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曲中的“四害”趣谈

裴钰的人文悦读

说起明散曲,多数朋友不了解不熟悉,我曾经谈到明曲的特点是“情太痴”,“肠太软”,重于对个人的人文关怀,在明曲中,“屋檐”比“江山”更受关注,对个人生活的关注,是明曲最主要的内容。对于明曲,我还要加上一个评价,就是“胆太大”,明曲作家们都有文胆,敢于写一些前人少有触及的领域和题材,不仅敢于写,而且写得好,妙趣横生,品读起来,忍俊不已,余香满口,在这一篇,我们来看看明曲中的大胆之作。
    说起“四害”,无人不知,苍蝇、蚊子、麻雀和老鼠,如今,麻雀获得了“平反”,我们不妨把跳蚤填入其中。这四种害虫古已有之,但是在历代诗词曲赋中以此为主题的,却是极其罕见。虽然在民间顺口溜中,不乏关于“四害”的描述,但是,其文学性有限。而明曲中,不仅有以“四害”为主题的曲词,而且还都是文人作家来写,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都很高,只可惜一直被我们所忽略。更耐人寻味的是,文人墨客们为什么会以“四害”为主题,那么用心用情地去创作。


明曲有个《咏蝇》曲

【双调·落梅风】咏蝇
    从交夏,
    攘到秋,
    缠定了不离左右。
    饶你满身都是口,
    尝得出那些儿香臭?


    饶,是纵使,即使的意思。
    这首明曲,以咏叹苍蝇,世所罕见,讽刺苍蝇从初夏到晚秋,纵使是满身都是口,也分辨不出来香和臭。作者是著名明散曲作家金銮。金銮在《咏蝇》曲里,名义上写的是让人讨厌的苍蝇,实际上是在讽刺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讽刺那些溜须拍马的无良之辈。明朝熹宗皇帝年间,有个大太监叫魏忠贤,把持朝政,任人唯亲,“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明史》),也就是说,从国家的中央部委,到地方军政首脑,都有魏忠贤的死党,这些死党攀附魏忠贤,真是“缠定了不离左右”,他们在趋炎附势的方面特别有创造性,最突出的就是为魏忠贤建立“生祠”,什么是“生祠”呢?祠,即祠堂,原本是民间祭祀死去的祖先或先贤的宗庙,其中为活着的人建造的祠堂,称为“生祠”,中国历史几千年来,英雄、忠臣、大文学家、大科学家很多,但是能够被民间树立“生祠”来歌颂和怀念的非常罕见。可是,这群苍蝇们偏
偏要给魏忠贤树立“生祠”。
    第一只“苍蝇”是浙江巡抚潘汝桢。他在天启六年闰六月初二日向皇帝提议,为魏忠贤建立生祠。他的奏疏写道:“东厂魏忠贤,心勤体国,念切恤民,鉴此两浙岁遭灾伤,顿蠲茶果铺垫诸费,举百年相沿陋习积弊一旦厘革,不但机户翻然更生,凡属兹土莫不途歌巷舞,欣欣相告,戴德无穷,公请建祠,用致祝厘”。潘汝桢的奏疏所说的魏忠贤布置赈灾都是胡说八道,途歌巷舞,欣欣相告,说老百姓为感谢魏忠贤的恩德,在街头巷尾载歌载舞,还有比这些更肉麻的吗?朝廷给潘汝桢的回复是这样的:“据奏,魏忠贤心勤为国,念切恤民……宜从众请,用建生祠,着于地方营造,以垂不朽”。一个人活着,就要“垂不朽”,中国历史上也是仅此一家,别无二店,实际上,这份朝廷回复正是魏忠贤自己弄权搞的。
    朝廷批准潘汝桢的请求,一下子就引来了无数的“苍蝇”忙着建生祠,比如,应天巡抚毛一鹭,在苏州的虎丘,建生祠;蓟辽总督阎鸣泰,在蓟州、密云、昌平、通州、涿州、河间、保定,建生祠;宣大总督张朴,在宣府、大同,建生祠;山西巡抚曹尔桢在五台山建生祠;这些都是外埠,京城里的大“苍蝇”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工部郎中曾国桢在卢沟桥畔,建生祠;巡视五城御史黄宪卿,在宣武门外,建生祠;顺天府尹
李春茂,在宣武门内建生祠,也就是说一个宣武门,门内门外都有魏忠贤的生祠。
    胆子最大的“苍蝇”把魏忠贤的生祠竟然修到了皇家陵寝旁边,比如孝陵卫指挥李之才在明孝陵前,建生祠;河道总督薛茂相最有创造性了,把臣子魏忠贤的生祠一下子见到了安徽凤阳老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旁边。
    最无耻的“苍蝇”,是国子监生陆万龄,大知识分子,竟然向皇上提议在国子监西侧建立魏忠贤生祠,把魏忠贤配祀孔子,把魏忠贤之父配祀孔子之父,把魏忠贤和孔子并列,这在封建社会,是连封建皇帝都不敢做的事情,可知识分子陆万龄却面不变色心不跳地提出了。短短一年中,全国各地一共建造了魏忠贤生祠四十余处!
    金銮曲言:“饶你满身都是口,尝得出那些儿香臭?”,我们不要以为这只是艺术的虚构,看看晚明时期,从国家部委的大臣,到地方的封疆大吏,为魏忠贤建生祠,这么多“满身是口”的国家精英们,竟然做到了不分香臭,不分贤佞,趋之若骛,唯恐落后,涂脂抹粉无所不用其极。短短一首散曲,名义上写苍蝇,却道尽了社会里的肮脏丑态。
    这首明曲的作者金銮,可不是等闲之辈,他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金銮生活在大明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明武宗不理朝政, 嗜好打猎,荒淫无耻,在声色犬马中早早就送了性命;随后的明世宗又偏偏迷信道教,荒废朝政二十余年。一代奸臣严嵩、严世蕃父子,祸害一时;好容易世宗死了,神宗即位,张居正搞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张居正死后,神宗亲政,这位神宗皇帝比爷爷世宗更加荒唐,贪图安乐, 吸食迷药,深居宫禁, 荒废朝政竟然长达三十年之久,国家又陷入混乱之中,奸臣祸国,官吏贪污,特务横行,一大批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隐居起来,金銮就是这样一位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


一个残疾将军写的《蚊》曲


    明曲中,不仅有《咏蝇》曲,还有一首以蚊子为主题的曲目,见下面:
【仙吕·桂枝香】蚊
    行微口利,
    凌人得计。
    喜的是半夜黄昏,
    怕的是青天白日。
    侵罗帏枕席,
    惯能乘隙。
    食人膏血、
    残人肉皮。
    趋炎就热图温饱,
    露冷霜寒何所依?

     凌人,欺负人,欺凌他人。
     这首《蚊》曲绝妙的是,写蚊子“喜的是半夜黄昏,怕的是青天白日”,这一笔就点破了社会里奸佞小人的生存环境,明朝嘉靖年间出了一个“青词宰相”严嵩,。《明史》评价他:“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这么一个祸害国家二十年的大奸臣,他的成功之路,其实很简单,就是擅于写青词,什么是青词呢?是道教的一种文章体例,道教举行斋醮仪式时,需要献给天神奏章表文,来表达对天神的虔诚和尊敬,一般用骈丽体写成,用朱笔写于青藤纸上,所以叫“青词”。青词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不过可是不好写,不仅要把最虔诚最敬仰的话写出来,还要具备最华丽和古雅的文体,本来是道教的一个文体,一般是由道士撰写,和国家公务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偏偏明朝出了一个道教皇帝,就是嘉靖皇帝,嘉靖迷信道教,几乎走火入魔,时不时地就得祈告天神,需要大量的青词,可是代表皇帝的“青词”可就不是道士们的才华所能够胜任的了。嘉靖手下的几个内阁大臣老迈年高,总是被年轻皇帝的海量任务给憋得够呛,写出来的青词也让小皇帝不满意,这个时候,严嵩出现了,他的文笔好,思维活跃,写出来的青词就特别对嘉靖皇帝的胃口,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嘉靖又搞了一个“尊天重典”,当时在礼部当尚书的严嵩,马上写了一篇青词歌功颂德,皇帝大喜,就因为青词写得好,就赐严嵩特加“太子太保”,一下子就成了皇帝面前的红人。严嵩由此找到了升官的道路,由礼部闯入内阁,“以青词得幸”,时人讽刺他是“青词宰相”。
    下面引一个严嵩的青词作品,一方面,可见这种文体的荒谬,另一方面,表明严嵩大量创作青词,也是一件辛苦的差事。
     景云赋 【有序】
  圣天子即位十有七载明饬庶治协和兆民既正郊祀既崇庙祀 乃稽古礼发纶音 尊严父以配帝开明堂而大享岁 在戊戌月惟季秋百物告成 报礼斯鈝先三日己丑日正午天宇澄霁有五色云气抱日光 采绚烂熠 耀如绮臣民瞻呼久之不息 考诸载籍若烟非烟若云非云 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 亦曰景云此嘉气也太乎之应援神契曰天子孝则景云出 游信斯言也 允符今日之征况 自虞廷歌罢官纪不述者阅三千年于兹矣恭惟 圣上夙秉纯孝肇兴旷仪方当庀事之期即协天心之豫 明德达于惟馨 灵符昭乎有象式美虞黄之化维新河洛之章 臣嵩忝备礼官恭承盛事谨撰景云赋一首奉纪殊祥窃附于古诗人颂德陈事之义赋曰
  
    明后之御天兮俨穹窿而下亲昭景云以垂象兮光煜郁而纷演初絪缊其射采兮倏蓬勃以景焕恍腾龙以擢形兮若翔鸾之摛翰既霏廓而氛澄兮亦葩蔚而柯散俄捧日以昭回兮歘绕空而粲烂非烟雾其曷类兮苞五色而融成映台观而掩郁兮独光绚乎紫庭众卭首以骇目兮感熙事之无前载阅坟籍其何祥兮乃孝德纯至而格天玉烛辉烁以磅礴兮光华亘乎九埏彰圣化之洪庞兮昭文命于万年惟郊祀暨庙享兮秩百礼而率举羗明堂之未备兮圣心郁而未遂物阜成而曷报兮荷生成其孰主皇考渊德以启圣兮上巍巍而为伍盍我将而我享兮父昊天其来子爰卜吉而告虔兮神髣髴而延竚倏嘉悦以生色兮舒云章而为祥默无言而示兆兮旌帝德之辉光昔帝尧之沉璧兮感斯瑞之昭格虞陈祜以作歌兮亶荣光之四塞黄合宫之初构兮亦发祥而彰德猗我后之圣神兮轶遐轨于百王聿崇礼之肇称兮纷来籍乎殊祥粤昔事帝圜丘兮垂宝露之穰穰何先后之一揆兮信感通之不爽也歌曰倬彼景云龙之翔兮荧荧煌煌烂天章兮天心宠嘉圣孝备兮圣德广运望如云兮临照四方光八表兮于万斯年旦复旦兮

    我们看严嵩的《景云赋》头晕眼花,不知所以,殊不知,当年这就是严嵩当宰相时候的最重要的工作,一个大奸臣就因为会写青词而当了中国整整20年的宰相,个中原因不就是嘉靖年间国家政治的“半夜黄昏”吗?
    这首《蚊》曲末段“趋炎就热图温饱,露冷霜寒何所依?”写的是一旦到了露冷霜寒之时,蚊子便无所依仗,穷途末路了。上面提到的魏忠贤,尽管被人称之为“九千九百岁”,离皇帝万岁只差“一百岁”,可是,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秋8月,明熹宗病死,朱由检继承帝位,改元崇祯,崇祯皇帝主政第一件大事就是消灭魏忠贤。熹宗死了,就到了“露冷霜寒”之时,魏忠贤无所依附,就立刻大祸临头,难逃一死。所以,这篇《蚊》曲在通俗生动的背后,有着非常深远的思想价值。他的作者是薛论道,是个明朝的一个残疾将军,足部有残疾,但早年自学兵书,发愤图强,后来在大西北,为国家戌边三十年,不仅是边关的将军,而且精于散曲创作,是明代有名的边塞“曲家”。

跳蚤还能谱曲咏叹!


    四害之三,是跳蚤,又作虼(ge)蚤。元末明初,有个叫杨讷的人,写了一曲《咏虼蚤》。
    【中吕·朱履曲】咏虼蚤
    小则小偏能走跳,
    咬一口一似针挑。
    领儿上走到裤儿腰。
    眼睁睁拿不住,
    身材怎生捞,
    翻个筋斗不见了。
   
    怎生,怎么。
    这是一首幽默戏谑的明曲,细腻地描写了跳蚤的轻巧灵脱。我们读《咏虼蚤》十分轻松,不禁哑然失笑,和上面的《咏蝇》、《蚊》深刻的批判效果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这首曲的作者杨讷,他原名暹,字景贤(一作景言),号汝斋。先世为蒙古族人,从其姐夫姓,生卒年不详。《录鬼簿》评价他"善琵琶,好戏谑”,是个多才多艺,爱说笑的散曲作家,他的杂剧代表作就是《西游记》,也就是后来由吴承恩总结完成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我们现在都知道《西游记》成书是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杨讷所作的《西游记》结合了当时民间各种唐僧取经的故事,艺术价值很高,是当时颇受民间欢迎的《西游记》文本,杨讷为吴承恩最终完成《西游记》的取经故事,提供了非常好的艺术借鉴。
    所以,写《西游记》的杨讷,能为小小的跳蚤专门谱了一首曲,还能写得如此生动,足见这位散曲作家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了!

    要打官司告老鼠的人


    明曲贴近每个人的心灵,贴近每个人的生活,人有喜怒哀乐,明曲也就因此而绚烂多彩,老鼠是四害之一,人们深恶痛绝,这里就有一首痛恨老鼠的曲词。
    【中吕·朝天子】瓶杏为鼠所啮
    斜插,
    杏花,
    当一副横披画。
    《毛诗》中谁道鼠无牙,
    却怎么咬倒了金瓶架!
    水流向床头,
    春拖在地下,
    这情理甘罢。
    那里去告他?
    何处去诉他?
    也只索细数着猫儿骂!

    横披画:横幅书画。
    《毛诗》:毛亨、毛苌所传之《诗经》。
    鼠无牙:《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
    春:指杏花。
    只索:只得。
    曲的大意是,作者王磐在瓷瓶里插了一枝杏花,当作一副画来欣赏,没料想,老鼠偷偷地咬倒了瓶架,水洒了一床头,杏花掉在地上。作者见状勃然大怒,却又无可奈何,想去告老鼠,可是没地方,只能指着家猫骂他不尽职!
    文人墨客都爱风雅,插了个杏花,是雅事。没文化的老鼠过来捣乱,倒了杏花,毁了风雅,文人墨客怎能不怒发冲冠?岳飞喊还我河山,作者肯定会喊还我杏花,这首曲妙在写文人怒想要和老鼠打官司,把文人的憨直写得入木三分!当然,起诉老鼠的官司求告无门,作者便骂家猫愚笨,一个“细数”,非常形象,我们仿佛就能看到:愤怒的文人蹲在地上,指着猫严词批评,这个画面多么生动,多么有趣。俗语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里是,老鼠闯祸,殃及家猫,你说这猫儿冤不冤?!
    作者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人。好读书,一生追求自然随意,终身不作官,纵情于山水诗酒之间。是明代颇具盛名的散曲作家。
   
    明曲“胆太大”,把个“四害”专门谱曲,艺术价值又很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四害”之曲,或批判,或愤怒,或戏谑,或幽默,真可谓“曲”不惊人死不休!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