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百万精英滞留海外”不符合事实

人在德国 社区- W9 F) ?& L' Q  ?2 J1 r  R

% x6 y: x4 a- l/ s% C6 ?最近,网络上在热炒一篇《中国成最大人才流失国 百万精英滞留海外》的文章,仅标题就会让国人触目惊心,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人在德国 社区* x7 R  e* C) S) b  W. y$ @  {
“……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目前,我估计留学生累积总数达到了150万人…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 a( k2 D7 L4 |% l7 g2 y6 x- @) Z4 m

; I0 [2 G8 ^) P何来“百万”说?
; _$ w) _3 i3 U8 A) N
将历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和回国人员人数稍做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百万”之说是与事实不符的。虽非文章作者本意(可能是计算疏忽所致),但恐误导读者,也恐让广大的海外留学生遭受到不公正的评价和伤害。 / X1 q1 m9 n$ [; e6 G" D' _

$ Q, A2 u3 k6 A: Prs238848.rs.hosteurope.de: g0 D# n1 m$ U9 Q) N4 R3 Y3 [" |
人在德国 社区9 x7 l+ L8 r- x/ {
故将我所了解的数据分析如下:
& H) n1 ?8 s' M6 S6 Z6 Z' T) Y人在德国 社区
0 k2 F; g( C( n1 f我国自1978年到2008年共派出140万留学生,归国留学人员为39万,是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但简单的将140万减去39万得出101万,就断然得出“百万精英滞留海外”的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 0 W' T+ c- R- R! o9 [
以下是我国有关部门公布的自78年到2008年每年出国留学人数: * i0 q/ }. B1 R* f, p
1978年到2000年共计留学人数:38万人 rs238848.rs.hosteurope.de- Z* s" L; R/ G3 Z
2001年:8.48万
; {5 }% W' t% x5 K7 Z' q; b2002年:12.5万
. D- m; T  R% t( I+ x2003年:11.7万 rs238848.rs.hosteurope.de' ]9 ]2 W5 V( m: e/ ]0 ~" I4 p
2004年:11.4万 3 O1 q+ x6 E6 J9 \& I
2005年:11.85万 % ^' H* b" v* e( Y: w) j
2006年:14万
- l9 w2 w- a1 P' M; {; [rs238848.rs.hosteurope.de2007年:15万
& P3 c+ S* ]/ A" Z! j4 s2008年:18万
! F/ L5 T" v7 T: W* t接下来只需做两个简单的加法就可以得出两个关键数据:
; }$ s8 G8 M2 E2 ^! N: v: a3 a1978年到2003年留学人数共计:70.68 ;
: S* s! `2 l  e, @; K) }$ b$ [rs238848.rs.hosteurope.de2004年到2008年留学人数共计为70.25万人 。
/ _' [8 T0 Y% Q+ e# k' N, H人在德国 社区( n. _( Z& f1 F. {1 D9 T

1 i$ K" b( p, m. g* o" j再列明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2004年-2008年这五年陆续出国留学的70.25万人中,绝大多数学生还在读2-3年的高中,以及3-4年的本科(出国就读本科以下课程的留学生占比近30%。数据来源:启德国际教育研究院《2009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1-3年的硕士、2-5年的博士,同时还要包括毕业后正在海外实习1-2年(一些国家允许留学生毕业后在所在国实习1-2年积累实践经验)的学生。把这些正在读书和实习的留学生视为“滞留”海外,实在是有些不合常理! 人在德国 社区8 |5 D4 A; [* J2 A4 @

2 n' g" r2 W) `6 i所以,我认为这70.25万中的绝大多数不应视为“滞留”,应该从140万人中减掉。 人在德国 社区1 |0 a/ e/ m  o# c
假如我们把毕业后没有马上回国的留学生理解为“滞留”的话,这样算来将留学总人数140万,减掉04年后出去的70.25万和已经回来的39万(应该比较合理吧),得出的“滞留海外”的留学生人数仅为:30.75万人,与“百万精英滞留海外”的“百万”还是相差甚远的!
5 p; Z) T$ S! F& X人在德国 社区
6 F6 j+ W+ [0 t1 G
( O& K9 ~9 w3 ?0 [人在德国 社区何谓“滞留”?! |# l) v0 u' \2 X; \) f

, D3 |% \& M' J% q1 G: Y4 x
“滞留”的含义,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是:“应该回国的时候没有回国”;从留学生本人的角度讲是“想回国的时候不能回国”。
. h5 j( b; y2 c& Q+ i( Jrs238848.rs.hosteurope.de; i) Y( L) }6 n
到底什么时候该回国?难道所有留学生毕业后就应该马上回国吗?!
  R% B0 e+ h' r- M
! w5 Q( _" ^. ^- C
人在德国 社区0 z( {( M* t& O
举个例子,“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34年到1938年留学美国获得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滞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历经5年于1955年回到祖国。
2 y4 t+ u3 y& w; Z- p8 A; H人在德国 社区从这位老一代留学生的杰出代表的“滞留”故事来分析,1950到1955年他争取回国却无法回国的这五年才是真正的滞留,而1938年到1950年这12年,则是他利用美国先进的科研条件,追随“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在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积累研究经验提升研究水平的宝贵12年,如果没有这12年的历练,很难想象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能够如期实现。难道钱老在美国的这12年也可以被称为“滞留”?! 1 e1 \2 L! q+ t. T* n
再举一个例子,新一代留学生的代表,百度创始人李彦宏,1991年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留学,1993年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9年年底回国创立“百度”。在美国“滞留”6年间,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INFOSEEK资深工程师,成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我想,没有李彦宏在美6年的“滞留”,也无法成就今天的百度!
" S: q- y# @$ t/ ?( E* \7 ~& d所以我认为,即使毕业后暂时留在海外工作、研究、发展的留学生,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他们是“滞留”海外,被这样的帽子扣在头上,我想会让众多的“钱学森”、“李彦宏”们很是无法接受的。 ) O! L( B+ R% e& _  P
从以上分析看,即使这剩下的30.75万人冠以“滞留”海外的帽子,我也是不敢苟同的。 7 c6 z/ d2 G8 n) {6 `( w
9 g0 j, o2 J' \3 e! E
; Q, _6 b' p& W% ~* S8 o0 X- l8 E
当前是中国赢得“人才战争“的最佳契机 ; [5 q0 }$ B- D1 n, ^6 B% E
- J# z3 I& y1 ]) I0 X6 [
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早在31年前,在对待公派留学问题上,不少人担心留学生“派出去不回来”的问题,当时邓小平同志就大胆提出“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12字方针,为改革开放30余年来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政策基础。   ~5 f6 U/ {; D, E+ M- u
不管怎样,现在单纯谈“滞留”仅是虚惊而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其痛惜留学精英“滞留”海外,高呼人才流失,不如转而呼吁国家利用金融危机这一历史性转折点,打造广纳海内外精英人才的大环境,不仅使中国的留学精英不再“滞留” 海外, 更能吸引百万外国精英“滞留”中国,使“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才可谓是赢得“人才战争”的正道。
& Z. w- D. A6 l8 W* f

看来有时数据需要非常精确的情况下才能说明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