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 么 好 像 有 点 不 适 应 大 段 大 段 纯 中 文 文 字 的 东 东 了 bushuo.gif:D

不 过 楼 主 的 劳 动 及 心 血 成 果 及 智 慧 结 晶 。 支 持 。 。 rose.gifrose.gif

TOP

写的真不错啊。:

看完了就想到处逛逛,呵呵。dian.gif
我想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TOP

那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
年少的作文虽然不能成真
你我都愿意再笑着重温
我们所说的爱我们想的未来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lapine at 2005-4-25 22:23:
俺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完了,特此通报一声!

有错别字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我也来拍马屁

TOP

第二章        欲望豪筳

                 -古罗马,天堂与地狱并陈的人间


挥别希腊辉耀日光下的黄金时代,难免怅然,然而荣衰兴替的无常演绎中毕竟仍有常则;任何一个文明进程,即便也曾成就过无上荣光,终不免强弩之末的一刻,之后历史便淡淡翻过新的一页。其中的无限感慨辛酸,留连企盼,具体而微者,作为有心人的读者在刚刚揭过了适前一页时也许已然有所体会。
收拾心情的同时再举目前眺,我们常常会对身后的经过产生告一段落的意识,不然就是向前进行更上层楼的准备,其实这都大可不必。历史的走向并不是卷线团,卷完了一团找出了线尾后,就扯出另一个线头来重新卷下一团;历史的发展也不像登楼梯,随着一级级通向高处,下面的台阶就消失在视界外,而真正有意义的台阶似乎只有脚下的一级和眼前的一级。历史不是可以人为割裂的,也不是因为其表现为无选择的动态发展而注定不断自我否定扬弃的。历史其实好像是乘船漂流,一路上虽然河流在逐渐扩展湍急,两案的风物也在不断更替,但是一方面,参与的主体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乘客始终是人类本身;另一方面,动态中的客体也没有变换,当初和我们一同启程的上流河水实际上仍一直在伴随着我们,河水就是文化和文明,全部的文化素材其实都忠实地追随我们匆匆前行,虽然大多数处于我们肉眼所不及的河床深处,但是正是由于它们的共同存在才造就了巨大的发展动能;最后,主客体之间的介质也还是那一个,它将我们托在文明的洪流之上载浮载沉的同时又保护我们不至于被摧毁吞噬,虽然长久的磨蚀已使其面貌沧桑敝旧,但是要到达光明彼岸,总归还是要指望它的坚实,这条旧船,就是人性。历史就是以上三部分元素共同参与的运动发展的总和,我们从小读过的那无数涉及古老事物的文字其实都算不得是历史,仅仅是对历史从不同角度的片段记述罢了。
有鉴于此,我们希望不再去重复从前那些对历史的记述,更不希望落到重复对记述的记述的不堪地步。我们所尝试的,是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乘客和舟船在到达了某一河段时刻的总体原初面貌,这面貌不应是断裂的,也不应是健忘的。即使这一尝试事实上还远远无法达到完美还原的目标,至少无憾地加以努力就是了。
眼下我们看到,这条船正漂浮在台伯河上,河边是起伏的小山,河岸是泥泞的沼泽,不过旋踵之间,此间将崛起为一个永恒之城。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第二节        永恒之城

罗马这个概念有惊人丰富的内涵层次,这要归咎于罗马国和罗马城的之间的特殊微妙关系,罗马国家最初即等同于罗马一城,即便是后来疆界远达天涯之后,国家所辖的万城都敌不过这一城的光芒,而国家最终的败亡也是以这一城的倾圮为标志的。所以可以说,罗马城的兴废荣辱浓缩了罗马国家的沧桑历程,罗马国的历史相当程度上也就是罗马城的历史。罗马城宽容开放,包纳百川,当年帝国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从中央官员到戍边士兵,都会骄傲而坦然地说,“我是罗马人。”同时我们却难以设想唐朝西域凉州的赶驼人会自称为长安人,正如波旁王朝的法国科西嘉的乡村牧师不会自称为巴黎人一样,这就是罗马与世界其他都市的区别所在,大概也就是为什么被称为永恒之城的原因吧。
罗马城在几乎整个罗马史中都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聚集了全部最高管理机构,吸纳了来自全国的财政资源,加之每次战役获胜之后都要在罗马的中央广场举行盛大的凯旋礼,陈列掠夺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和奴隶俘虏,这些货宝和劳力大都留在了罗马,成为世代大型公共工程有力的社会资源保障。
罗马建立在七座小山丘上,由北向南分别为Quirinal、Viminal、 Esquiline、 Capitoline(卡匹托尔山) 、 Palatine(帕拉丁山) 、Caelian、Aventine。罗马建城的选址其实令人费解,山顶虽可居高临下,但是七座小山都不算险峻,最高的帕拉丁山也只有海拔五十米,基本上无险可守;另一方面小山虽不高,但是凑在一起却使得地形起伏,甚少可以方便建设的平地;台伯河虽然有航运之便,理论上也提供了不远外的出海口,但是它并非宽阔通畅的大河,每年的汛期又留下了大片的沼泽地。从工程学角度来说,罗马实在不是一块风水宝地,但是自然困难令罗马人没有懒在城墙里面守御的安闲机会,反而在形势所迫之下勇敢地走出去,以攻为守,到更广大的空间尺度中去实现自己的未来,如此看来罗马城本身的局限倒是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罗马的创造者罗穆路斯选择了山顶宽大的帕拉丁山为中心城址,而三面悬崖的卡匹托尔山则用来建神殿。当小丘上住满了人后,首位商人王塔克文纽斯(Tarquinius)主持修建了大下水道系统,不仅排干了河边的沼泽地,同时也解决了日用污水的排泻,将罗马从百多年的恶臭中解放出来;由沼泽地改造的空地做为公共场所,为将来的竞技场和罗马广场(Forum Romanum)提供了场址;塔克文又重新规划了街区,将简陋的小泥房改建为有门窗和房檐的房屋,此外又在卡匹托尔山上修建了主神朱庇特的神殿,罗马于是初具都市雏形。第二个商人王塞尔维兴建了被后人称为“塞尔维城墙”的新城墙,将七小丘全都囊括在内,至今我们仍可看到其遗迹。屋大维掌权后,大兴土木,兴建了恺撒纪念堂、屋大维柱廊等公共建筑,除了修复大批神庙和剧场外,又在城里添置了许多水井和水池,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公元64年罗马发生了延烧九日的大火,全城三分之二被毁,据说这是当时的暴君尼禄(Nero)为了得到兴建宫殿花园的场地而蓄意纵火导致的,事后他又以基督徒作替罪羊加以大肆迫害,在观望惨烈火景的时候,他居然还兴致勃勃地弹琴高歌,真算是古典版的焚心以火了。不论此说是否信然,劫后大片的空地令尼禄得以将市容全盘重新规划,街道被拓宽取直,两旁房屋都以正面临街并饰以柱廊,务求整饬美观,同时之间加以区隔利于防火,浴火重生后的罗马反而更加雄伟了。经过八百余年的建设,罗马城由一个数千人的村落跃升为人口超过百万,和当时汉朝的长安并列为世界最大城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不错不错 好多图片啊 嘻嘻

TOP

感觉读完这本书可以又增长许多知识  ding一下yes.gif ...

TOP

第三章        东成西就

               - 偏安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中世纪初期分裂的欧洲


西方古典时代的基本理念 - 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经过希腊人的定性后,遭遇罗马人的轻浮注脚,以至发展到贪欲泛滥、无耻荒淫的境地。人性的发育完全为物欲所禁锢,文明的进取竟使人族沦为最凶猛的兽类,罗马的陷落和帝国的崩溃象征着自由放任的人性发展模式的破产,文明古都居然由乌合之众蹂躏,这段历史公案乍看费解,若是换个角度,事实完全可以这样演绎:文明化的然而病态和软弱的人猿为相对未开化但是健康坚忍的人猿所击败,多半这才是个中玄机所在。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代表欧洲实现过的高度文明的残余因子,遁向东方,投入中东古老文明中心的怀抱,这似乎是一种皈依或者回归,但是最多不过完成了融合的效果,并未带来多少新鲜推动。再度为野蛮氏族所淹没的欧洲,原本很可能就此沉入蛮荒,成为又一个非洲;或者从零开始重新启动另一轮文明进步的轮回。所幸这两种可能均未发生,欧洲举着一支全新的理念火炬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这一理念就是基督教,而其文明源动力,仍然来自遥远的东方。
基督教滥觞于犹太教,而犹太教则是犹太民族的立族之本,依仗对古老教义的不移虔信,命运多舛、颠沛离散的犹太民族才得以始终保全鲜明民族特征并一再挣脱消亡命运。犹太教的最高典籍是犹太《圣经》,亦即广泛流传的基督教《圣经》的前半部 —《旧约》,它最初是一部口耳相传的富于神话色彩的历史著作,正式成书之后由历代抄经士认真誊写,流传数千年而绝少纰漏更动。其内容集中反映了犹太民族的世界观和社会观,其中记述了由上古创世神话和列祖谱系到犹太族的发生发展和立国过程,此外还有由先知摩西和上帝耶和华立约所订立的“十诫”构成的最基本道德法例,《旧约》结尾部分记载了犹太国定都耶路撒冷并实现短暂兴盛后,国家被亚述所破人口被虏,以及数百年后犹太民众获准回归故土并成为罗马帝国臣民的史事。公元元年,又一位先知诞生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恒,30岁之前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做着木工活,可是有一天他忽然走出家门,宣称自己的真正父亲不是老木匠约瑟夫,而是至尊无上的神明耶和华,至于他自己就是为苦难民众所长久期待的救世主弥赛亚。这时众人才开始惊讶地注意到这个名叫耶稣(Jesus)的瘦削青年,耶稣离家流浪,一路上施行奇迹,变水为酒,用五鱼二饼款待五千人,将盲人复明,令死人重生,处处引得人众惊叹匍匐。在他身边有了十二名门徒扶持之后,大概耶稣觉得羽翼丰满了,于是前往耶路撒冷要救民于水火,他进入圣殿驱逐无视律例的生意人后开始施教,对旧派宗教领袖造成事实挑战,后者对其影响力深为不安,便阴谋诬告,借助罗马总督之力将这个危险人物捉拿归案,侮辱折磨之后将其钉死于髑髅地的十字架上。耶稣死后,其精神不灭,众弟子奔赴帝国各行省,鸣冤申诉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宣扬导师的宗教思想,他们各自将耶稣行传和传教经历记录编撰,遂成就以四部《福音书》为核心的文献集,亦即所谓《新约》,新旧约一同构成的《圣经》奠立了基督教的理论基础。基督(Chirst)来源于希腊语的“受膏者”,意思相当于犹太希伯莱文的“弥塞亚”,是对耶稣的敬称。
罗马帝国的管理者最初对基督教态度宽容,正如对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在他们眼中,异族所崇拜的神和他们自己的纷纭众神同是这世界上的客观存在,差异只不过在于他们各司其职分辖一方。对耶稣的处决其实也并非宗教迫害行为,在当事的罗马官员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在维护社会秩序,而不走运的耶稣碰巧表现得像一个聚众滋事应当严打的异端罢了。真正使得基督教引起当局严重忧虑的,却来自于耶稣倔犟的门徒们发起的传教活动,他们好似一批生命力极强的火种,很快使得帝国全境都弥散祝祷弥赛亚的圣烟。在帝国晚期,不论是醉生梦死的贵人抑或朝不保夕的贱人,都以各自的方式体验着意义的真空和希望的幻灭,巨大的空虚和恐惧感带来浓重的末世气息,可是在原来那些自私自足的神祗那里却早已无法再找到精神寄托了。人们转向宽容体恤的耶稣基督那里寻求安慰,在他的指引下寻找生死福祸这些终极困惑的解释;对那些来自弱势阶层的信众来说,来自教会组织的关怀庇护尤有其现实意义,因为所有的基督徒都应互以兄弟姐妹相待并互助互爱,在他们的名为‘阿加比”(希腊语的“爱”)的日常聚会里,他们用虔诚克己的行为互相鼓舞和感染,使生命重浴人性的光彩和关爱的暖意。
这种陌生的一神论教义对罗马的多神论传统产生了明显侵蚀,势不可当的蔓延态势更令当局忧心忡忡,随之而来的便是有计划的宗教迫害,在约三百年内大批教徒遇难,稼祸于人的尼禄尤其血债累累。名列十二使徒之首的圣彼得亦于公元64年在罗马殉教,十分谦逊的他上十字架时执意要求被倒挂,以示对恩师的尊重,而其他的使徒也多以身殉。残酷迫害使得基督教会转入地下,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地下活动,因为当时为了隐蔽,很多教堂被建到了地下室或者隧洞里面。出乎官方意料的是,迫害没有达到扼杀基督教运动的目的,反而将追赎原罪的人间地狱景象描绘得分外有说服力,更在赠送殉教的荣耀光环的同时帮助死难者们登上了通往天国的直达车,基督教会的影响力因此逆流而上,不可遏止。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e the Great )的母亲就是基督徒,他看到基督教信众其实多是规矩顺从的良民,当他在权力争夺的决定性战役之前在梦中得到耶稣的祝福并最终取胜后(此战役的情景被表现在了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上),被奇迹打动的君士坦丁遂决意解放基督徒并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而且自己也在死前受洗皈依。皇帝狄奥多西( Theodosius )于391年更将基督教定为单一国教并废止其他宗教的流传,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揭开了欧洲的新纪元。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会内部也出现了分庭抗礼的局面,且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各自成立教廷,西部称天主教(Catholic),东部称正教(Orthodox),俗称东正教。伴随着宗派的劳燕分飞,安置和寄托宗教理念和活动的宗教建筑也出现了风格大异其趣的各自发展,在大致相同的时期内,两种主要的艺术流派分别在东罗马帝国和西欧大陆滋衍,它们就是拜占庭风格和罗曼风格。至于下面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将两种风格分别来加以解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