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杜平回忆志愿军总部被炸

转者注

作者杜平(1908年出生,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  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回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被炸

在第二次战役即将发起的时候,彭总办公室和总部机关呈现了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同志们连说话、走路、吃饭的节奏都加快了。彭总办公室这个名称,据张养吾同志说,是彭德怀司令员口头向他宣布的。当时解方同志是办公室的秘书长,张养吾同志为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杨凤安同志为办公室副主任,还有参谋成普、秘书毛岸英、朝语翻译金昌勋、警卫员郭丰光等。刚到达大榆洞时,同志们住的是山洞,睡的是地铺,吃的是炒面和压缩饼干,借助烛光起草文电,条件十分艰苦。彭总生活完全和同志们一样。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彭总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经常熬通宵。有时闭上眼睛打个盹就算是休息过了。同志们既担心他的身体,又钦佩他的精神。

回想国内战争时期,不要说在总部机关,即使是在军师机关,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在这次抗美援朝战争中,特别是在战争初期,不要说在军师机关,就是在彭总身边和总部机关工作的同志,也一样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在我军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前方和后方,安全和危险,是没有什么绝对分界线的。

当时,为了尽量不暴露志愿军主力入朝的目标,志愿军司令部曾一度规定各部队不准用轻武器打美军飞机。因此美军飞机横行无阻,猖獗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美机不但可以擦着房顶、树梢飞,还可在山沟里钻来钻去,搜索目标,见人就打,见车就炸,甚至见到地面上的一垛草,一头牛,一条狗,一只鸡,一缕炊烟,也要打上几梭子弹。我们总部进驻大榆洞短短的一个月中,曾多次遭到美机空袭。就在我们第二批同志到达大榆洞的当天上午,总部驻地附近就遭到了美机袭击,炸毁了停在山脚下的汽车。以后又炸过几次,但由于我们及时总结经验,采取了严格的防空措施,加强了对空侦察,所以损失不大,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在美机的狂轰滥炸面前,总部绝大多数同志是好样的。他们不怕炸,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岗位,各尽其责。特别是那些女机要员、女报务员、女医生,还有刚从地方转到军队来的翻译人员,都能做到临危不惧,表现很出色。正是由于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努力,每个人都像螺丝钉似的坚守岗位,才使志愿军总部这部"主机"得以正常运转,较好地起到了"神经中枢"的作用。

麦克阿瑟和他的后任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每次较大的进攻前总要派出大批飞机进行侦察和轰炸。就在麦克阿瑟发起"圣诞节前返乡"攻势时,夜幕还未降临,哨兵看到有几架美军侦察机突然在志愿军总部驻地上空盘旋了几次,有时飞得很低,引起了我们的警惕,大家估计美机可能翌日要来轰炸。当晚,解方参谋长召开有关防空准备的紧急会议,作了几条明确规定,要求总部机关在第二天四点钟以前一律开饭完毕,按时进入指定的防空地区。

第二天拂晓,在涵洞后面的一个石洞子里,把机关的同志人挤人地安排了下来后,还没见到彭总进来,总部几位领导同志很焦急,要我去请彭总。我说我去可以,请洪副司令员去更好些,他在彭总面前比我的办法多。

洪学智副司令员摸准了彭总的脾气,知道他难请,路上就动开了心思。到彭总办公室后,见彭总正聚精会神地看地图,就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几个人在洞里研究第二次战役怎么打,请你参加。"果然,彭总二话没说,跟随洪学智同志来到了防空洞。

彭总进防空洞不久,几架美军轰炸机掠过总部上空,接连扔下了许多银白色而又发亮的东西,有的同志喊:"美机又撒传单了。"话音没落,轰的一声巨响,一股狼烟冲天而起。这时,才知道那发亮的东西不是什么传单,而是凝固汽油弹。看来,敌机昨天是侦察好了目标的,几发凝固汽油弹直接命中彭总办公室,顿时木屋浓烟升腾,化作一片火海。"好险!"我心中暗想。要不是洪副司令员把彭总"骗"进洞来,那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突然有人发现毛岸英和高瑞欣参谋还在里面没能撤出来,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在场的同志都焦急万分,但面对熊熊大火束手无策。

美国飞机飞走了。

火,终于被扑灭了。同志们在灰烬中寻到了两位烈士的遗体,但已分不出谁跟谁。据警卫排的同志回忆,毛岸英戴在手上的是块苏联造的手表,这才将两人分清。

据同两位烈士一起值班的成普同志说,那天本来安排毛岸英同志休息,但他休息不住,又跑来值班。美机飞来时,成普觉得不对劲,就走到门外张望,一看,美机已到头顶上,几颗凝固汽油弹正朝下落。他刚喊一声:"快跑!"炸弹就砸下来了,多亏炸弹掀起的气浪把他掀到了门外的山沟里,他才幸免于难,但半边脸被溅起的油星烧脱了皮。

几个小时后,行政处的张仲三副处长叫工兵同志钉好了两口薄木棺材,并用白布将两位烈士的遗体裹了起来。同志们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将烈士安葬在大榆洞山上。

彭总在灵柩前脱帽肃立,默哀良久。我们站在彭总身后,默默地缅怀着这两位年轻的战友。彭总沉痛地说:"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党中央、毛主席刚任命我当志愿军司令员,他就找我报名了!"
毛岸英在朝鲜的时间不长,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但他留给同志们的印象却是深刻的。他没享受任何特殊照顾,和办公室的其他同志一样,不分日夜地工作和学习。他从没有向人透露过自己的出身,也没有高干子女的架子,直到他牺牲时,总部的一般干部还不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儿子。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只是一个年轻、活泼、朴实、能干、好学的秘书兼俄语翻译。


在和毛岸英同龄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样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也是不多的。毛岸英出生在长沙,童年跟母亲杨开慧坐过牢;又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和东方语言学院学习过五年,当过苏军的坦克中尉,自愿报名参加过苏德战争;抗战结束后回到延安,搞过土地改革等工作;入朝前在北京机器总厂当党委副书记。我们都为他的牺牲感到十分惋惜。

高瑞欣同志是河北饶阳人,抗日战争后期入伍,入朝前是西北军区司令部的作战参谋。解放战争时期,他一直在彭总身边,跟随彭总南征北战。不久前,彭总调他入朝。他告别了新婚不久、已有身孕的爱人来到朝鲜,谁知刚到总部几天,就不幸以身殉职。

毛岸英、高瑞欣两位同志,虽然出身、经历不同,但他们都还年轻,都是新婚不久。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两位优秀的共产党员都义无反顾地来到朝鲜战场,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抗美救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在人生的征途上虽然只拼搏了二十几个春秋,但是他们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中朝人民的心中!

岸英同志牺牲后,解方同志曾请示彭总:"这件事要不要向毛主席报告?"彭总沉吟半晌后说:"岸英同志为国捐躯光荣,我想迟早都是要报的,迟报不如早报,今天就上报。"

毛岸英同志牺牲的消息传出后,有人提议,将毛岸英同志的尸体运回北京安葬。彭总从大局考虑,没有同意这个建议。十一月二十五日他亲笔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明确表示:
"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经过,不愧为毛泽东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似此对朝鲜人民教育意义较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
中央采纳了彭总的建议。毛岸英同志和高瑞欣同志的忠骨,都安葬在他们为之而流血牺牲的朝鲜大地上。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用大理石为毛岸英同志立了墓碑,墓碑的前面镌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七个大字。墓碑的背面,刻了一段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0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青年的一代。

"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对岸英同志的牺牲,彭总以后回国时曾向毛主席汇报过。他告诉我们:那次回国,在向毛主席汇报朝鲜战况中,他讲了岸英不幸英勇牺牲,以及将他的忠骨埋在志愿军总部驻地的简要情况后,毛泽东同志沉默良久,掐着指头数了一遍,点点头说:岸英刚满二十八岁,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说完,主席站起来望着彭总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国际主义,反击侵略者,中国人民把自己最优秀的儿女,组成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牺牲了多少个优秀战士。岸英是属于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你回去要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至于岸英的遗体没有运回国内,埋在朝鲜的国土上,体现了我们与朝鲜军民同甘苦、共患难的革命精神,也说明我们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凝成的。你们做得好,做得很好。

听完彭总的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据我所知,毛岸英已是毛泽东主席一家中的第六位革命烈士了!另五位革命先烈是: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堂妹毛泽建;侄儿毛楚雄。毛泽东一家为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不愧为革命之家。

志愿军总部被炸的消息,引起了北京中央领导同志很大的不安。周恩来副主席以军委的名义发来电报,要求彭总注意安全。军委总政治部罗荣桓主任,傅钟和肖华两位副主任,还有公安部罗瑞卿部长,联名给我发来电报,指示我直接负责彭总的安全,切实注意彭总的防空、防特工作,保证不能发生任何意外的事故。
那时,我感到责任重大,又感到力不从心。在我看来,防特还比较好办些,最困难的是防空。

在北朝鲜,在我们后方,除了有战前潜伏的南朝鲜特务以外,还有战时从海上、空中、陆上派遣来的大批特务。他们在我军后方窃取情报、破坏交通、为敌机指示轰炸目标,甚至化装成人民军和朝鲜老百姓,趁机袭击我方人员和军事目标,活动不可谓不猖獗。但是我们对付特务还是有办法的。入朝作战以来,我志愿军各级保卫部门协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门,依靠群众,先后破获了多起特务案件。如敌特分子阴谋袭击我总部机关,加害总部领导同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信心的。

最使我担心的是防空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总部的防空设备很差,更因为彭总对革命战争极端负责,常常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工作起来连吃饭都要靠身边工作人员提醒。在他看来,防空是对他的干扰,不到万不得已,总不愿意进防空洞。

记得在序战期间的一天,防空警报突然尖厉地响起来了。当时总部的几位领导正好都在彭总的办公室内,就一个接一个地动员彭总去防空。可是彭总只是说:"你们先走,我马上就走。"我们知道,我们先走了他就不会走,便和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要走就一起走,要见马克思就一起去!"彭总微笑着说:"我这个人虽然命苦,但是大难不死呀!入朝后胃病、关节炎、痔疮一齐来攻,可又奈我何?你们呀,又天天要我防空,还能爬到牛肚子里去!我真叫你们逼得没办法,走就走吧,到防空洞去!"

还有一次,我们听到防空警报以后,各自从几个不同的地方来到彭总办公室附近的山洞,进洞一看,发现彭总没有来。我急忙叫张养吾同志去请彭总。张养吾接连去了两趟,不但没把彭总请进防空洞,还被彭总"训"了一顿。我和洪学智同志商量后,对张养吾同志说:"你再跑一趟,去了就说这是党支部的决定!"这一招果然很灵。张养吾同志回来对我说:"彭总听后把电报文件装在皮包里往腑下一夹,瞪了我一眼说:'恐怕是杜平捣的鬼吧?'"正说着,彭总来了,我们止不住望着彭总笑,彭总摇着头说:"真拿你们没办法。"

要防空,就得在靠近彭总办公的地方挖洞,炸山。这对彭总集中思考问题难免有干扰,他曾为此不高兴地对洪副司令员说:"你什么都不管,光管这个吗?"洪副司令员理解他的心意,就召集挖洞的同志说:你们挖好炮眼一齐放,不要零星放炮,以免影响彭总的工作。洪副司令员处处为彭总安全着想,彭总自然是很明白,很领情的。这次总部被炸,彭总幸免遇难后,曾经幽默地对洪副司令员

说:"老洪,你是个大好人呀!"

"我本来就是好人嘛!"

"这次美机来下蛋,不是你老兄,老夫今天休矣哉!"

彭总对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是坚决执行的。为保证彭总的安全,我在给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副主任傅钟、肖华并公安部罗瑞卿部长的回电中,曾希望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公安部每半月或一月,分别打电报来督促,我们好藉此来提醒彭总注意。

周恩来副主席对此事极为重视,看完电报后立即批给杨尚昆同志:"请将前几个去电查出,要他们立复一电,并告处置办法。"

中央军委和中央其他领导机关先后发来了电报。我们就是拿着这些"尚方宝剑",经常劝说彭总,并催着他主扫召开志愿军党委会议,讨论和制定了总部有关防空、防特的措施。

TOP

关于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毛岸英泼污水的几句话

注:这是修改稿,原来的帖子里有若干语气激烈的词语,被极端负责任的某位版主给转移到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去了。这一稿只讲事实和道理,没有对任何网友有半句不敬--------这样的帖子是否能够见容于这个论坛的极端负责任的斑竹呢???


关于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毛岸英作非议的几句话


逝者长已矣,苍蝇仍嗡嗡

黑格尔说:仆妾眼中无英雄。
------但是,那并非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为仆妾只是仆妾!


某些人对毛岸英战死朝鲜缺乏同胞的感情,反而流露出某种兴奋。这是我不理解的,他们的情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们所依据的无非是:
老毛为培养儿子做接班人,让儿子去战场上镀镀金。
也就是狂猜动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演绎------演绎是文人的强项


这些姑且不论,也不论就算要镀金,又有什么错(镀金和儿子接班是必然关系吗?)。

咱们就事论事就谈这动机。

这镀金说的致命伤在哪儿?在文人们马后炮。50年后,地球人都知道,朝战中国赢了(至少没输),中国在朝战中至少挣了
脸。于是参战的也就有金可镀。
如果动机以镀金为主,一定要找个金子可能性大的地方去。
比如说共军横扫国军如卷席时,小毛可以去镀金。(小毛1946年1月已回国!)
比如说志愿军三次战役打得顺手,全世界震惊时,小毛可以去镀金。(小毛随彭总第一批入朝)


可50年小毛踏上战场时是个什么情景?
美国,全世界超强。
中国,百年来对列强几乎没有不惨败惨逃过。
在当时那个场景,有谁预测得到中国能赢?


中国的决策层,除毛,周,彭力主出战外,别人全都认为中国不可战(输面儿太大)。
老毛为出兵之事,几夜几夜不合眼,不止一次说过“大不了,中国晚解放几年,我们再去打游击”。
这种输面儿极大,冒生命危险的事儿,亏耍嘴皮子的文人们想得出这是个镀金的机会。


下次有这样镀金的机会,你也去去何妨?

既然都是猜测动机,老毛的原话更贴近事实“我力主出兵,我的儿子不去,别人的儿子 谁还去?”(意录,非实录)。这至少要比那“镀金”的傻泡儿动机说更符合逻辑一些。



呵呵,慈禧,李鸿章,袁世凯没有派自己的儿子上战场,
孙中山,蒋介石没有派自己的儿子上抗日战场,
邓赵朱的儿子不仅未上战场反而去了商场。 (哪一个不是玩到腰缠万贯?)
唯有老毛派他的儿子上了战场,抵抗异族侵略的战场,而且把一腔血洒在了那里。


就这样,还有一些人对老毛的儿子不顺眼,对一个志愿军烈士缺乏起码的尊敬,甚至为美国侵略军的战争罪行暗自叫好!

我忍不住发了这个帖子。

请极端负责任的某位版主,如果不同意这个帖字的观点,请列举你的道理,但请你不要采用删除帖字的手段。。。。。。

。。。。。。

[ Last edited by idiotor on 2004-6-29 at 13:56 ]

TOP

提供一点历史事实

中国搞核武器的决策过程也是充分民主的

1961年深冬,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一次由中央军委的老总们和国务院一些部门领导出席的不寻常的会议,讨论中国核导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实际就是中国还有没有能力、要不要马上发展导弹核武器。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周恩来邓小平等人都出席了会议。

会议刚进行不久,就陷入僵局。
一些同志认为目前正艰难地支撑着一个6亿人口大国的吃饭穿衣,"大跃进"留下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和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国家急需输血,他们担心再拿出大笔资金发展导弹核武器,无疑会增加国家负担,影响经济的复苏,因此建议"暂缓"。

争议相当激烈。周恩来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表示要决心搞下去。他的态度得到毛泽东的支持,认为不能放松,更不能下马。周恩来提出,自已动手,从头摸起,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搞出原子弹来。

老帅们坚决要上。
他们认为,只有尽快拥有原子弹和导弹,才能早日确立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中国说话才能有份量,也才能从根本上冲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封锁制裁及核威慑。因此,老帅们建议中央:即使卡紧脖子少吃几口,也要继续干下去。

性情豪爽的元帅外交家陈毅直截了当地说:干!就是当了裤子,我们也要搞核导弹。有了这个东西,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子就硬了!而平日沉默寡言的国防部长林彪,也表示支持:原子弹要上,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出来,哪怕架在火上也要把它烧响……

尽管如此,第二次会议在是干还是停的问题上两种意见依然僵持不下。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认为,应该先将中国核工业起步的现状了解清楚,中央再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做最后的决定。经征询聂荣臻元帅的意见,决定由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承担这一重大调研任务。”

这里,主席和总理加上老帅们是支持的,那么反对的一方是谁呢?谁又有那么大的能量来反对,以至于会议不久就陷入“僵局”呢?

------反对的人就是刘少奇、邓小平。


联系到后来的“经济万能论”,不难发现有些同志思想几十年如一日就是“金钱万能”------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

要是依着他们,搞出原子弹肯定比中国足球队出线都费劲,中国的第一棵原子弹大概猴年马月才能炸响。

===================================

没有毛主席的坚定决策,中国会不会有“两弹一星”,什么时候才能有“两弹一星”,是一个未知数。

仅此,“两弹一星”领域的人们,没有不真诚怀念毛主席的,这一点,我了解的十分清楚!

。。。。。。

[ Last edited by idiotor on 2004-6-30 at 08:19 ]
中国人民很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