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永不能忘却的记忆(1)

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
  ——马戛尔尼(英)
  作为历史事件的当局者,旻宁浑然不晓,19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近代社会的开始。命运已将一顶中国最后一个真正意义的封建帝王的帽子扣在他头上,他的脚正被动地大臣被世界历史大潮推进中国近代史的漩涡……
  射鹿稚童
  道光帝在悲哀。
  如果说县官张攀桂的伤感源于宦海沉浮,一事不慎,了断前程。沉湎的痛点,还可归于时运不济。而集家国于一身的道光帝,此时焦虑的却是大清国运不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事不顺,内疚自责对不起社稷祖宗。
  时年50岁,做了12年皇帝的爱新觉罗·旻宁,长得十分奇异。
  脖细脑袋小,脸长颧骨高,眼大圆而鼓,耳薄尖而翘,生就一副恐龙相。与史书上描绘的天表挺齐,宸仪协度,欣身隆准,玉里珠衡相去甚远。
  别看他长得不佳,却少有胆识,胸怀大志,重理学,远女色,是爷爷乾隆帝的宠儿,父亲嘉庆帝的慰藉。
  他少治经史,《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圣祖圣训》等系统国学烂熟于心。亦深谙帝王权术,见解独到,每每直切要害,一语中的。
  登基前,已著有诗词28卷,集诗作2755首,着文12卷,集文章171篇。内容政事典仪,社稷民生,河务水利等无不兼收并蓄,其文风朴实平和,其立意平实深远。
  他善骑射,知军事,通兵器。8岁参加围场固定靶较射,就曾连中三元,获爷爷乾隆帝亲赐黄马褂。10岁时与爷爷乾隆帝、父亲嘉庆帝在木兰皇家围场狩猎,一只惊鹿驰来,他张弓搭箭,将其一箭射倒,众人皆惊再获乾隆帝亲赐花翎及黄马褂。
  《乾隆御制诗》中有一首就是记录道光帝以10岁童龄,飞羽射鹿的。诗曰: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
  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
  满族尚武,骑射为先,皇族贵胄,更重其能。清王朝267年统治中,耄耋皇祖与垂髫幼孙,共驰猎场,奋勇争先,是清皇家人伦一景。乾隆帝12岁时,随爷爷康熙帝、父亲雍正帝在木兰围场狩猎,爷爷康熙帝开弓射倒一头巨熊后,为锻炼皇孙胆气,命他上前补射。惊变突生,伤熊未死,见人近前,直立欲扑。乾隆帝临危不乱,张弓搭箭与之周旋。康熙帝急持猎枪,纵马上前,将巨熊一枪毙命。
  然而,12岁皇孙的镇静自若,从容应对,让康熙帝喜动不已,连连夸赞:此子诚有福。
  这次孙子旻宁10岁射鹿,比自己12岁射熊还争先早二龄。忆盛年,自己一生的辉煌有望在这个幼童手中延续。已是八旬有余的乾隆帝,又如何不高兴感慨呢?
  31(1813)那年,旻宁以皇次子身份,指挥弟弟、太监和宫中诸王大臣成功击退袭进内宫的200名天理教徒,保卫了皇宫的安全。在养心殿附近,他亲自用鸟枪一连击毙两个企图攀墙进殿的教徒。未在京城的嘉庆帝接到奏报后,感动得垂泪夸赞他有胆有识可嘉之至忠孝兼备,认为大内平定,实皇次子之力也。遂加封他为智亲王
  旻宁37岁继承皇位时,已是一位文武兼修,心智成熟的帝王了。
  他登基以来,生活节俭,控制开支,致力平定西北边患。12年里,皇室费用被抑制,无谓贡品被裁撤,秋狝行围被废除,西北边患被平定。特别是九战九胜,将父亲嘉庆帝在世时,就让朝廷困扰不堪的张格儿武装叛乱集团尽数剿灭,稳定了边境,告慰了先帝。
  观其言行,可谓许身社稷,殚精竭虑,从未懈怠。可毕竟是将大清千秋扛于一身,道光帝兢兢业业下,愈加时刻惶恐自己德能远不及先祖。特别是此时此刻的他,不断困扰于夷人及鸦片,愈加深叹西夷猖獗,海防不宁,邦本不固,愧对祖先。
  他很矛盾,登基未久,即有不能得心应手的感觉。诗文中(《御路情怀》)时常有行营较射忆当年的豪情回忆,也有举目风光暗怆然的衰落感伤。有仰瞻骏烈增钦慕的自励自省,也有躬率追奔创业艰的疲累迷茫。
  是的,乾清宫列祖列宗画像下,深夜孤灯时,这个清朝的第八位帝,常常心生郁闷,慨叹自己的力不从心。
  张弓搭箭,逐鹿中原,问鼎天下,他不如创业先祖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开疆拓土、安邦固本、宣威四方他不如盛世时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就连父亲嘉庆帝任上,遇见的也不过是白莲教、张格儿等武装内乱的纤芥之疾。而自他临朝,偏又内乱之上,添加了外患。最近夷船与鸦片的汹汹来势更让他寝食不安,隐隐约约中,他似乎感到有更急迫的威胁将要出现。
  作为历史事件的当局者,他浑然不晓,19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近代社会的开始。命运已将一顶中国最后一个真正意义的封建帝王的帽子扣在他头上,他的脚正被动的被世界历史大潮推进中国近代史的漩涡……
  此时的道光帝,头脚分离,步履艰难。清朝立国已久,他身为万里江山的实际主宰者,头脑里坚决捍卫祖制,誓死守成家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决不动摇。
  然而,列祖和先帝没有给他留下外交与治海的丝毫经验可供借鉴。在历朝历代中国之主的字典里,蛮夷之邦的唯一选择,只有被征服,继而称臣纳贡。万里海波,永远是偌大帝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谁知,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世界骤变,洋人雄起,诸强环立。
  海波驮来了列强的军舰,鸦片与枪炮汹汹杀进了帝国的腹地,风起于青萍之末,而终呼啸于天地。
  道光帝举措失着,显得慌乱不堪。
  责任不容他懈怠,帝国需其支撑。此时,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新的挑战出现,他只能急忙拔脚赶往,前去应对,或盲目堵截阻止,或违心被动适应。
  他的帝王业绩表现为:忙而无功,鲜有作为,疲于奔命之后只有失败。
  后世史家之笔,多形容道光帝因循守旧、掩耳盗铃,抱残守缺,错开创新时代的大好时机,致使近代中国走上了自由落体的拐点。还讽其晚年恶闻洋务及灾荒盗贼事,是一味自欺欺人。其实,封建专制这块短板儿,若不是坚船利炮相逼,让哪个帝王放弃都不易。至于失败者不愿回忆旧事,回避伤心的环境与敏感词汇,却倒也是常人心理。
  道光帝悲哀反思时,尤为怀念祖父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这位著名的十全老人,这位雄才大略的祖父,让后来者多生活在他的阴影里。登基后的道光帝经常躲在书房里,恭阅皇祖高宗纯皇帝实录仰见皇祖之意溯查皇祖高宗纯皇帝大沛恩慈,处理国家大事的方法也每每是着照乾隆年间旧例。本着爱屋及乌,乾隆年间多有得力的旧臣,也不忘时时奖彰。
  然而,他从未意识到,或是内心隐隐想过却不敢承认,就是乾隆帝,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盛世帝王,给后来人留下的不仅仅有丰功伟绩,诗酒风流,还有自他起就酿就的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以致偌大一个帝国最终盛极而衰的恶果。
  痛定思痛,道光帝其实是在代先人受过,为祖宗买单。
  夜郎乾隆帝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十一(1792926),欧洲国家最大规模的赴华使团,在马戛尔尼勋爵(1737.5.14——1806.5.31)和乔治·斯当东(1737—1801)的率领下,乘坐拥有64门火炮的战舰狮子号、容积为1200登记吨的东印度公司三桅船印度斯坦号和一艘小型护卫舰豺狼号,从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向东亚第一大国中国出发。
  这是大英帝国以给乾隆帝祝寿为名的一个使团,更是一个西方强国为向海外扩张,以寻找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叩关使团。
他们此行中国的具体目的是:
  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的港口;尽可能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界地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地区;要求向北京派常驻使节;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对如何组建这个使团,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可谓煞费苦心,使团内集中了英国杰出的外交官、青年贵族、学者、医师、画家、乐师、技师近百人,加上士兵、仆役、水手共有近700人。携有陶器、瓷器、挂毯、地毯、马鞍、毛瑟枪、手枪、剑、炮、布料、羊毛、枝形挂灯、绘画和天象仪等天文设备。特别是还有一艘象征着近代化武力的皇室号战舰模型,船上有战舰配有一百门大口径铜炮,在当时属于威力无比的大杀器。光是上船登记就花了几天的时间。
  在英国人看来,这些都是英国君主赠与中国皇帝的礼物。 而在清朝的官员们眼里,它们则是理所当然的贡品。可怜乔治三世家底尽出,明明是准备作为敲开清朝的门户的糖衣炮弹,却居然被收礼者视作不远万里而来的朝贡。当两种心态以这种方式相遇,这样的结局虽不能不令人哭笑不得,却也是合乎情理。
  9个月之后,即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二(1793619)使团经长途跋涉,终抵中国澳门。六月下旬(7月底)到达天津大沽口外,并于八月初十(914)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觐见了乾隆帝,递交了国书,参加万寿节活动。
  在此之前,中英人员在外交礼仪上,已发生过一次严重冲突。(未完)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