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28
- 威望
- 281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6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2#
发表于 2003-12-12 15:3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经济的潜在问题 (下)
四、收入分配的两极化及其负面结果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连续几年出现通货紧缩,主要原因是内需不足。而内
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了严重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别;相当一部份国民收入被少数富
人所拥有,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收入微薄。
仅从几个最近已经审理的贪污案件即可看出,中国目前财富的高度集中已达到什么
程度。原沈阳市长慕绥新的贪污额为1,300万元,副市长马向东的贪污额高达2,000万元
;原广西自治区主席成克杰的贪污额为4,000万元;原港澳国际公司董事长李耀祺在职期
间贪污公款1 ,244万元、港币137万元,还伙同他人贪污公款4,900万元;原深圳市委副
书记王炬贪污了2, 000万元,并利用职权让其子女贪污5,000多万元。只是这5个人及其
亲属侵吞的社会财富就达 2亿多元,这相当于10万个农民一年的收入(按农民人均年收
入2000元计)。
在中国目前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现状下,占人口百分之几的权势者以非法或不正
当的手段敛集了巨额财富后,往往不敢公开运用,而只能悄悄地藏起来或转移境外,结
果这些财富或者是成为沉淀资本或“死资金”,或者是成了让外国运用的资本。私营企
业主的财产运用也有类似特性。这是导致当前中国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可以
解释以下两个宏观经济现象:其一,近年来尽管货币发行量很大,M2的增长率连年超过
GDP与通货膨胀增长率之和,但社会需求依然乏力;其二,当前银行存款余额居高不下,
存贷差高达3万亿元,民间投资一直处在低增长的状态。社会财富中相当大的部份在收入
分配两极化的过程中变成了无法形成有效需求的“沉淀资金”,尽管经济学家仍然把这
部份财富计为总需求的一部份,但实际上这数万亿资金是“虚假需求”;而占人口大多
数的乡村民众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却苦于收入短拙,消费能力萎缩。由“虚假繁荣”
而产生“虚假需求”,是中国经济无法摆脱萧条的根本原因。
五、“权贵挤压平民”与“嫌贫爱富”
随着收入分配的两极化成为一种常态,中国的宣传和政策也越来越偏袒有钱人;改
革开放以前是对有钱人仇恨有加,批判起来不遗余力;现在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对不
当致富的人及其行为缄口不言,好像生怕得罪了他们。事实上,今天不少富人的致富往
往是建立在对中低阶层挤压的基础上;许多人的“富起来”不但本身就是非法活动的结
果,而且他们积聚财富、隐藏财富的方式不可能带动社会其他阶层经济状况的改善;在
他们迅速致富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正经历着相对、甚至绝对的贫困
化。[1]
富人对穷人的挤压还表现在城市建设方面。例如,全国有70多个城市限制摩托车在
市内行驶,同时却鼓励人们购买私人轿车,结果大众化的摩托车不能普及,而市内道路
因轿车占用的路面面积大变得更加拥挤,塞车导致的汽车废气排放越来越严重地污染着
市内空气,损害着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健康,也降低了公共汽车的走行速度;又如,为
了方便城市中有车的富人,城建部门修建了大量高架桥,交通管理部门则增加了许多道
路护栏,这些设施也妨碍着无车人的行走便利。这是典型的保护有车的富人和官员、歧
视平民的政策。
今天的中国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别,更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差别。市场机制之所
以在中国这么快就产生了贫富两极化,关键在于市场机制结合了中国社会特有的政治体
制和经济体制。用一个形像化的公式来表达,即市场机制+特权垄断+不平等竞争=贫富差
别。而宣传部门则竭力掩饰这种现状。最近,中国的媒体和网络上就“诚信”问题展开
了热烈的讨论,但许多看法只是就事论事,很少看到社会丧失诚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改革走到了今天,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了“牺牲品”,沦落为彻底无望的边缘
群体。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生活中的无尽苦难,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失衡。一些人因此铤
而走险,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里中国社会的犯罪案件逐年增多的原因。中国公民所享有
的发展权利其实是不平等的,权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有权或有钱。无权无钱的弱
势群体本来在社会上生存就不容易,政府再制定种种歧视性政策,不是扶弱济贫、“雪
中送炭”,而是嫌贫爱富、对权势集团“锦上添花”、对弱势群体强调“‘优’胜‘劣
’汰”,结果必然造成“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即社会两极化不断扩
大的严重后果。
六、“泡沫经济”游戏和上亿劳动力闲置并存
由于大量资金聚集到证券业,不断炒高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从GDP的统计数字上
看,经济似乎在不断增长,但实物经济并没有变化,也未真正形成物质资本或增加实际
财富,更没有就业的增长。这种虚假繁荣和经济增长的“泡沫”数字却往往被刻画成“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特徵。只要股市或房价下跌,社会财富便急剧缩水,银行不良债
务便大量出现,甚至随时可能导致银行的资金链条断裂,引发金融危机。2001年的中国
股市已经预演过一次了,当上海证券市场的股票指数跌到1300点时,全国金融界都出现
了异常紧张的气氛。
中国目前有许多领域急需资金,若把在股市上投机炒做的资金运用到实物部门,既
可增加就业,也可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但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各级政府似乎都
无意于此,而是唯利是图、麻木不仁,责任心和良心日益沦丧。与此同时,失业和待业
现象与日俱增,上亿劳动力待在家里、无所事事,而当局对此却熟视无睹,甚至认为问
题不大。前不久笔者在家乡山东省蓬莱县的村庄里惊讶地发现,到处是一群群整日打麻
将度日的人,其中许多人是青壮劳动力。不仅在农村如此,在许多中小城市也可以看到
大批闲置劳动力把时间消磨在麻将桌上。据统计中国的未就业者占劳动力的31%,实际上
这是中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中国现在真是无活可干了吗?作为一个整体上经济尚属
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全国却有这么多的劳动力无处就业;另一方面,股市炒作依旧方兴
未艾,刚成立的几家“开放式基金”机构,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就操纵着几亿甚至几十亿
元的资金。这种景象无论如何不能说是“经济一枝独秀”的可靠基础。
七、唯利是图和骗局充斥的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进取精神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使中国经济得
以迅速发展。但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制度环境正在走向反面,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不讲效率
变成极度的唯利是图。在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里,人们只看重金
钱和财富;利益拜物教和金钱崇拜不仅渗透到国民的意识中,更体现在法律和政策规定
上,这是很危险的现象。[2]
企业大量从事仿制和假冒产品的生产,就是当前惟利是图的经济伦理泛滥的表现之
一。不仅许多小企业和个体业主如此,连大企业也群起仿效。2002年3月中央电视台的“
经济半小时”节目就报导了中国的玻璃行业仿制外国名牌产品的现象,连“福耀玻璃”
这样的大上市公司的老总都在电视镜头前承认确有仿冒外国品牌的做法。目前中国生产
的全部药品中97%都是仿制药品,有自主开发能力的制药企业所剩无几。[3]
由于企业行为越来越唯利是图、商业伦理败坏,经济活动中充斥着弄虚做假和商业
欺诈。例如,中国的粮食系统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几年前亏损数额就已高达2,000多
亿元;实际上的“窟窿”到底有多大,恐怕已难查清。[4] 银行系统则是另一个典型。
《经济日报》去年刊登的“中国银行业存在多少风险”一文披露:当前中国银行业虚报
浮夸、瞒天过海比比皆是,假存款、假帐、假簿、假报表、假利润、账外经营,愈演愈
烈。一些金融机构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和个人利益,逃避金融监管和财务监督,采取账外
吸存、账外放贷、账外拆借以及私设金库、在境外注册融资性公司、境外融资境内用款
、将利润直接转移到境外等办法,进行账外经营活动。[5] 银行业内部制度如同虚设,
服务功能弱化,信誉下降,该行业已成为经济案件高发行业,内部作案、内外勾结作案
、合作诈骗、盗窃库款等情事接连发生,涉嫌金额动辄几百万、几千万以致几亿元。银
行干部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发案率也居高不下,银行资金和公众储蓄损失惨重。此外,
目前中国的“教育储蓄”实际上是鱼目混珠,“实名存款”也有名无实。
2001年中国的股市“兵败如山倒”,其原因也是“庄家”和上市公司联手“做局”
的骗局暴露。事实上中国的股市就是一个由政府坐庄的大骗局,揭开掩帘一看,满眼尽
是“假冒伪劣”。一旦真相曝光,投资者信心必然受到极大打击,上市公司的威信也早
晚会一败涂地,如此之股市岂有不暴跌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