相悦来,总是误会占据了大多数场景;另一个虚竹,父母名存实亡,他们还活着就是为了用他们的死在煽情的刺激虚竹一次,让他彻底变态。段誉从小锦衣玉食,但母亲却老不在身边,受爸爸的坏影响较多,但到没有象其他人那么变态。唯他爸爸倒是心理上正常的好男人(无从考证段誉他爷爷是什么样的了),所以自身和物质条件容许他狂花。男人若小时受过刺激,不能在正常环境下长大,就多少有些变态和过激,也容易干出英雄举动来,但大多是逞一时之勇,如狂喝驴饮,仗义疏财,重诺轻生死,舍生取义等,也许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魅力吧。

窃以为,平和,心理状态稳定,不骄不躁,为真正男子。

不过小说里若不写一些变态的人物,就不容易有波澜,就不容易引人入胜,想一想,在这方面金庸如若和曹雪芹比,也就是一个“金庸”了。

[ Last edited by 青山 on 2004-2-7 at 23:17 ]

TOP

没有看过查老先生的真实自转,他老人家到不一定是孤儿,但这小子熟谙读者阴暗脆弱的心理,阴暗心理有如癌细胞,每个人身上都有,只是等着外界环境来呼应了。

每人心里都有些变态,我小时候院里的一个朋友(小学二年级时),刘三姐看了十几遍,感兴趣而意犹未尽的却是刘三姐被老财强抢去的片断,更说明问题的是他还将一个阿尔巴尼亚的片子“宁死不屈” 也看了十几遍,最最喜欢的是盖世太保吊打女游击队员的那一段。

自觉还算是正常成长,但发现听评书或阅读,对于女英雄就特别偏爱,看穆桂英将杨宗保一把擒去也觉得很过瘾,其实可能是迫切需要一个高水平异性理解的一种潜意识吧。幸好那会还没有看到金庸这厮的书,否则今天一定是某个工厂的下岗职工了。

心理变态的人大都敏感,我们每个人只是在正常到变态这两种状态之间而已,依环境条件的变化而pendeln。

大家喜欢金庸笔下的多数人物,就是心理上多多少少对虐待和被虐待(广义上的)的同情和兴趣。

看看兄的文章,潇洒的文字外表下一定有一颗敏感的心,对被理解的要求肯定是很高的,才思如看兄,早不需要用孤儿的经历来苦其心智,锻炼出真正男人的魅力了。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和客观环境下曲高和寡而已。

[ Last edited by 青山 on 2004-2-8 at 00:29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