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组织这次提问以及网上的讨论

作为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这次活动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意义何在?如果有朋友认为活动的目标就是让默克尔下不来台,或者问什么尖锐问题的话,那么我敢说,他还应该再仔细自己想想。本身这种提问活动的形式,就决定了不可能将她“问倒”。就算是美国金牌政治记者,在专访中问倒一个普通政客的概率也不算很高。更不要说我们通过一个没有后续提问机会的问题想要问倒默克尔了。这一点,在活动之初,我们实际上就已经达成共识。问题本身或者她的回答,并不是很重要。
这个活动初衷绝对不在于此。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花费这么多时间、经历参与到这活动之中呢?难道我们不知道,我们不可能问倒默克尔?难道我们不知道,能够提问的可能就微乎其微?
我想,对于大部分参与的朋友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差不多的。首先,重在参与。如果这样一个机会到来时,没有我们的声音,那才是可怕的。如果在外面接触了这么长时间西方社会,连“发出自己的声音”都不能做到,那就太可悲了。而且,假设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这种麻木与封闭,是所有人的耻辱。其次,重在过程。我认为,事前事后的讨论,比提问本身更重要。这样一个活动,可以说是一面镜子,照别人,也照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在我们要求德国反省的同时,也不应该拒绝“日三省乎己”吧?最后,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姿态,表现出我们愿意对话的意愿。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提问“没有水平”?这大概有多方面原因,也包括组织上的,也有中国缺乏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因素。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来不提问题。组织者本身没有经验是一方面。但事前的讨论,也极少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问题。大概所有的问题,都不用什么太高的“政治智慧”或者经验就可以连消带打,转守为攻(我自己随便想想,大都能想到不错的回答)。当然我们都是工科学生。但作为留学生,这真的是不参与和德国对话、交流的好借口么?在我们埋怨德国不理解中国的时候,也应该想想,作为留德学生主体的工科学生,是不是也有点“原罪”呢?很可惜,这件事情上,是没有救世主的。天助自助者。作为最直接的当事人的我们都不愿意费劲儿的话,凭什么要求德国政府、媒体乃至民众对中国有所了解?
所以,我希望这次活动也能让大家自己想一想,主动和周围的德国同学、朋友交流、对话。不光是为了文化交流或者民族理解之类的虚词,以后毕业工作,对所有人自己也是用得上的。
对话需要积极心态,讨论则需要重视建设性。看到网上大篇的谩骂、人身攻击和简单粗暴的否定、指责,我很难过——不是替我自己。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呢?如果讨论没有建设性,发贴就是简单的指责谩骂攻击,最后下来,一定还是回到原点,甚至由于心理隔阂,更加达不到目的。这种网络的流行风,也相当程度影响到了最近的事件中去。有人愿意借着机会发泄一下,可以理解。但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绝对不是给大家发泄的。这也是我们没有组织外场活动的原因之一。
活动的主题总结起来,我个人看来,就是积极对话四个字吧。无论是我们之间,还是和德国人,都是如此。
如果,能够在后面的讨论中少看到一点指责谩骂,多看到一点建设性的批评、意见。那么我们的精力就算没有白费了。如果能够让大家看到,只要有积极对话的意愿,就算是德国总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从而能让一些同学多和德国同学聊那么两句。那就可以称之为极大的胜利了。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