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趣闻] 科学家发现小型长寿老鼠体内有抗癌机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目前,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生物学家发现小型长寿啮齿类动物能够进化形成一种之前未知的抗癌机制,这不同与人类或其他大型动物的任何抗癌机制。  由于许多人类癌症起源于干细胞和类似可能控制干细胞分裂的机制,理解这种抗癌机制将有助于预防人类癌症。负责此项研究的是罗彻斯特大学生物学副教授维拉·格布诺瓦说,“我们不能超越这种抗癌机制,其原因是它并不能同时存在于人类和老鼠这两个物种上。老鼠通常寿命很短,人类却长着较大的身体,这种抗癌机制仅能出现于体型小、长寿动物之中。”
  格布诺瓦认为小型长寿老鼠的细胞对于周边细胞非常敏感,如果这些细胞察觉当前状态不适合于细胞生长,它们将减缓细胞分裂。像这样的机制能够抑制瘤细胞生长,预防病毒转移。病毒转移是指病原微生物或癌细胞从原来位置向身体别处的一个或多个位置的转移,通常通过血管或淋巴管来进行。
  格布诺瓦的研究小组进行关于啮齿类动物体型大小和寿命之间关联性的长期研究,这是因为啮齿类动物体型差异较大,有像田鼠那些的小体型动物,还有像人体大小的水豚。她通过对比不同体型大小啮齿类动物的体型和寿命,发现它们体内有一种延长细胞寿命的酶——端粒酶(telomerase),同时,这种酶也增加它们患癌症的概率,对于小型啮齿类动物作用比较明显,相反对于大型啮齿类动物不起作用。
   直到格布诺瓦进行这项研究之前,科学家们还认为动物如果要活到像人类一样的寿命,它们不需要抑制端粒酶活跃性去预防癌细胞。端粒酶可以帮助细胞繁殖,而癌细胞基本上对细胞繁殖失控,因此动物的寿命延续至70多年,其体内细胞变异成为癌细胞的概率将很高。由于掠食等自然因素影响,老鼠的寿命通常很短,因此它受益于端粒酶的加速康复能力,其患癌症的几率很低。
   但是格布诺瓦和同事们发现并不仅是寿命,身体质量大小也控制端粒酶的表达。由于身体质量较大,其体内细胞数量也增多,随之增大了细胞癌变的可能性。人类作为一种大型动物,如果我们未能有效抑制端粒酶,将更易、更早地形成癌细胞。虽然这项发现令人惊奇,但他们揭开了另一个疑问——像灰松鼠这样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是否能生存24年或更长时间呢?当端粒酶完全作用于这一较长生命时期时,为什么其体内并未出现癌细胞扩散?
   格布诺瓦发现松鼠、无毛鼹鼠、花栗鼠、麝鼠和南美栗鼠表现出体内端粒酶含量较高,这将加大它们生命历程中患癌症的几率。但是这些物种体内可以生成一种机制,抵消端粒酶的高活跃性,在生命整个阶段中避免患有癌症。她认为松鼠和类似的啮齿类动物的细胞中进化形成严格的监控功能,使细胞可以察觉适当和不适当的细胞分裂。比如:健康细胞繁殖、癌细胞的失控繁殖,以及必要的减缓或抑制细胞分裂。
   目前,格布诺瓦关注隔离和理解这种抗癌机制,希望能够应用于人体细胞中,对抗癌细胞生长。这项研究发现发表在9月18日出版的《细胞衰老》杂志上。(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