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07660
- 威望
- 41024
- 金钱
- 6
- 阅读权限
- 13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3126 小时
|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到访俄罗斯,4月23日,与俄方就美国在欧洲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举行磋商。尽管美方表示愿意在导弹防御技术上与俄罗斯展开前所未有的合作,但俄仍然反对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
- e' S8 t% W! Y- Rrs238848.rs.hosteurope.de3 `) ^# `6 l* j {1 q: f6 U; v
《瞭望》文章认为,俄美展开地缘政治角逐,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发生冲突,关系恶化势在必然,但还不至于发展到“冷战”的地步。
7 S1 z) a" R7 d+ ]& J 在美国国务院新出台的2007至2012年外交政策《战略计划》报告中,遏制俄罗斯的“负面行为”被明确视为今后五年美国外交重点之一,美国将继续推动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颜色革命”。这是俄总统普京在今年2月严辞抨击美国的“单极构想”和“滥用武力”威胁了世界安全的讲话后,美俄双边关系步入冷淡的重要标志。
7 Y9 }5 w) s5 e3 n9 u3 P 5 ?- @* { e7 {: \/ E# N
复杂多变的美俄关系 人在德国 社区& y" l, D8 d. N* {4 W5 S
美俄关系的历史复杂多变,大体经历了由“蜜月”到平淡,再由平淡到“热恋”,然后又变为冷淡的几个时期的反覆。
0 u D% q0 Z6 U3 Y: u1 ?. @
r) s' l' a7 F0 w% o: L! B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陷入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急需西方的支援与援助。俄宣称已建立了“自由、民主制度”,已是西方的“天然盟友”,对外采取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美国为巩固冷战的“胜利成果”,在政治上给予俄新政权大力支援,承诺给俄大量经济援助,俄美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 ]) c* D1 l J% e" X人在德国 社区
2 t) e- ` E- h) `/ `人在德国 社区 但是,西方并没有兑现经济援助的许诺。此后,欧洲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促使俄罗斯调整外交政策,重视发展与欧盟、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关系。1994年到1998年美俄关系进入相对平淡期。双方在政治和军事上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主要表现在冷战后北约第一轮东扩问题上。
: m. r" f7 A2 w: ]) \* X! N" c人在德国 社区: P7 I2 p3 c$ R$ B9 M
北约实施冷战后第一轮东扩计划,引起俄罗斯的不安和疑虑,言辞激烈反对北约东扩。美国及其盟国通过与俄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设立俄罗斯-北约常设理事会,对俄进行了安抚。 rs238848.rs.hosteurope.de7 A( i, [/ `" R
人在德国 社区( _3 b9 c! T; T7 \; W' E
1998年到2000年,美俄关系降到了冰点,矛盾的焦点是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爆发时,俄不仅在口头上提出严厉警告,而且采取了有限的军事行动,派舰队进入地中海,并向南联盟提供物资援助。战争爆发当天,俄总理普里马科夫正飞往华盛顿途中,得到消息后立即取消了对美国的访问。随后,俄罗斯召回驻北约代表,断绝了与北约的关系,美俄关系出现冷战后的第一次危机。
0 g1 S, N1 q8 J3 e2 z, B4 x/ srs238848.rs.hosteurope.ders238848.rs.hosteurope.de4 _* E( E/ b9 h7 t8 P; t/ O2 J% K
2001年到2002年,美俄关系再次“热乎”起来,标志是美俄建立“新型战略关系”,签署建立俄罗斯-北约理事会的《罗马宣言》。 rs238848.rs.hosteurope.de' H0 h& | r' b6 r* B
普京上台后着手修复受损的俄美关系,“911”事件提供了契机,成为俄美再次“热恋”的新起点。当年11月,普京访美,与布希签署了两国“新关系”的联合声明,宣称俄与美“已经克服了冷战的残余,任何一方都不把另一方视为敌人或威胁的来源”,提出要“建立保障俄美双方安全以及国际安全的新战略框架”。 2002年5月,布希正式访问莫斯科,与普京签署了《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发表了关于俄美“新型战略关系”的联合声明。紧接着,两人到罗马与北约领导人举行“埋葬冷战”的首脑会议,共同签署了建立北约-俄罗斯理事会的《罗马宣言》。
" ~& J6 s+ D" X
4 I/ l$ w! n7 _2 \$ C3 [ 此后不到一年,美俄关系再次降温,具体表现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时,俄与法国、德国结成反战阵线进行了抵制。伊战后,俄美紧张关系有所缓和,在一些国际问题上有协调与合作,但并没有真正热起来。 rs238848.rs.hosteurope.de' p0 x2 A3 n$ x8 d# D4 R
今年以来,美俄关系进入新的空前冷淡和紧张期,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俄采取一系列遏制行动,而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双方矛盾冲突不断增多。 ( g2 z3 s! l& T
人在德国 社区+ ]4 F& _6 Q. w. h
美国不掩饰遏制俄罗斯 2 W7 L5 ]& i* \& s8 M$ P
俄美关系是建立在一种不对称、不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利益与矛盾冲突交织,决定了双方在利益争夺中的反覆性和复杂性。 人在德国 社区2 G- x" M0 {7 Y9 h
& E, S3 \$ Q/ [- Lrs238848.rs.hosteurope.de 美国始终以冷战“胜利者”自居,对俄政策一直处于战略攻势,而俄则处在被动的战略守势。美对俄采取的“遏制”政策和俄的“反遏制”斗争,反映了两国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这正是美俄冷热关系起伏不定的根源。 4 Z+ ^5 \2 e3 H+ ~% U
1 m8 z* {$ p* z# `0 N
美为防范俄“东山再起”,对俄采取了一系列遏制行动。 9 S" |8 b7 c: D
9 N0 R- j) n( J3 |
——地缘政治方面,美国主导北约东扩,步步进逼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使俄战略防御陷入被动,最终使俄感到受了美国的“欺骗”。 ( r( g% z3 M2 [+ R" ]
华约解体后,俄曾想以原华约国家作为战略防御的中间缓冲地带,建立以独联体国家为前沿的战略防御纵深。但是,俄的安全战略构想被北约两次东扩彻底破坏。北约1999年完成冷战后第一次东扩,压缩了俄战略空间数百公里。 人在德国 社区/ l, F- ~8 b; r% k B
2 P" z) q- D7 v2 n
这期间,美国通过科索沃战争等军事行动,夺取了俄在巴尔干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触动了俄重要利益。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俄采取激烈行动,断绝了与北约的关系。
$ i% m( x# n: t0 t4 n: i
4 s! X% ^9 }$ J$ S人在德国 社区 北约第一次东扩后,俄曾把前苏联西部的加盟共和国划为北约不可逾越的“红线”,固守独联体战略防线,但同样被北约的进逼所打破。2004年3月,北约完成第二次东扩,吸收东欧7国为北约成员,俄战略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战略防御纵深后退了两三千公里。
" E* t+ v* O: c$ _5 M! Z- mrs238848.rs.hosteurope.de, Y/ L- F5 n! @! b+ v1 {. {
去年11月的北约里加首脑会议,决定在2008年的下一届峰会时,正式邀请克罗埃西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加入北约,并拉拢乌克兰、乔治亚等国参加北约。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俄罗斯将完全失去西南方向的战略屏障,对俄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不言而喻。 ' T- k7 w1 r; ]' x
& S* F6 C: e) ~( [, `
——在军事方面,美国加紧在欧洲的军事部署调整,加强东部靠近俄罗斯边界的前沿军事力量,俄边界已直接处在美国的军事威胁下。
! l, V; `) D8 |' s; z- I3 p8 \4 B! O9 B
美国曾向俄承诺北约东扩后不会在新成员国建立新的军事基地。但2004年3月29日,波罗的海三国成为北约正式成员的当天,北约就派出战机到三国上空巡逻,直接到俄罗斯国门前示威。 ) T# c O" {/ ?. \- u- O+ j: ?4 ?- U
" W6 {+ B. W% Q5 e6 B9 [. X. T人在德国 社区 近几年,美国在欧洲调整军事部署,决定减少西欧的驻军,加强东部靠近俄边界的前沿军事部署,寻求在东欧国家建立新的军事基地,作为“备战”的前进基地。美国与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三国进行谈判并已签署了建立军事基地的协议,建军事基地的计划目前正在实施中。美国还通过阿富汗战争打进了中亚,实现了在那里的军事存在,等于在俄腹部插进一刀。 + z# Q9 Q0 I$ l* J+ K
6 h$ M# ]4 m* p3 L7 I h4 z
——在导弹防御方面,美国加快了在波兰、捷克建立反导防御系统的步伐,并把最大的浮动雷达站系统从夏威夷群岛调往靠近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阿留申群岛海域,以保持美国的核战略优势。
4 [0 E* H% P9 W" c人在德国 社区
+ O3 X, ~( w1 ^5 J1 ]人在德国 社区 美国“反导”计划引起俄罗斯的高度警觉和强烈不满。普京表示,俄会“作出非对称的,但是又非常有效的回应”。从俄军政要员发出的警告看,俄正在采取和将要采取的反制措施有:一是生产并部署更多可突破导弹防御体系的“白杨-M”导弹;二是加快研制955型核潜艇,装备“圆锤”洲际导弹;三是将单方面退出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四是将恢复生产并部署中短程导弹,瞄准美在东欧的导弹防御系统。
; x1 T5 l% s) m9 @. X6 y7 x' d
: `* y! P3 U2 Y1 i: f! U ——在俄周边策划、支援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挖俄的“墙脚”,指责俄国内“民主倒退”和人权状况,向俄施加政治压力。 人在德国 社区, V5 Y- L {) [" l. V& x
& F; z( J% ?0 G" A5 g1 ~; X 美国接二连三在一些独联体国家策划“颜色革命”,促使这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建立亲西方政府。美国最新发表的今后5年《战略计划》表示,将继续支援“颜色革命”。目前,美国完成了在俄西部“弧形战略防线”的构筑,形成了对俄战略包围态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乔治亚处在“弧形线”的关键位置,是俄罗斯西部边界仅存的“缓冲区”和战略屏障。美策划“颜色革命”的意图显而易见,俄对此心知肚明。
( L: M% W$ v6 ^3 ^/ \+ ]
8 Y5 q5 p, \! N% u# Y4 @8 | 美还对俄国内政治肆意攻击。去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公开激烈批评俄国内政治“民主倒退”,“实行专制集权”,对邻国进行“能源讹诈”。美国务卿赖斯甚至扬言要通过非政府组织“支援俄罗斯的民主社会,帮助俄罗斯在未来变得更加民主”。美国今年刚出台的两份人权报告,对俄国内人权状况进行了猛烈攻击。 人在德国 社区7 ?; {1 n# H: Y( R( ~" M9 z
( \) f) m* Y1 q1 T" u% T 尚不具备“新冷战”的条件 / d4 i+ s# \0 T' ~$ w8 B0 R, F D
1 @" ^9 B4 L8 M% A2 S2 Q$ V% ers238848.rs.hosteurope.de 美俄关系虽然陷入低谷,但目前国际上并不具备爆发“新冷战”的条件。二战后五十余年的“冷战”发生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在国际力量均衡下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现今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不愿与之交恶,但“反遏制”的反应是正常的。
& {" S( L0 E0 n% }, c- H
2 L; b. N% q8 I4 j! g- [' T 近年来,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和增强,重新找回了维护国家利益、发挥大国作用的信心。俄外长拉夫罗夫最近明确表示,俄将通过增强自己在全球的影响来抗衡美国的单边政策,绝不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随从”角色。 2 L1 G4 H* H' ~4 c# _& |
* m. Z# e& o o: z) l4 s: a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为俄发挥大国作用提供了外部条件。近几年,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到广泛抵制,在伊拉克陷入泥潭,去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大败,都说明美国的单边政策行不通。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离不开其他大国的合作,美欲建“单极”世界的企图难以得逞。
$ {3 ~9 i4 w2 k+ T
' Z- U# I1 b: A; P7 E 俄罗斯的国力还远远没有恢复到可与美国对抗的程度。俄对美国采取更强硬姿态,目的是打破美国的“遏制”政策,改变美把它当成“小伙伴”的状况,恢复自己的大国地位。俄美展开地缘政治角逐,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发生冲突,关系恶化势在必然,但还不至于发展到“冷战”的地步,顶多是“冷和平”下的博弈。
, {, C4 O+ U) @7 `( l. k v9 v$ l0 Q/ m5 _/ a' {& B
美也不能把俄逼到墙角,使其孤注一掷与美对抗。俄美之间在反恐、防止核武器扩散、解决地区冲突、环境保护、经济贸易等领域毕竟有许多共同利益,美需要俄的合作与配合。在一些涉及俄根本利益的敏感问题上,美今后做出什么程度的让步对俄进行“安抚”,将决定着美俄关系的冷热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