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新书章节精选推出,以飨广大热情朋友!

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

目录


第一章 生亦何欢——由众神托付给公民的古希腊
第一节 千年迷宫
第二节 巨人城堡
第三节 公民城邦
第四节 雅典卫城
第五节 三位一体
第二章 欲望豪筵——古罗马,天堂与地狱并陈的人间
第一节 七丘帝国
第二节 永恒之城
罗马广场
大角斗场
第三节 垂拱而治
拱券与原始混凝土
凯旋门
穹窿与万神殿
第四节 功能都市
大浴场
引水道
罗马大道
帝国的倾覆
第三章 东成西就——偏安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中世纪初期分裂的欧洲
第一节 人神合一
君士坦丁堡
圣索菲亚大教堂
“希腊十字式”教堂、圣维塔莱教堂和圣马可大教堂
第二节 原罪网罗
“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
加洛林时期建筑
奥托时期建筑
罗曼式建筑
第四章 死亦何苦——逐渐浮出“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第一节 法兰西梦
圣丹尼教堂
夏特尔主教堂
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
圣礼拜堂
第二节 德意志魂
科隆主教堂
乌尔姆主教堂
弗赖堡主教堂
第三节 四隅回响
米兰主教堂
锡耶拿主教堂
阿西西圣弗朗西斯科修院教堂
英国哥特
第五章 宿梦清晨- 文艺复兴号角中惊醒的意大利和渐次苏生的欧洲旧大陆
第一节        百合之都
圣母百花大教堂
君主广场
文艺复兴式教堂
美蒂奇宫邸
第二节        群星璀璨
新圣彼得大教堂
帕拉迪奥风
第六章 沙龙媚色- 步入近代社会的欧洲,客厅里、园林外的巴洛克艺术
第一节 曲堂广场
罗马耶稣会教堂
罗马四泉圣嘉禄教堂
维也纳卡尔教堂
圣彼得大广场
第二节 方庭阔囿
卢浮宫
凡尔赛宫
第三节        袅袅余音
洛可可
新古典主义风格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color=blue]请别忘记,海阔天空 我仍在原地守候,永远不变[/color]

TOP

言之有物,读的很爽,有点像大学里读到

一本比较经典的专业教材一样;还有点像读史记的感觉,需要慢读,仔细体会。

不过先说一下,我可是把此都另存为了(觉的另存为好像比收藏更保险些)。
买不买书也得看机会和后续的情况了11.gif(本人自觉不是很厚道地说)。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安雅 at 2005-4-27 17:01:
签售签售!!!波鸿大学食堂吧!!!

需要做一个市场调查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第二节        原罪网罗


拜占廷文化在古典遗产和基督教虔诚之间心存侥幸地徘徊,行为中也不断地重复着犹豫和妥协;而在几乎由零起步,全盘新鲜接纳基督教的西方蛮族王国那里,情况又有所不同。对许多刚刚告别了游牧生活,在新领地上开始陌生的农耕文明的部族来说,割舍旧有的模糊的自然神崇拜并不是什么痛彻骨髓的事情,反之,在温文尔雅、口若悬河的基督教传教士那里,他们首次体会到文字历史和典章礼仪带来的文明震撼力,他们的宗教皈依并不完全是一种赶时髦的冲动,更多还是对一种可靠世界观的渴望,以便全面理解和完整把握周遭客观世界,这种需要的出现本身就是人的灵智和理性初步文明化的表现。而在当时整个欧洲大陆,好像扫盲工作队一样深入穷乡僻壤踩点的无数葛衣麻鞋的褴褛传教士,随身带去的就是这样一套全面解释。当蛮族们欣然放弃自身充满神话和象征色彩的朦胧粗糙世界观,接受了圣经的说教后,无不因为心目中豁然开朗而欢喜雀跃,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自己放弃的观念虽然粗陋,却至少仍有无数鲜活生动的彩色;而到手的新观念,固然齐整清晰,全貌上却是一片肃杀的黑色,黑色下时隐时现的则是名唤解脱的枷锁。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蛮族以部族为建制在废墟中四下横行,带来连绵混乱和破坏,当欧洲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劫掠的目标后,有的部落甚至渡海打到北非去了。但是相对有远见的部落却及时圈占了肥美的土地,开始打造立国的基业,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法兰克人(Franks),他们在高卢北部建立了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其精明的国王克洛维(Clovis)联合了法兰克各部落,他通过皈依天主教又赢得了教皇和高卢人的同情,从而建立起包括现在德法疆域的强大王国。克洛维的后代昏庸无能,国权旁落,宰相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是一位曹操式的人物,花言巧语居然劝得末代国王出了家,他于是在751年称王,创建了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丕平之子就是英明神武的查理曼(Charles the Great),又称卡尔大帝,他征战一生,开疆拓土,征服了除去西班牙、北欧和俄罗斯的欧洲大部,几乎重新统一了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声威赫赫。公元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Leo III) 为他加冕,承认他作为罗马皇帝继承者的地位,查理曼遂成为西方无可争议的新统治者,接受了“奥古斯都”的欢呼拥戴。
惜乎查理曼帝国的崛起却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查理曼于814年去世后,帝国被继承人分割,之后又很快陷入分崩离析局面。这为侵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南部的穆斯林、北部的维京海盗和东方的中亚游牧民将欧洲团团围住,杀人放火四境不宁。这一时期较大的两个强权是:由法兰克人继续掌握的高卢演化而成的法兰西和日耳曼人控制的日耳曼尼亚,后者包括原查理曼帝国的东部,即现德国和中欧地区,日耳曼尼亚当时处于松散的部落联盟形式,尚未过渡成统一国家。话说教皇失去了查理曼这座靠山后,不堪意大利诸侯之扰,遂向日耳曼人求援,萨克森首领奥托(Otto)立即赶来成功救驾,教皇于是投桃报李,赏给奥托“罗马皇帝”的虚衔。奥托得意洋洋,回去后就在自家的花果山上竖起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大旗,一直招摇到了1801年,可是直到它被拿破仑的战车推倒为止,所谓的帝国始终是有名无实,处于分裂局面,恰如整个一盘散沙的欧洲。就这样,动荡和分裂构成了欧洲中世纪前期的主旋律。
当原蛮族君主们一批批地率众拜倒在教会圣坛前面时,其动机其实非常暧昧,他们才没有被教理所宣扬的博爱所感染打动,而是看到了宗教工具的多重效能,即一方面可以得到教会组织的拥戴,一方面可以利用教化奴役民众。与此同时那一个个道貌岸然的教皇,与其说是圣洁的代言人,不如说更像些精明的生意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公众影响力的分量,所以也极其热心地在诸侯们那里寻求一个好价钱,很多时候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诸侯更没有什么两样,当野心家登上这个宝座的时候常常不会满足于在教皇国里独霸一方,当他们进而要求凌驾于所有世俗君主之上的至高权力时,必将引来又一阵腥风血雨。宗教好像一张天罗地网,上面有两个绳纲 - 君权和教权,国王和教皇合力将这张大网抛在百姓头上,小民没有一滚有幸得脱,而罗网上面的无数坠子,就是星罗棋布的教堂了。

“拉丁十字式” 巴西利卡

坠子里面最沉的一粒应属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St.Peter Dom)了,该教堂为了纪念殉教的使徒圣彼得选址于其当年的受难地上,教堂最初采用的是巴西利卡式,但是形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长方形平面,而是经过了发展的所谓“拉丁十字式”,“拉丁十字”与拜占庭式的“希腊十字”的区别在于十字不再是等臂的了,其横臂要短于纵臂,而横臂是将后殿部分的两端加长后,突出长方形轮廓外形成的横厅。在老圣彼得教堂里面“拉丁十字式”的特征十分明显,整个大厅被立墙在靠后的位置上隔断为前厅和后厅两部分,前厅被2道柱廊和2道拱廊分割为5个部分,分别是宽阔的中堂和4个较窄的侧堂,列柱支撑的一段墙面,从中央到外墙逐级降低,屋梁就歇在这6段墙面上头,斜坡面屋顶分成两段,中央托高出一截来,一方面是为了使结构更为曲折高耸较有纪念性,而且从屋脊顶端看去十字形就更加明显;一方面也是为了创造一段可以开窗向幽暗的中堂提供光源的墙面,其造就的屋顶效果有些近似中国的宫殿的重檐。前厅与后厅,同时也是纵厅与横厅相交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圆拱,为放置着圣彼得遗骸的后殿做了一个着重的眉注,这个圆拱取了古典凯旋门的形式和内涵,象征着耶稣对死亡的征服。后厅狭长,中央有向后凸出的半圆形后殿,用于安置祭坛、教皇宝座、教会人士的座席等,后来因为唱诗班也出现在后殿里面,空间显得局促了,所以半圆后殿的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教堂的主体面积并不太大,但是却有相当广阔的前庭,面积几乎与外厅相等,前庭被柱廊围合,形成封闭的广场形式,庭中有象征洁净灵魂的喷泉,而且外面有非常雄伟的近似凯旋门样式的连拱门廊,这一切都明显来源于罗马的古典传统并带着罗马广场的痕迹,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建筑师已经意识到巴西利卡教堂的外立面缺乏纪念性,所以不得不着意添加古典元素进行平衡和强化;教堂的正门从而在事实上提置到了前庭外的门廊处,同时巴西利卡的正门则完全消失在了环廊之后,这是非常巧妙而且理智的利用综合空间改观提升建筑视效的手法。巴西利卡的弱点不仅仅在外部的平板单薄,内部也经不起推敲,其屋顶虽然简洁轻巧,但是梁架结构限制了净空发展,高度和宽度都有限,而且墙臂要完成承重的功能,开窗较小,所以内部相当阴暗。此外其木制梁架暴露在半空中,既不美观,防火性能也差,砖砌的墙体也不够厚重华美。旧形制限制了它行使天主教最高枢机教堂的功能,所以在16世纪这座建筑被拆除,原址上修建起了外观和内部都更加宏伟壮丽的全世界最大的新圣彼得教堂,旧的巴西利卡教堂遂不复可见,但是直到今天其遗址还是可以在新教堂的地基下的通道中看到些片断。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再上来拍几句 嘿嘿嘿:D:。。。

大略看了一下 后有时间再仔细看 觉得写得比原先想象的生动有趣:D。。

恰好能满足补充一些欧洲人文文化方面知识的愿望和需求 不错不错!!!! 支持支持。。。。

TOP

签售签售!!!波鸿大学食堂吧!!!

TOP

第三章        东成西就

               - 偏安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中世纪初期分裂的欧洲


西方古典时代的基本理念 - 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经过希腊人的定性后,遭遇罗马人的轻浮注脚,以至发展到贪欲泛滥、无耻荒淫的境地。人性的发育完全为物欲所禁锢,文明的进取竟使人族沦为最凶猛的兽类,罗马的陷落和帝国的崩溃象征着自由放任的人性发展模式的破产,文明古都居然由乌合之众蹂躏,这段历史公案乍看费解,若是换个角度,事实完全可以这样演绎:文明化的然而病态和软弱的人猿为相对未开化但是健康坚忍的人猿所击败,多半这才是个中玄机所在。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代表欧洲实现过的高度文明的残余因子,遁向东方,投入中东古老文明中心的怀抱,这似乎是一种皈依或者回归,但是最多不过完成了融合的效果,并未带来多少新鲜推动。再度为野蛮氏族所淹没的欧洲,原本很可能就此沉入蛮荒,成为又一个非洲;或者从零开始重新启动另一轮文明进步的轮回。所幸这两种可能均未发生,欧洲举着一支全新的理念火炬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这一理念就是基督教,而其文明源动力,仍然来自遥远的东方。
基督教滥觞于犹太教,而犹太教则是犹太民族的立族之本,依仗对古老教义的不移虔信,命运多舛、颠沛离散的犹太民族才得以始终保全鲜明民族特征并一再挣脱消亡命运。犹太教的最高典籍是犹太《圣经》,亦即广泛流传的基督教《圣经》的前半部 —《旧约》,它最初是一部口耳相传的富于神话色彩的历史著作,正式成书之后由历代抄经士认真誊写,流传数千年而绝少纰漏更动。其内容集中反映了犹太民族的世界观和社会观,其中记述了由上古创世神话和列祖谱系到犹太族的发生发展和立国过程,此外还有由先知摩西和上帝耶和华立约所订立的“十诫”构成的最基本道德法例,《旧约》结尾部分记载了犹太国定都耶路撒冷并实现短暂兴盛后,国家被亚述所破人口被虏,以及数百年后犹太民众获准回归故土并成为罗马帝国臣民的史事。公元元年,又一位先知诞生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恒,30岁之前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做着木工活,可是有一天他忽然走出家门,宣称自己的真正父亲不是老木匠约瑟夫,而是至尊无上的神明耶和华,至于他自己就是为苦难民众所长久期待的救世主弥赛亚。这时众人才开始惊讶地注意到这个名叫耶稣(Jesus)的瘦削青年,耶稣离家流浪,一路上施行奇迹,变水为酒,用五鱼二饼款待五千人,将盲人复明,令死人重生,处处引得人众惊叹匍匐。在他身边有了十二名门徒扶持之后,大概耶稣觉得羽翼丰满了,于是前往耶路撒冷要救民于水火,他进入圣殿驱逐无视律例的生意人后开始施教,对旧派宗教领袖造成事实挑战,后者对其影响力深为不安,便阴谋诬告,借助罗马总督之力将这个危险人物捉拿归案,侮辱折磨之后将其钉死于髑髅地的十字架上。耶稣死后,其精神不灭,众弟子奔赴帝国各行省,鸣冤申诉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宣扬导师的宗教思想,他们各自将耶稣行传和传教经历记录编撰,遂成就以四部《福音书》为核心的文献集,亦即所谓《新约》,新旧约一同构成的《圣经》奠立了基督教的理论基础。基督(Chirst)来源于希腊语的“受膏者”,意思相当于犹太希伯莱文的“弥塞亚”,是对耶稣的敬称。
罗马帝国的管理者最初对基督教态度宽容,正如对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在他们眼中,异族所崇拜的神和他们自己的纷纭众神同是这世界上的客观存在,差异只不过在于他们各司其职分辖一方。对耶稣的处决其实也并非宗教迫害行为,在当事的罗马官员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在维护社会秩序,而不走运的耶稣碰巧表现得像一个聚众滋事应当严打的异端罢了。真正使得基督教引起当局严重忧虑的,却来自于耶稣倔犟的门徒们发起的传教活动,他们好似一批生命力极强的火种,很快使得帝国全境都弥散祝祷弥赛亚的圣烟。在帝国晚期,不论是醉生梦死的贵人抑或朝不保夕的贱人,都以各自的方式体验着意义的真空和希望的幻灭,巨大的空虚和恐惧感带来浓重的末世气息,可是在原来那些自私自足的神祗那里却早已无法再找到精神寄托了。人们转向宽容体恤的耶稣基督那里寻求安慰,在他的指引下寻找生死福祸这些终极困惑的解释;对那些来自弱势阶层的信众来说,来自教会组织的关怀庇护尤有其现实意义,因为所有的基督徒都应互以兄弟姐妹相待并互助互爱,在他们的名为‘阿加比”(希腊语的“爱”)的日常聚会里,他们用虔诚克己的行为互相鼓舞和感染,使生命重浴人性的光彩和关爱的暖意。
这种陌生的一神论教义对罗马的多神论传统产生了明显侵蚀,势不可当的蔓延态势更令当局忧心忡忡,随之而来的便是有计划的宗教迫害,在约三百年内大批教徒遇难,稼祸于人的尼禄尤其血债累累。名列十二使徒之首的圣彼得亦于公元64年在罗马殉教,十分谦逊的他上十字架时执意要求被倒挂,以示对恩师的尊重,而其他的使徒也多以身殉。残酷迫害使得基督教会转入地下,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地下活动,因为当时为了隐蔽,很多教堂被建到了地下室或者隧洞里面。出乎官方意料的是,迫害没有达到扼杀基督教运动的目的,反而将追赎原罪的人间地狱景象描绘得分外有说服力,更在赠送殉教的荣耀光环的同时帮助死难者们登上了通往天国的直达车,基督教会的影响力因此逆流而上,不可遏止。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e the Great )的母亲就是基督徒,他看到基督教信众其实多是规矩顺从的良民,当他在权力争夺的决定性战役之前在梦中得到耶稣的祝福并最终取胜后(此战役的情景被表现在了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上),被奇迹打动的君士坦丁遂决意解放基督徒并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而且自己也在死前受洗皈依。皇帝狄奥多西( Theodosius )于391年更将基督教定为单一国教并废止其他宗教的流传,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揭开了欧洲的新纪元。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会内部也出现了分庭抗礼的局面,且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各自成立教廷,西部称天主教(Catholic),东部称正教(Orthodox),俗称东正教。伴随着宗派的劳燕分飞,安置和寄托宗教理念和活动的宗教建筑也出现了风格大异其趣的各自发展,在大致相同的时期内,两种主要的艺术流派分别在东罗马帝国和西欧大陆滋衍,它们就是拜占庭风格和罗曼风格。至于下面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将两种风格分别来加以解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感觉读完这本书可以又增长许多知识  ding一下yes.gif ...

TOP

不错不错 好多图片啊 嘻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