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母亲节--------------她们也是伟大的母亲

(转帖)

她们也是母亲!!!

在电视台播音员兴奋、幸福的报告“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旅游规模和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全国接待旅游者数量首次突破一亿人次大关,达到104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0亿元”、“这个业绩表明,假日旅游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增长后劲,黄金周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假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CTV),似乎处处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了。

然而,细细算来,390亿元旅游消费额,看似庞大,其实与一亿人次的接待数,无非是人均390元,对照不同的消费群落,驾奔驰、宝马、富豪等名车自驾出游,住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赴香港采购,游欧美观光者,毕竟是少之又少。我们相信,“一亿人次”中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是手提廉价面包,挤在公共交通工具中,到门票收费不太昂贵的普通公园,或者在大众化的商店消费。对于在资本家血汗工厂中打工的现代“包身工”们,可能就更不知道“休假”为何物,无论如何,富豪显贵们和民工们、失业工人们的“休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五一的休假“狂欢”告一段落,另外一个温馨的节日,母亲节悄然来临。中国历史上没有母亲节,母亲节是一个国际性的节日,为母亲们设一个节日,体现了人类社会对母亲独特的尊敬与爱戴,一代代的母亲们,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乳和血奉献给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创业的日月如何艰苦,母亲们勤劳、节俭、忍辱、无私地养育了迅速增长的庞大人口。按说,与过去的年代相比较,如今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经济学家们所谓GDP决定论模式的推动下,在雄踞世界前茅的GDP指标下,在人均银行存款7000元的现实下,我们的母亲们,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中低收入劳动人民的母亲们,应该也必须得到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恩泽。

诚然,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模式下,我们承认“先富”与“后富”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别,但是,这差别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不应该成为“鸿沟”,不应该成为“天堑”,否则,怎么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然而,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考察母亲们的境遇,却发现这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鸿沟已经实实在在地形成,这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天堑令人困惑地存在。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领衔的中国“幸福工程”组委会,委托记者于全兴从2001年至2002年,遍走西部各省区,拍摄了大量真实的贫苦母亲的照片,今天,在母亲节看到这些照片(见下),无论如何没有节日的心境,只有不断绕在心头的诘问“她们也是母亲?”

“她们也是母亲?”,从人的本性上,是,尽管她们几乎一无所有,但是她们还是“没有被贫苦的生活所屈服而是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于全兴),从照片中我们看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没有也有不起任何物质的体现,只是深情地在孩子的脸上舔着(图:母亲6),只是把生病而无钱医治的孩子更紧地搂着(图:)。“她们也是母亲?”,从经济存在上,否,她们一年的收入不足500元,她们供不起孩子读书,她们无力为孩子看病,她们甚至缺少半年的口粮。

有经济学家要我们忍耐,“面包会有的”,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但是,另外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却让我们的心头添堵,比如,深圳市出台的只要公务员不贪,退休时有100万元“奖赏”的政策;比如铁本事件中的有2亿资本却要上几百亿规模的项目,大肆套取银行资金的民营资本家;比如一个小城市却要花10个亿造多间五星级宾馆;比如在美欧动辄数以几百万美金买下豪宅的贪官和富豪;比如…,太多太多的财富,又如此迅速地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上,哪怕能够“匀”出来一点一滴,可以帮助几多贫困母亲。

有人在做,做的好艰难,幸福工程全国组委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经过艰苦努力,共筹集了2.4亿资金投入,在这些资金里头,不少是普通工薪阶层一分一厘的捐献,帮助了60万个母亲,可是,把一个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就造就了一个身价十数亿的新生资本家,这样的现实,令人不解,我们民族同舟共济的传统到哪里去了,让一小撮人迅速地暴富,而另外一大批人活得如此艰难的社会取向,应该反省一下了。


谨将以下图片献给有良知的人们,照片全部来自中国“幸福工程”组委会

母亲1::吉哈么牛扎,50岁,四川布托县木尔乡叶尔村人。其夫3年前病死,她共生育5个孩子,只存活2个。孩子们的学习费用由政府支付。



母亲2:焦爱俠,29岁,陕西咸阳长武县枣园乡寨子村人。全家3口人,4亩地收成16袋小麦,除去交公粮留籽种,剩700斤口粮。今年种的半亩西瓜,因干旱收成无望。

母亲3:这是贵州紫云县水塘镇格井村罗登兰的“新房”,缝纫机和2床被是她的陪嫁。

母亲4: 陶兴美,38岁,云南昭通昭阳区小龙洞乡宁边村人。全家4口人,2亩地收成200斤苞谷和洋芋,只够吃2个月。其夫在本地打小工,每天能有4元(或给粮食)收入。15天前她在家里的地上生下一男婴,吃的是村民送来的苞谷饭。

母亲5: 范董代秀,63岁,甘肃宕昌县车拉乡茹树村人。全家3口人,2.5亩山耕地,人均占有粮食170斤,人均收入50元。无耕畜。她一共生育5个孩子,只成活1个,33岁的儿子至今没有娶上媳妇。

母亲6: 贝拉,27岁,青海玉树州结隆乡杂年村人。全家4口人,家里牲畜全部死于1995年底的一场雪灾。生活靠政府救济。

母亲7::  李高能,45岁,云南金平县沙依坡乡妈卡坡村人。全家4口人,2.5亩田收成1080斤稻谷,经济来源靠其夫外出打工,全年有500元收入。家有一头猪。

母亲8: 韩庆兰,26岁,云南昭通昭阳区小龙洞乡宁边村人。全家4口人,4亩山坡地收成200斤包谷、800斤洋芋,全年缺三四个月的口粮。她每天帮别人喂猪,过年过节时家里能有猪肉吃。



母亲9: 曾乐碧,27岁,重庆城口县廖子乡莲花村人。全家4口人,3亩田地,去年总共收成250公斤玉米和150公斤水稻。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每年春节回家一次,今年至今还没有寄回一分钱。家里和地里的活儿都由她一人承担。5岁的大女儿不仅照看着1岁的妹妹,还要帮妈妈下地干活,拾柴煮饭。


母亲10:才仁巴毛,52岁,青海玉树州结隆乡杂年村人。一家5口人。家有18头(只)牛羊。其夫2000年因病离世,口粮主要靠政府救济。经济来源靠采挖虫草,去年有500元收入。二女儿巴青才仁,12岁,没读过书,三年前患胆囊炎病无钱医治。


母亲11: 四川大凉山,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肩背的不是书包,而是打草的筐子,在她们本该读书的年纪,却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艰辛。



母亲12:薛小霞,30岁,陕西延安宝塔区万花乡花园头村人。全家4口人,两个女儿的学费由政府支付。她家的石窑洞已有二十年的历史。




母亲13: 这头猪是陆枝美家最值钱的东西,为了防止跑丢,只好拴起来。



[ Last edited by idiotor on 2004-5-9 at 23:04 ]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