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干涸了,那些鱼在陆地上相处,用湿气相互吹气呼吸,用唾沫相互滋润,(与其如此,)不如在江河湖水之中互相忘却。

庄子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并不伤感,他说的是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道家推崇道法自然,并不留恋人情世故。紧接着这句的是:“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是孔夫子推崇的东西。
Share |
Share

TOP

出世也好,入世也罢,诸子百家,生于乱世,哪一个不是要寻求治世之道?只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罢了。

可惜的是,如今大家都把他们看作为人处世之道,而轻谈于其治世之本了。

TOP

指教不敢说,大家探讨探讨吧。

你的问题好像过于笼统了一点。治世之术,并非一概上行下效的法则,道家治世,“无为而无不为”。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而开发民智,什么是“民”?为什么要开发民智?我们如果用今人的理解和概念来提问古人,往往难以切中要害。倒是问问,为什么要“道法自然”?为什么要讲“忠孝礼义”? 可能更明白些。

TOP

原帖由 schwar 于 2006-2-12 18:10 发表
佛家讲的慈悲觉悟。道家讲的大道无为。儒家讲的仁爱。从本质上来说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每个的切入点又不完全一样。
孔子和老子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当年孔子见老子而语仁义,孔子见完老子回来后,三天不说话.

...


这个故事帕是后人编排出来的。

论语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长沮和桀溺在一起耕田,孔子经过那儿,吩咐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的位置。长沮问子路:那位手拉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再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的。长沮就说:那他自己一定知道渡口在哪儿。子路只好再去问桀溺,桀溺问子路: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再问: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就说:就像淹大水一样,现在全天下都淹了水,谁能改变这种情形呢?我看你与其追随那些逃避坏人的人,何不跟从逃避世俗的人呢?他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覆平田土。子路回来告诉孔子这结果。孔子怅然地说:我们终究是不可能和鸟兽一齐生活的,如果不和人群相处又要和什么东西相处呢?天下政治若是上轨道,我就不必带领你们去改革了。

注:长沮和桀溺皆是道家隐士。

孔子对道家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TOP

罗嗦一句: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对这个句子的翻译,总觉得很不妥当。我觉得应该是:“只要是水波滔滔的地方,就是渡口。而谁会去改变他呢?(意指:谁会去改变这种状态,指定一个渡口呢?)

接下来的“辟”字,似乎不应作“逃避”解。不过,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翻了。

哪个高手指点一下!

TOP

原帖由 schwar 于 2006-2-12 18:32 发表


后人是编不出来的,上面这个典故是有出处的.再说了,长沮和桀溺皆是道家隐士。他们也赶不上老子的境界.

庄 子 ( 外 篇 ﹒ 天 运 第 十 四)

孔 子 见 老 聃 而 语 仁 义 。 老 聃 曰 : 「 夫 播 糠 瞇 目 ...



《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为,外篇和杂篇为庄子及其弟子和后人所写。道家后世逐渐发展成道教,其后人贬低别派,抬高自己的可能,不是说没有。先秦各家中,对别派的议论,批评不少见,但绝少用这种蹩脚的手段来给自己脸上贴金的。

另外,现存的先秦各家经典,多数最早见于汉代文本。有先秦到汉已经历经好几百年。后人传抄,补添的成分不小。更别说,我们是在2000多年以后看这些文章了。

相濡以沫一段,本是庄子所言,在这里怎么又从老子的口里出来了?此是一疑。

[ 本帖最后由 一介过客 于 2006-2-12 19:04 编辑 ]

TOP

原帖由 schwar 于 2006-2-12 18:52 发表
我觉的第二个辟,是脱离,出离的的意思.

所以又有人说,佛家修心,道家修身,儒家治国.



如果是脱离的话,“辟人之士”就不好解了。

另外,我觉得,各家之间,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