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探访最后的中正纪念堂:坐东朝西遥望大陆

台湾“行政院”9日已经废除了《中正纪念堂组织条例》,“中正纪念堂”随即将走入历史,正式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本已淡忘的人与物,被当局这一闹,反而横亘在前。记者12日一早特地去了趟这最后的中正纪念堂。
: s9 V7 w1 C. ^1 _7 g  U1 r9 f& @# k$ _7 A+ q$ Z
  坐东朝西遥望大陆 ; j1 P% `6 h4 c3 D1 Y

. i% D! @7 T* i0 g! a/ n  中正纪念堂坐落在台北市中心黄金路段——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东、爱国东路以北、信义路以南,占地多达25万平方米,是1975年为纪念蒋中正(蒋中正,字介石)而兴建的。从初期规划、筹建到建成,前后花了近五年。据纪念堂的设计师杨卓成所说,中正纪念堂用的是北京天坛之顶、埃及金字塔之身,而之所以坐东朝西,为的是遥望大陆。 人在德国 社区$ X. C# f% H( \; C

. o0 @3 J' T; ]$ k  听一位父辈的友人提起,当初中正纪念堂在兴建时,他正在台北市开计程车为生。他表示除了一面倒的支援兴建声浪外,其实还是有不少质疑的杂音出现。有些人认为为何要在台北市中心浪费一块地,而不往郊区另寻他处。当初这个断然的政治决定,在现今台北市民看来一定颇为庆幸,因为身处在万千水泥丛林中,台北市区绿荫用地屈指可数,中正纪念堂正是其中一处。
& f4 g/ N5 ]) Y' h! J- l人在德国 社区rs238848.rs.hosteurope.de4 Z4 @: T- h  J$ W# r! @. K  n, r
  早期,大多数到中正纪念堂的人,一般都是到纪念堂主体内去看蒋中正铜像,并参观蒋中正遗留下来的文物。高6米的蒋中正铜像,重21吨,铜像背后的大理石墙上,刻着“伦理、民主、科学”六字。铜像两侧陆军仪仗队每小时一次的交接仪式,已经成为观光客必看的节目。而文物陈列柜里,放置着蒋中正不同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党员证”,编号 “00001”。 人在德国 社区, l( |/ Q8 }+ L0 R5 o
4 B0 Z# N( o1 j1 C: h6 d! [& Z
  渐成假日休闲去处
8 Z9 y4 ~4 _6 k8 ]/ H# w$ {人在德国 社区( ?& e* y3 k0 }  P8 R
  不知从何时开始,台湾普通民众去中正纪念堂的目的,不再是去找寻故往的政治痕迹。兴建时所赋予的政治使命,也逐渐为后人所淡忘。甚至连政治色彩很强的“中正纪念堂”,也被热衷于在此约会的年轻人改称为“中正庙”。
& N; V3 ^: E$ j( w: H" ?, K2 O7 J, a7 x; J
   在中山南路的正牌楼上,书有“大中至正”四字,这也是“蒋中正”一名的含义。我是从信义路的侧牌楼“大忠门”进去的。沿着树荫底下走着,一道围墙区隔着墙内墙外不同的世界。墙外车水马龙,墙内则如同公园,沸沸扬扬的拆除围墙、改名的政治戏码,似乎没影响到普通人的日常休闲。 ; i  i0 _( S  e( s2 G

0 h7 Z+ ^9 r2 p6 ^- n# [- G  近二十年来,这个地方已逐渐转变为假日休闲、活动聚会及婚纱摄影的公园绿地。中正纪念堂也是台北元宵灯会长期的主场地,更是民众游行示威抗议的好地点。虽然,近几年抗议地点首选已改为凯达格兰大道。 8 d9 @. x4 |$ F4 G8 d. h

, s! V2 R, }% o/ j& w" Q8 C  重新勾起政治记忆
人在德国 社区  k  C& X/ j4 ^0 J
( O9 }+ {" z) w7 B% f" s' X0 z2 u

. _& o. k+ f" P# ^/ l中正纪念堂
3 \; _. @5 J" s5 k& }& M; ~; ?. A1 `9 O

, s7 I1 r& H  K/ N2 R! N  O( c  z  绕过纪念堂的主建筑物,接着又往两厅院前的池塘走去,和之前树荫下的场景不同的是,之前大多为老年人,池塘两边则多为来此小憩的带着幼儿的父母们。 ( {" Z( {# m( N4 ]
人在德国 社区. V9 l1 e% z  [/ o
  我想大多数的民众早已不记得这座建筑物的精神及特色,但拜近日的纷扰所赐,媒体强力报道下,又唤回大伙对它的过往回忆。原来,正面阶梯的89级阶梯数,隐含蒋中正去世时享年89岁;原来,外墙的白与斗拱屋顶的蓝,源自国民党的党徽“青天白日”;原来,双重屋檐乃属“复檐”,暗示着蒋中正“复兴中华”及“光复大陆”两个目标;当局“去蒋化”的本意是要抹去所有蒋中正的痕迹,但当局这一闹,原本被众人淡忘的人与物,却又横亘在前,逼得民众再去忆起这已不具任何政治意义的公园绿地,原来隐含这么多政治语言。 / _# y+ s2 S% A& j1 ^
rs238848.rs.hosteurope.de- h1 b2 I# n, m! K  R! s( a
  正要迈步继续向前走,耳中传来凄美的口琴声。一个老人家坐在水池畔,吹奏着一曲动人的闽南语歌曲。遥望着“大中至正”门,耳中听着这位本省老伯唱着早期的台语歌谣。“本省人”和“外省人”、“泛蓝”和“泛绿”,这些永远对立的双方,也许只有在歌谣里才能得以暂时避开政治的拨弄,获得短暂的喘息空间。(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  d# P5 M) Q" T
rs238848.rs.hosteurope.de6 y- V( s, z% {0 Q8 Q
[ 本帖最后由 日月光 于 2007-5-16 09:0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