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7660
- 威望
- 41024
- 金钱
- 6
- 阅读权限
- 13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3126 小时
|
3#
发表于 2007-10-15 15:57
| 只看该作者
李欧梵:电影《色,戒》--场景调度下的历史
2.
3 [2 e6 q6 U: q5 d5 @
- ^/ t6 ^# t& ]如果把历史因素放进李安的“场景调度”,电影《色,戒》就不会这么浪漫。( p6 l E7 F6 }, v
+ g9 |) [+ W7 V2 l6 r9 x5 E上文提到:文学和电影不能完全忠实于史实,而是两种再现历史的艺术;文学用的是文字,电影用的是形象。这一个基本认识,往往被不少历史研究者或文学批评家所忽略。
- M; ]1 \2 d- f3 t; q: `: Y% x" W1 h
电影如何以形象来展现历史的情境?除了说故事(也就是电影中的叙事,和小说技巧不同)外,就是人物的心理、造型,和以美工布景为依靠的“场景调度”(法文叫作mise-en-scene),此中学问大矣,是所有影评家和部分影迷(如我)津津乐道的话题。1 n: r% I( u% a6 ]
/ I& Q0 ^ }% W/ A ^" frs238848.rs.hosteurope.de《色,戒》中的场景调度,又可以最后的那一段外景和内景——从凯司令咖啡馆到印度人开的珠宝店二楼为例证。我认为历史的影子就闪现在这几分钟。然而,这几场戏的布景都是搭起来的,而不是原有的古迹文物,即使当年的老房子还在,也不见得保持原貌。
, L c: [' f* k) H- ?) R$ O; X
) _" w$ [; H5 y; ]我觉得凯司令咖啡馆和印度珠宝店的布景都很仔细,甚至较小说原著更精致,然而街对面的平安戏院似乎有点草率。电影和电影院是上海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也多次呈现过。就以这篇《色,戒》而言,就对这家影院著墨不少:平安戏院是“全市唯一的一个清洁的二轮电影院,灰红暗黄二色砖砌的门面,有一种针织粗呢的温暖感,整个建筑圆圆的朝里凹,成为一新月切过路角,门前十分宽敞”。这个布景,在外表上搭得维妙维肖,甚至还加上两个电影海报招牌:右边是国产片《博爱》(据李安说是一九四一年上海出产的两部国产片之一),右边是《Destry Rides Again》(马莲黛德丽和占士史都华主演的西部片,一九三九),可谓煞费周章,我正在考证之中。然而,它独缺一种“针织粗呢的温暖感”,这是张爱玲小说中独特的感觉。
; o5 E& G4 Y1 h, e6 a8 K' }: e% V9 C& D! }8 p
这种“温暖感”是什么?我们从“针织粗呢”这四个字闻出一股小市民的温情味,因为平安戏院是一家演二轮影片的电影院,价钱较首轮的戏院如大光明便宜得多,它不是“影宫”(movie palace),而是另一种可以逃避到此的“温室”。片中另一场王佳芝密会邝裕民的戏,也是在一家影院里,可能就是这一家,而且银幕上演的也是一部国产片(《博爱》?)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平安大戏院”其实在这场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预谋暗杀易先生的间谍杀手可以躲在“平安”戏院里,鱼目混珠,容易脱逃。不知为什么,李安把这一场原著中明明提到的片段略去了,原著中说:“他们那伙人里只有一个重庆特务,给他逃走了,是此役的唯一遗憾。大概是在平安戏院看了一半戏出来,行刺失风后再回戏院,封锁的时候查起来有票根,混过了关。”这段话在小说中是从易先生的主观意识中猜出来的(片中仅以秘书交代),和前一段珠宝店内从王佳芝眼中看出来的那股易先生“温柔怜惜的神气”恰成对比:她在那一刹那间领悟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而他在事后却完全以理智处之——也处决了所有的共谋者,包括他的情妇王佳芝,恢复了他“无毒不丈夫”的男子汉、特工头目的本色。这种强加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又藏的是什么?李安以梁朝伟的出色演技把他内心“情”意在最后一场戏中表现出来了,而原著中却以一句简单的话结束:“喧笑声中,他悄然走了出去。”
3 {+ n, M- t' S; o$ ~8 r* ?+ s4 B5 H1 S
! J& h2 {+ x& O2 H( V这最后的一段高潮,在小说中看不出来是高潮,甚至王佳芝听到的“呯!”一声,也不是枪声,所以影片也十分忠实于原著,没有枪声,可能部分观众会觉得不过瘾。在真的“史实”中,倒是开枪了,但丁默的座车备有防弹玻璃!换句话说,历史好像比小说和电影更刺激。& _' R, K3 F3 ^
- |+ p4 o4 G y- B8 ~
如果把历史因素放进李安的“场景调度”又会如何?我想至少不会这么浪漫吧,或许色更多于情,岂不有点煞风景?然而历史的“大环境”并不允许太浓厚的浪漫爱情存在,张爱玲深明这一点,所以写这篇小说时也数易其稿,把这个“大时代”的爱情故事尽量处理得十分间接和隐晦。但李安却是平铺直叙的,也加强了色和情的成份,但仍然少了一点对于当年历史的感受。时至今日,也时过境迁之后,这种感受又多了一层反讽:到底孰忠孰奸?如果历史上的丁默村还是一个汉奸和“历史罪人”的话(也有一说是他后来反正了),易默成呢?王佳芝更是“角色混淆”。在乱世之中求生不得、求死不成,最后被枪决了,她是否是一个好人和英雄?在影片中,她在死前望的是当年她可以爱上的爱国青年邝裕民,但我宁愿切掉邝回看她的镜头,直认她是在回看(gaze back)历史,也在回看后世作为历史和电影观众的我们。
% v& q/ z! q5 }( K/ {3 a. n$ E" N9 K" D0 G
不错,在一个年轻女人身上却肩负了一个历史的重担,至少我如是想。当然也可以说:她的男女私情最后被民族国家之情取代了,所以是为国牺牲,其实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反讽,是特有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
! k4 C$ d8 ]( p
6 r0 c% b, w7 O: H[ 本帖最后由 日月光 于 2007-10-15 17:0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