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了,见到同胞请微笑一下吧

本帖最后由 wangxun0321 于 2009-5-27 21:11 编辑

亚琛中国学生有1500人,走在大街上每天都会遇到中国人。

我们天朝臣民无论从长相还气质,都跟他们棒子,鬼子,倭寇还有匪国有很大差别的。一般都能看出来。如果双方再对视一眼,基本对方是不是中国人就可以判断得八九不理十了。所以走在大街上,对面走过来一个同胞,大家一般都能很快注意得到。既然大家都注意到了,就打个招呼吧:挥一下手,点一下头,或者笑一笑,或者直接说句“hallo, 或者干脆大胆的来句中文“你好”。这样大家感受到了同胞的认同感,心境都会变得开朗和愉快。而实际情况是:当大家注意到对面有中国人来以后,大家一般都会把脸或者眼睛朝向一边,假装没看见。

最近我做了一个实验,走在大街上,每当见到中国人。我就朝他/她看,当他/她注意到我在看他们的时候,我就打个招呼―――笑一笑,点一下头,表示“同胞的认同”。 结果实际情况是我大概试了大概20个人。只有56个人,还给我一个招呼――也对我笑一笑,点一下头。

对于那些没有给我打招呼的人,他们的行为普遍是两种情况:
1,
眼睛直瞪前方,若有所思。
2,
脸朝前方,用眼角瞅我一眼,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然后走过去了。
如果是第1种情况,我姑且认为,他们在认真的想什么东西,没注意到对面走过来一个中国人。但是第2种情况,我就实在不能接受他们为什么那么 shy。既然是中国人,我都朝他们点头微笑了,结果他们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然后就走过去了。

1,
也许你要说:大家都不认识,为什么要打招呼。大家走在国内的大街上,相互不认识是不会打招呼的。
对,你说的没错。但是在国内的大街上,周围全是中国人,对面走过来一个中国人,你不会把特别的注意力放在别人上面。但是在德意志,在大多数人都是西方面孔的情况下,对面走过来一个中国人,你不可能完全视而不见。既然注意到了是同胞,就打个招呼吧。只需要1秒钟,微笑一下,点一下头,对你没有任何损失。换来的大家同胞的认同感和愉快感。

2,也许你要说:相互不认识,打完招呼也没什么话说啊。而且在公交车上,打完招呼,大家面面相觑地等着下车,也有点尴尬。而且即使主动找个搭讪的话题,也不过是:你哪里人啊,那个学院啊,学啥啊。是本科,硕士,Diplom 还是博士。多聊几次这种话题就会觉得,boring 了。
     确实,是这样大家各自的年龄不同,背景不同,来德国的目的也不同。要找到共同话题,是需要见很多次面,或者共事很多工作才能做到的。走在大街上,见中国人打个招呼,又不是见面就开始讨论人生理论与实践,或者国家大事。 就是大街上给同胞送一个微笑过去J 然后这个微笑就会想原子弹铀235的裂变反应一样,很快就会传送到在亚琛的所有中国学生身上。然后等这些中国学生在毕业离开亚琛的时候,还会想:当年俺被流放到亚琛的时候,那些难友都挺活泼开朗的。

3,
如果你要说,别人要是死皮赖脸的找我搭讪怎么办?
貌似,确实女生应该防一防 “猥琐男”。
不过在这个“走在大街上,对面走过来一个中国人,打个招呼”这个场景中,别人找你搭讪,然后就问你要电话号码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基本为零吧。而且即使有这样的“猥琐男”存在,你可以选择直接不理他,或者直接把你男朋友的电话号码给他。虽然你飘在异国他乡有时候会觉得很无助,但是人家也飘在异国他乡,他丫也必须得事事小心,不敢对你做啥。
              
但是男生呢?需要防“猥琐男”吗?


实际情况是:我是男生。(但我绝对不是猥琐男)

我用微笑和点头去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男生回复我的概率其实跟女生一样低。男生应该不用害怕猥琐男去骚扰他们吧。也许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很牛逼,要犯拽。也许他们比较羞于跟别人打招呼,或者闲麻烦,打个招呼自己得不到什么直接的有价值的东西。
还是那句话,open 一点吧,给同胞一个微笑,然后这个微笑就可以链式反应的传播到每一个亚琛的中国人那里
4,
最后,当然我们出国来德国留学,除了学到那些传说中的科学技术以外,同时也应该培养自己与德国人以及全世界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应该多给德国人以及其它国家的人交流,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中国人自己的圈子里面。
但是这也不应该影响,在大街上见到中国人时,花1秒钟给别人一个微笑啊。


我们现在出国这一代人,跟20多年前,也就是 80年代的出来留学那一代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国家一无所有,那个年代的人,出国后面对发达国家物质的文化的冲击,出国以后就死也不回去了。那个年代出国的人,中国人见面以后会很诡异的相互鄙视一下对方,再鄙视一下自己是从一个完全贫穷的国家出来的,心中充满了自卑和失落。

但是,我们这一群人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自明朝以来的,300年积累下来的自卑感正在随着我们国家整体的国力的增长正在逐渐退去。虽然国内很多地区还依然贫穷,我们的科技实力还是跟发达国家有差距,我们还有许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自己也面对着很多生活的压力;但是我们正在逐渐变得更加和开朗和乐观,越来越有自信的告诉别人:“我,来自东土大唐”。 所以,

请用开朗和自信的微笑去面对,对面走过来的每一个同胞吧。给同胞一个微笑,一个份认同,然后全亚琛的中国学生都会感受到这种积极乐观的感觉。

支持的就顶~~~~~

本帖最后由 wangxun0321 于 2009-5-27 21:10 编辑

自己先顶一个~~~

如果有一部分人主动愿意给别人微笑,并且大多数人都会对别人的微笑感染,那结果会如何呢?

首先,当有人给你主动打招呼,或者微笑时,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心里会愉快一下。


这样:

我们假设,

1,全亚琛的中国学生可以分为3类:
   

A:
积极乐观型,见到别人一定会,微笑,打招呼 ,假设这样的人数 x0


B:

中立型。 他们微不微笑,要看别人的反应。

b1 如果别人主动给自己微笑,自己也给别人微笑。


b2
如果别人主动给自己微笑,自己下一次见到别人也主动微笑。


b3
如果别人不是主动给自己微笑,但是自己给别人微笑以后,别人给自己还了一个微笑,自己再下一次,也会继续主动给别人微笑。

         这种类型的人,人数为 y0

C:
顽固保守型, 见到别人一定不会打招呼。假设这样的人的人数为 z0


2,

假设,每人每天,只见到1个中国人。(当然,实际应该不止这么多,如果假设每人每天可以见到5个中国,结果将是这个模型的演化速度变快,而不会影响最后结果)


3 亚琛中国学生有 1500

那么,

第1天,
只有 x0 个人,会朝别人微笑
第2天,
x0 + x0 / 1500 * y0 这么多人,会朝别人微笑
第3天,
x0 + ( x0 + (x0 ./ 1500 * y0) ) / 1500 * y0,会朝别人微笑
。。。



n+1天,   p ( n +1 ) =   p ( n ) / 1500 * y0 + x0; 这么多人给别人微笑。


p( n + 1 ) 为第 n + 1天,给别人微笑的人数,p( n ) 为第 n  天给人微笑的人数。n > 1



解这个迭代方程得:


p ( n ) = ( 1 - ( y0 ./ 1500 ) .^ n ) ./ ( 1 - ( y0 ./ 1500 ) ) .* x0



这是一个单调增函数,也就是说,果“A类型的,积极乐观型,见到别人一定会,微笑,打招呼 ,”这样的人数 不为零,” ,亚琛见面就微笑的人会越来越多的。

举个列子,(见附图)
如果上述
A:
积极乐观型 人数为 200


B:

中立型。 人数为 1100


C:
顽固保守型, 200



这样25天以后,见面就微笑的人将达到 700




如果上述
A:
积极乐观型 人数为 300


B:

中立型。 人数为 1100


C:
顽固保守型, 100



这样25天以后,见面就微笑的人将达到 1100



所以说,建议大家都见面微笑吧,从上述模拟可以看出,只要顽固不给别人微笑的人不太多。

再有 百分之一二十的人,主动给别人一个微笑。要不了一个月,全亚琛大部分都学都会感受到这种积极乐观的氛围,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的。



加油~~~

A200B1100C200.jpg (41.21 KB)

A200B1100C200.jpg

A300B1100C100.jpg (40.43 KB)

A300B1100C100.jpg

TOP

本帖最后由 wangxun0321 于 2009-5-26 01:47 编辑

对,这确实是个人性格以及东方人内敛性格的问题。

从另外一方面,作为类比,这个“微笑”可以类比于自己交朋友的几个层次。
一个20多岁的人,一般保存着联系方式的人(电话号码)的人至少有100多个,多的人可能会有几百个,这些人可以大致分为4类。
闺蜜型-- 有的人有一到两个,有的人没有。
好兄弟型-- 大概10几个,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些人愿意尽力的帮忙
合作伙伴型-- 大约几十个,有什么可以一起去做的事情的时候,可以相互想起来。
熟人型---  几百个,偶尔会联系一下,或者在什么社交场合见个面。平时不会联系。但也许有一天可能升级为“合作伙伴型”
其实这 4 种类型的人,缺一不可,而每一种类型我没自己都得好生营造。
当然给同胞一个微笑,上面4种都不是。只是在国外的这个环境,我们给陌生的中国人多了一个分类,叫做“同胞”
对于“同胞”这个分类,我们平时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走在路上用1秒钟,给他们一个“微笑”。
我相信,走在路上有人给你一个微笑你的反应肯定不是:“我靠,今天一个变态朝我笑”
你的反应肯定是--呵呵,相互打个招呼挺好的。

TOP

我就很奇怪,为什么大家跑到 csuchen 上面来,藏在屏幕后面,不认识的人都可以GGYY,聊得热乎。

但是到了大街上,见面微笑一下,打个招呼都不愿意。

TOP

本帖最后由 wangxun0321 于 2009-5-26 19:57 编辑

恩,对。那我们就做一下区域分类:

1,大高楼下的 Lidl, 中国超市。 这些中国人口密度奇大的地方,可以不“微笑”和打招呼。
2,在亚琛的南面,或者东面,中国人少的地方一定要见面“微笑”和打招呼。
3, 在亚琛北面和西面,中国学社的主要聚积地。就看情况。
      a)  如果在大街上一眼望过去,以自己为中心,半径10 米以内,超过 3 个中国人,就选择性的对其中2~3个人,微笑或者打招呼。如果这方圆10米以内,小于等于 3 个中国人,那就对每个人微笑一下。
      b)  如果挤在公交车上,那么就把上述10米范围,缩小为 2 米
      c)  如果在楼道里面,直接面对面的碰见了,就直接说句中文吧“你好”
      d)  如果在教室,或者研究所里碰见了,微笑一下就行了,如果需要交流还是用德语或者英语吧。因为在这里大声讲德语和英语以外的其它语言确实是比较欠扁的行为。

暂时就想到这些场景。 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场景。。。。

TOP

我德国老板一次看到一个应征的人姓氏和我的一样,就问我和他是不是一家人,我告诉他,中国这个姓氏的人比整个德国人口还多,他以后就再也不拿这事问我了。大部分德国人都是井底之蛙,看外面的世界根本就脱胎不了德 ...
m2p 发表于 2009-5-26 21:17


呵呵。 讲何种语言这个东西,同样的讲语言看你自己怎么解释了或者说解释问题的角度了。看到你的回复,我只能说,每个人都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世界,每个人的有色眼镜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于是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解释可能会千差万别,甚至相反。

1,
多讲德语,其实是对别人的尊重。如果来德国生活两三年了,还不会讲德语,还要别人陪你讲英语,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当然如果你不喜欢用尊重这个词。那么,我们就用市场营销里面的词汇:一个成功的推销员,要让他的客户愿意买他的产品,其中一个基本法则,就是倾听你客户的声音,用客户喜欢听的那种话语,去推销你的产品。当然你要犯拽,完全不理会客户的需要,径直的只关心你自己的产品,只说你的产品怎么怎么好,那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我相信在国内你当你遇到不同的推销员来给你推销信用卡的时候,你能感觉得到他们在是否倾听你声音时的差异性。
所以,我觉得在研究所里面,中国人见面尽量讲德语,也可以归为这种推销法则。


还可以做个类比,你几个高中同学出来玩。你把你女朋友带上了,结果你女朋友听不懂你家方言,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都是,跟你一起出去玩的高中同学都会为了照顾你女朋友,而集体讲普通话的。

     我所说的多讲德语,其实是一种平等状态下的,尊重和推销。

TOP

楼主初衷是好的,不过如果要分类的话就有些走火入魔了。
我始终觉得这是个个人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大家统一?难不成大家不一样自己心里就不舒服,非要一个代表大家跟着走?干涉他人自由这是比没有礼貌更大的原罪 ...
joqoko 发表于 2009-5-26 21:44


1,大高楼下的 Lidl, 中国超市。 这些中国人口密度奇大的地方,可以不“微笑”和打招呼。
2,在亚琛的南面,或者东面,中国人少的地方一定要见面“微笑”和打招呼。


这个。。。。。这段话,姑且算我在搞笑吧。。。

TOP

初来乍到,朋友不多,孤独寂寞,情有可原。
狭路相逢,平静自然,等你有难,自会相援。
CCTVMTV 发表于 2009-5-26 08:36


好词。。。Orz......

TOP

我觉得微笑还过得去,为什么非要打招呼? 亚琛1500中国人,很多了,整个亚琛才多少人,不认识的人主动打招呼累不累啊。
所有人在需要的时候态度和蔼可亲就行了,何必非要因为都是中国人就要怎么样。过分抱团,首先就 ...
m2p 发表于 2009-5-26 10:51


恩,对,不应该分抱团。

应该多练习练习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工作的能力。

有机会也去把一把外国妹,了解一下外国女人跟中国女人想法有什么不一样。

TOP

我在国内学校看到,不认识的老外也是要打招呼的
倒不是说非要打招呼,只是觉得偶尔碰面微笑一下,甚至招呼一下,也算是有认同,有温情一点
虽然我不在亚琛,而是在哥廷根,在这边也时常碰到个中国人,但打招呼的甚 ...
starflying 发表于 2009-5-26 11:35


哦,哥廷根的友人也远到来亚琛灌水, 先拜一下 Orz......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