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看看俄罗斯中学如何教中国

中国与俄罗斯联邦互爲近邻,交往渊源已久,而且利益攸关。应该说,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广泛,这一民族的文学、音乐、芭蕾、绘画、电影等等,都曾给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记。那么,中国在俄罗斯人眼中生著一副怎样的「面孔」?俄罗斯人如何理解过去和现在的中国? * Q% I1 n3 ]9 v' Y: O' t" Q0 N- [/ x

6 q  W( i. ~0 p+ R. F+ V% t, o3 Z; Q3 q3 N& y5 j% K* h% v9 C
让我们不妨走进俄罗斯学校教材中,看看他们的普及读本怎样向本国青少年灌输关于中国的概念。    俄罗斯学校—俄大学前教育无中、小学之分,只分爲10或11个年级—使用的教材并非由国家统一标准,所以版本较多。由阿斯特列里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对中国的介绍比较详细,也最有代表性。这本书是俄联邦教育部推荐教材,供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使用。   《世界文明史》课本中只对几个国家单独开辟章节进行介绍,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中,中国所占篇幅最多。 精细的古代中国描述  《世界文明史》第四章名爲「古代中国」,共分三节,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中华文明的成就」。   该章开篇就对中华文明赞誉有加,写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历经数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了文化传统的延续性,这真是个奇迹。」   对中国文明的介绍始自黄河和长江流域,书中称这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然后从商代开始对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浮光掠影的描述。   对于商代的青铜器等出土文物,文章称其工艺精巧,形神兼备,这些数千年前的物件已经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与内涵都必须和谐一致。」和谐一致性也逐渐发展成爲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础。在中国人看来,生活中的一切看似混乱驳杂的现象,实际上都只是事物多样性的表现,实际上它们都保持著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书中还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学者康拉德的一段话:「中国很少发生极端的现象,中国社会在多元对立的历史文化形态中保持著平衡。」教材中写道:「难怪古代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爲‘中国’,因爲在他们看来,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这一节中,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沿革进行了概括。对诸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官僚体制特征等内容作了介绍。书中对科举制度著墨颇多,认爲这一应试制度是一种以能力爲标尺的公平竞争机制,爲国家举贤荐能,「穷人们也可以通过努力晋升爲官」。   详解「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 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誉,这一观念在书中得到充分验证。俄罗斯的教材编纂者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倾注了不少笔墨,其文采也如描写物件一般熠熠生辉。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一节开篇写道,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爲宗教、社会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而发生大的断裂,但是中华文明是一个例外:「在最爲艰难的历史时期,‘天下’总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价值体系中寻找出路—她从不从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来经验」   书中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沈思与无爲;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关联,但是中国人却能洞察事物内里蕴含的秩序与规律。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哲学进行了介绍,不但用俄文拼写出这两个字的中文读音,并且作了相关解释。书中这样阐释—「‘阴’‘阳’概念涵盖了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矛盾与对立关系,这两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构筑了世界的动态平衡,也给生命赋予了独特魅力」。   中国人对「小」与「大」的理解也爲俄罗斯人所称道。教材中介绍说,中国人从不忽视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因爲在他们看来,小事物中常蕴含著大道理,所谓「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中国人总是力求洞察事物的本质,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大道」,追求自我完善。   谈到中国人的智能,书中这样介绍: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智能总是隐而不显,没法直接用语言或行爲展示出来。智者不显山露水,就是所谓「真人不露相」。智者总是通过沈思而非语言或是行爲来参悟事物本质。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作爲中华文明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书中称中国人的家庭观是一种「家庭崇拜」。书中这样描述:「中国人在所有亲人包括自己面前很有责任感,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力做出辱没祖先的事情。所以中华文明的道德观念非常发达。」   这一节中重点介绍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书中将孔子形容爲「中国第一位智者和哲学家」。对孔子倡导的「礼」「仁」思想进行了阐释。书中特别提到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认爲这是爲人处世的一条「黄金法则」。提到道教时,重点介绍了「无爲」的思想内涵。   本章第三节「中华文明的成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华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书中列数了古代中国对世界发展进步做出的贡献:四大发明、数学领域的成就、针灸、根据星辰位置辨别方位的方法、《易经》揭示变化世界中的内在规律等等。   #中国的茶文化、享誉世界的瓷器和丝绸、以李白与杜甫爲最高成就代表的诗歌艺术、注重意境的中国画、流派衆多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的京剧艺术等等,这些在古代中国获得高度发展的文化成就,都在书中有所反映。课本还列举了大运河、万里长城、兵马俑、敦煌壁画等闻名遐迩的宏大工程和造型艺术。   书中写道,通过数千年来的潜移默化,中国人已经形成其特有的民族个性:尊重礼仪传统、善于等待、不急不躁、安时处顺、随遇而安。   教科书在文后给学生们拟出了几道思考题,其中一道题是:爲什么说「中国人是天生的,不是学来的」? 赞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文明史》最后一章对全球化趋势背景下的中国发展现状做了介绍。谈到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文中特别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行这一理论的首要目的是消灭贫穷,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爲此中国进行了经济改革,扩大了与外部世界的接触……」   「经历了最初阶段的震荡后,中国在20世纪末期平稳地转变爲世界上发展最爲迅猛和稳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也成功地融入许多国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精心制定的内外政策使她逐步成爲对世界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之一。」   文中写道,中国在发展中也学习西方的经验,但是成功地避免了许多国家在开放过程中都会出现的「自我迷失」或「全盘西化」倾向。   中国「继往开来」的能力在书中得到认同。教材中写道,中国人民不断从本国的古典文化中吸取养料,得以让现代大衆文化保持著很高的艺术水平。传统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儒家思想至今影响著中国大衆世界观的形成,「而且这一思想就像中国的武术、饮食和医药传统一样,在西方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   结束语这样写道:「当代中国已经成爲成功转型的高效现代化国家典范,她正充满自信地展望着未来。」   中华网2日转载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