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 Zeiss Planar T* 1.4/50 ZF

德國官方價格499.14 歐元 = 82,114.39 日圓(按06/27/2007匯率計算)

日本Cosina價格58,800日圓,目前已調整爲62,475日圓

2006年2月發售






談到ZEISS就不能不談及它的歷史,Zeiss官方稱這只鏡頭的原型是在1999年獲得美國《大袛z影》雜誌“世界最佳大光圈標準鏡頭獎”的同型Contax RTS版本,光圈葉片增加到9片,采用了電影攝像鏡頭的技術。鏡頭構造爲著名6組7片Planar結構,很多鏡頭製造商采用了這種設計(AF Nikkor 50/1.4D使用了相同的設計)。 成像方麵除了蔡司味之外,MTF圖形對比中,与Leica M Noctilux-M 1.0/50,Nikkor 50/1.2,Nikkor Noct 58/1.2, AF Nikkor 50/1.8与AF Nikkor 50/1.4 D的對比中,只有擁有Noct結構的Leica 1.0/50与Nikkor 50/1.2在F/2.8之前超越這只“標準鏡頭的帝王”,光圈收小到F2.8之後ZF 1.4/50充分顯示出帝王的威儀。

在全面自動話的年代,這只鏡頭顯得十分的不合時宜。儘管MF阻尼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但是相對多數AF功能以及變焦的鏡頭而言,仍然顯得十分不方便,幷且在D200以下機型上完全損失了機身的測光功能,需要額外購買測光錶麳使用。只有對于畫質方麵不肯妥協的嚴肅攝影者才會不惜重金將它拿下,價格上是AF Nikkor 50/1.8 D 5倍,AF-Nikkor 50/1.4 D的2倍。


Cosina的做工非常好,鏡身爲純金屬結構,設計上比Y/C口Contax鏡頭好很多。附送遮植絨光罩,這個東西單買很貴,千萬不要搞丟(Cosina的鏡頭、機身配件都貴得離譜)。用在APS-C机身上已經無法作爲標準鏡頭使用,75mm視角倒是不錯的人像境,可以搭配58mm 0.5x廣角附加鏡使用,但是對畫質應該有所影響。

這只鏡頭是ZF 6鏡中的第一批,与Planar1.4/85 ZF一同發表,1.4/50 ZF的價格是6只中最便宜的,一般會成爲希望選擇Zeiss神話的首選,使用過就很難不下手入成像在各個光圈全面超越1.4/50 ZF的Zeiss銘鏡1.4/85 ZF,這只鏡頭價格在6鏡中僅次于2/100,位居第二,下一篇再說好暸。
蔡司铭镜&标准镜头的帝王
Share |
Share

TOP

Carl Zeiss Planar T* 1.4/85 ZFCarl Zeiss Planar T* 1.4/85 ZF

德國官方價格999.14 歐元 = 165,506.96 日圓(按06/27/2007匯率計算)

日本Cosina價格112,000日圓

2006年2月發售





关于这颗1.4/85,同属ZEISS Planar序列,同为第一批放出的镜头设计方面如出一辙。做工等方面也请具体参见上面的1.4/50。但操作性与性能则完全不同。1.4/50虽然号称最锐利的镜头,但就在F/1.4等光圈全开的情况下,却很难企及1.4/85。1.4/85的在F/1.4具有极高的锐度,以及浅得匪夷所思的景深。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太多人为它所吸引。但这匹烈马却不是那么容易驾驭的,关于这点菜牛的评价是:

“(使用1.4/85)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头天晚上早早的就寝,先把身体竞技状况调整到最佳。然后抱着万劫不复的心情参加战斗,在回家路上顺便进药店购入跌打损 伤,肌肉酸痛的良药,已被第二天之需。这样的话,很可能在20张中挑出一张,嗯,还看得过去的pp。这当然是笑谈,不过也足以证明玩Planar的 F1.4不是开玩笑的。” 这个并不是戏谑的说法,事实上是非常客观的,即使在有合焦提示的情况下也非常困难,因为景深太浅,导致合焦提示都并不明显。

巨大的遮光罩同样内部植绒,单价过千,所以千万爱惜,使用时可以使用遮光罩代替UV镜对镜头的保护以避免UV对画质造成损失。结构简单,所以也没有必要担心会出现问题,足以传世的铭镜。

这只镜头的结构为6组7片,与SONY发布的AF镜头不同,后者经过全新设计采用了7组9片的结构。但是后者目前比较尴尬的是没有一款足以支撑的机身,但1.4/85 ZF就不同了,全幅使用者大可以使用F6,APS-C方面也有诸多选择,何况Nikon今年年底有望放出倍率为1.13的D3系。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在建筑的拍摄上,严肃的摄影者会使用移轴镜头来对畸变进行彻底的修正,Nikkor们应该对PC-Nikkor 85这只移轴镜头并不陌生,这只1.4/85人像镜皇的畸变修正能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PC移轴头来作为建筑拍摄用镜头。也算是Zeiss神话一镜两用甚至一镜多用的一个缩影。

[ 本帖最后由 Zeissalism 于 2007-6-28 21:24 编辑 ]
蔡司铭镜&标准镜头的帝王

TOP

AF nikkor 20mm F2.8 D


72,000日元,
1994年3月发售

被认为是旅游镜头的小型轻量化镜头,从外观看完全不像是20mm F2.8等级的镜头,滤镜口径与Canon 20/2.8的72mm相比,只有62mm而已。结构为9组12片,采用了近距离补偿机能(又称“浮动式对焦”)以减少像差提高画质,最近拍摄距离为25cm。94年发行的可以使用TTL与距阵测光的D头,而89年的版本没有距离输出功能。功能方面Nikon对于定焦头的更新已经几乎停止了,只是加载了D而已。近年来更新过的定焦镜头除了200/2 VR这种长焦大炮外只有特种镜头了。数字鱼眼镜头10.5以及微距105 VR。在105VR上面Nikon采用了ED与纳米镀膜镜片,并且搭载了SWM与VR,并且采用IF模式。相对而言,Nikon的其它定焦镜头实在相形见绌,14mm、20mm、24mm、28mm、35mm、50mm、60mm与85mm这些往日的主力镜头,在如今变焦镜头一统天下的年代里,显得多少有些尴尬。就这样的市场形势来看,Nikon也没有对这批镜头进行更新的可能了。20/2.8D虽然没有使用任何特种镜片,凭借传承百年的镜头结构与定焦的优势,在成像上仍然颇为出众。20mm在APS-C上没办法实现94度的视角,倒是成了方便的扫街镜头。
蔡司铭镜&标准镜头的帝王

TOP

Tamron SP AF 90mm F2.8 Di MACRO

68,000日元
2004年4月发售
西平英生的評價:
操作性:4.5
影像解析度:5
實拍功能:4.5
性能價格比:4.5
總評價:4.5

基本参数

Focal Length: 90mm
Angle of View: 27
Optical Construction: 9 elements/ 10 groups
Minimum Object Distance: 0.29m
Filter Size: 55mm
Maximum Diameter: 71.5mm
Length: 97mm
Weight: 405g
Accessories: Lens Hood and Case
Fittings: Canon/Minolta(Sony)/Nikon/Pentax


1979年Tamron发售了第一代90/2.5,从那以来改版两次,每一只都成为了Tamron有代表性的铭镜。这只为第三代,采用了数字优化设计,在减少鬼影与耀斑方面表现出众。加上价格优势,这只镜头一直备受微距爱好者的欢迎。对于它的成像西平毫不吝啬的说“从中心到周边,无可挑剔”。


设计上与Sigma、Pentax的微距或者早年的90/2.5不遑多让,最外层镜片嵌入很深,距离镜头外缘至少有5cm的距离。


买之前,看到最多的说法就是塑料感强烈,手感不好。更正一下这种说法,塑料感的确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手感很好,重量适中。与COSINA产的手动头相比的确不觉得会有很高的耐久度,但镜头这种东西原本也不是被设计出来用于自由搏击的,所以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碍。


犹豫没有超声波马达的关系,90/2.8 Di的触点少于Nikkor镜头,F卡口光圈环在32处被定义为由机身调整光圈值,在1:1状态下F最小达到64,并且有最小光圈锁设计。


AF与MF调整设计与Nikon早期碧玉刀、夜之镜或者Sigma微距头相同,为推拉式,据说这种方式虽然灵活方便但容易造成镜头损坏。

虽然说是最大光圈2.8,但事实上只有在对无穷远合焦时最大光圈可以达到2.8,在1:1状态下,最大光圈5.6。1m处可以达到1:10,0.5m处达到1:4,0.29m处达到最大微距比1:1。


合焦环手动模式下阻尼胜过之前使用过的AF头,但比起MF头自然还是要更滑一些。这只镜头本身对焦速度很快,声音大于Nikon SWM,远小于Pentax 18-55头的马达。并且由于行程过长,所以设计了合焦限制器。选择Limit时,合焦行程只能在0.29M-0.4M或者0.45-无限远范围内合焦。AF过程中,貌似只有在选择对中央点对焦时会有不错的效果,其它10点都有严重拉风箱的感觉。AF时在近距离下选择但以色彩区域进行合焦,则很难合焦成功。


附件:


镜头套,在这个年代已经很少有新镜头搭配皮筒了,Tamron在镜头套的用料方面颇为扎实,Nikkor镜头搭配的镜头套为硬质绒布材料,而Tamron内部有护垫,应该可以承受相当程度的撞击。


遮光罩,与Nikkor套头的如出一辙,没有贴绒,安装时更容易拆卸,非花型。在使用微距闪光灯时当然无法加装,使用内置闪光灯时,镜头本身就足以遮挡大部分光线,加了遮光罩估计就什么都没了,使用外闪时不加遮光罩会有不错的效果,三脚架出手了,所以没办法试遥控闪光的效果。

功能方面,
没有办法与Nikon 105/2.8 VR相比,没有IF,所以1:1放大时镜头伸长差不多一倍,没有超声波马达,加上长行程合焦,合焦速度方面实在不敢恭维,也没有使用的档VR可用。但是这些方面都在它便宜的价格前烟硝云散了,何况微距摄影使用三脚架是家常便饭,所以VR相对被看的还并不是很重要,MF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综合其出众的描写力表现,仍然不失为大力推荐的镜头。
蔡司铭镜&标准镜头的帝王

TOP

Tokina
AT-X DX 107(10-17mm/F2.5-4.5) Fisheye

2006年9月上市
价格:82,000日圆

西平英生的評價:
操作性:4.5
影像解析度:4
實拍功能:4
性能價格比:4.5
總評價:5



10mm

17mm


2006年9月,Kenko发布了这只鱼眼变焦镜头,采用了Pentax 2005年12发布的同型镜头的8组10片结构,其原型是1995年Pentax首创的Fisheye Zoom17-28/F3.5-4.5,变焦与Pentax镜头如出一辙,镜身最短的距离不是发生在10mm端,而是在12mm。
处于Tokina与Pentax的合作,所发行的变焦镜头几乎都与Pentax的如出一辙,结构一模一样,并且出于商业协议Tokina所发行的同型新镜中没有Pentax用卡口的,目前几乎所有数字头都只有Nikon F卡口隒anon EF/EF-S卡口。
传统的鱼眼镜头都采用定焦结构,除了Sigma 8/3.5之外是全视角镜头外,其它鱼眼镜头都是对角线180度鱼眼镜。Pentax首先推出了10-17mm鱼眼镜头,由于Tokina与Pentax的合作,才得以让Nikon与Canon的用户可以用到鱼眼变焦。
鱼眼镜头对于广角造成的变形完全不做修正,而产生出夸张的效果,这也致使鱼眼镜头的应用的范围并不是很广,所以可能不会被多数人作为构建镜头系统的必备镜头。Nikon 推出了10.5mm鱼眼镜头并且可以通过Nikon Capture NX对这只镜头的变形进行修正获得超广角的视角与畸变,从而达到一镜两用的效果。也真是出于鱼眼镜头应用范围的考虑,才会选择107鱼眼变焦镜头作为构筑镜头群的一部分。
这只镜头在10mm的视角为180度对角线鱼眼效果,用于全副机上,17mm端无遮角。
镜头盖内部植绒,遮光罩为固定型。镜头有防水镀膜,不容易吸附水滴、灰尘,在做镜头清洁时更加容易。
镜身坚固,拿在手中便会容易感受到Tokina用料的扎实所言非虚。AF对焦,所以这只镜头无法应用与D40/40X上。由于合焦行程短,不同于长焦AF镜头,即使在低端机身上也可以很容易被机身马达驱动。
蔡司铭镜&标准镜头的帝王

TOP

原帖由 tricky4x 于 2007-7-24 21:55 发表
nikon的色彩太差...d70一出全国皆阴天...换什么头都没用.


用个D70就敢信口雌黄“nikon的色彩太差”,这是什么逻辑?这种总结性的发言还是在摸过D1/D2/D40/D50/D70/D80/D200之后再说的好。
蔡司铭镜&标准镜头的帝王

TOP

Nikkor AF-S VR Micro ED 105mm F2.8G(IF)



西平英生的評價:

操作性:4
影像解析度:5
實拍功能:5
性能價格比:4
總評價:4

119,000日圓

2006年3月發售







又是一隻被無數光環的鏡頭,在Nikon已經幾乎停止更新所有定焦鏡頭的日子里,這隻新的105微可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至寶。Nikon在早期手動對焦時代微距陣營由55mm,105mm与200mm三隻鏡頭來覆蓋焦段。到了自動鏡頭時代,55mm被60mm取代,105微成爲Nikon微距的主力産品,在定焦的更新方麵,由于變焦鏡的蓬勃發展,Nikon的大規模更新停止于93年,1993年12月,Nikon對原本的105微進行改款,得到了Micro AF 105mm F2.8D,Nikon對于多數定焦鏡頭如法炮製。在鏡頭結構、光圈葉片等方麵沒有任何改良。終于,在2006年3月,推齣Nikkor AF-S VR Micro ED 105mm F2.8G(IF),這只鏡頭秉承Nikon的一貫做法,在同級別鏡頭种,這只鏡頭是最重、最貴、同時成像与功能也是最好的。這只鏡頭幾乎集成了Nikon所有最新技術,一經推齣,就奪得2006年TIPA最佳鏡頭獎。

但從規格來看,這只鏡頭的魅力程度被西平譽爲“百分之一百”。鏡頭結構重新設計過,爲12群14片(舊款爲8群9片),也是同級別鏡頭中最多的一隻,其中含有一片超低散射ED鏡片。它同時是Nikon第二隻以納米鍍膜(Nano Crystal Cost)處理的鏡頭。光圈葉片也由7片增加到9片。是繼Canon 100mm F2.8 Macor USM 之後第二隻內建超聲波馬達(SWM)的中長焦微距鏡頭。這只鏡頭同時內建了防手振 VF(Vibration Reduction)功能,它也是第一隻具有此功能的微距鏡頭。濾鏡由52mm改爲62mm,體積与重量也隨之增大,重量更是從560g驟然增加到790g。

成像方麵,經驗證這隻鏡頭的ED鏡片的確有效的將色差降至最低的程度,也提升了邊角的畫質。納米多層鍍膜大幅减少了光影及燿光。舊款的105微解像力已經極爲優良,這只鏡頭更上層樓,整體畫面更加均衡,散影的融合程度更加讓人喜歡,甚至在縮小光圈時,也會自動形成散影。

操作方麵是這只鏡頭最值得稱道的,SWM閤焦快速寧靜,內對焦(IF)使得鏡頭前端不伸長,不轉動,也便于濾鏡以及環形閃光燈的使用。對于不具備IF功能的此焦段微距而言,在使用1:1拍攝時幾乎是個噩夢,鏡身長度幾乎伸長一倍之多。Nikon的全時手動功能在自動對焦時閤焦環不會發生轉動(真希望Nikon的AF定焦系列也可以這樣)而影響鏡頭的手持穩定程度。同時這支鏡頭具有二段式焦點限制,可從50cm到無限遠以及31cm到無限遠切換,這個功能可以减少迷焦機會,加速鎖定目標。這只鏡頭的內建VR時常被玩家探討,究竟式花哨的噱頭還是實用的功能。105mm鏡頭裝在APS-C畫幅机上焦距相當于158mm,按照一般人的安全快門均衡值來說,手持需要至少1/160s才能拿穩,對于時常需要縮小光圈進行微距拍攝而言,很難保證這個畸變的快門速度。這支鏡頭內建的VRII可以爭取到4級快門。這意味著這支鏡頭可以爭取到4級景深。VR功能使得這只鏡頭的激動性更强,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脫離三脚架工作,或者搭配機動性更高單腳架麳使用。

但是問題在于這支鏡頭始終還是太重、太大、太貴。就這點而言,西平非常直接的表示了他無法不認同這樣的鏡頭。
蔡司铭镜&标准镜头的帝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