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张之洞文革被暴尸荒野 遗骨失踪41年被找到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教育思想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M) V1 N1 L1 E/ x; {

. o2 t, P0 C0 `0 L* `0 ^$ Lrs238848.rs.hosteurope.de
( W: j2 u8 L  x3 z* [
; S+ i4 H/ g. O; t人在德国 社区: _5 o/ t) r% o# V7 g, i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挖出张之洞遗骨
; I/ G# N  ?5 }4 g( [. m9 E- s& ?' R8 k% D6 G
! h6 P! c  z$ D! m. r" `6 V2 B
中新浙江网6月22日电 一九六六年秋,清末重臣张之洞在文革中被暴尸荒野,暴尸后遗骨不知何处;四十一年后,这位极具影响的历史名人遗骨终于被找到。目前,张之洞遗骨暂存于南皮县烈士陵园,待今年十月四日张之洞忌日重建坟墓时再行归葬。rs238848.rs.hosteurope.de0 ^  B5 |+ B$ P' |! }& y: u" Z7 I
" ?; c, n8 v5 g9 F( @
  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0九)祖籍直隶(今河北)南皮县双庙村,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其力图外御强敌、内兴改革,是清末著名的“能吏”,是洋务运动的首领之一,更是晚清推行新政的要角,在晚清政治史上居于中心位置。其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教育思想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 G$ k5 o! X- d9 b人在德国 社区7 o  o: z+ z9 X- l( F
  一九六六年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张之洞被当时造反派暴尸荒野。据当时目击者回忆,当年,红卫兵和造反派带着铁镐、铁钎等工具,扛旗打锣到达现场。坟土被挖光后,露出石灰和青砖砌成的四个砖套,砖套中间开一尺见方小窗口,砖套内为四口黑红色棺。张之洞在第二口棺材里,棺分两层,空隙间填满松香(防腐、防潮),搡簧木板上同样写着生卒年月和寿终七十三岁字样。张之洞身材瘦小,神态如睡,面容安详,三寸胡须清晰可见,已经发黄。他一身朝服,头戴官帽,右手下方有毛笔、砚台、鼻烟壶各一。被抬出的张之洞尸体放在坟坑东面,尸体见风后,衣服随即风化,布片飘得满地都是。同葬的除王夫人的尸首完好外,石、唐二夫人已腐烂成尸骨。张之洞的坟茔被破坏后,几具尸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数十天后遗骨不知去向。此后,张之洞遗骨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个谜。
9 r: D( e0 p3 N7 y4 c0 ]
" U2 e3 }& C: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南皮县提出建张公园,并在张之洞墓地重新建起了张之洞墓,但张之洞的遗骨却难觅踪迹。只得在张之洞原墓地北侧,建空冢并刻碑勒石。一时间,各地景仰张之洞的人和海内外张氏后人,祭祀朝拜不断。
- X6 ]2 u9 P% X- ]& f- m* B人在德国 社区5 v: D/ [8 Q. q
  二00四年五月,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成立;二00五年五月,张之洞书画研究院成立;二00六年,张之洞在台湾的族曾孙张法鸣南皮祭祖;当年十二月,张之洞展览馆建成——寻找张之洞遗骨的任务又提上议程,重担落在张之洞研究会有关人员身上。二00七年三月,年届七十的张之洞研究会会长邢家训组织人员周密调研。
* g) b; p3 ?; y; c( F9 |; t4 H* ~. L9 ~9 C& m
  今年春天,邢家训萌生寻找张之洞遗骨的念头,于是他骑车四处寻访知情人,打听张公遗骨具体葬在哪里。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当年收殓埋葬遗骨的是南关村村民张执信。张执信说,一九六六年秋,他和村民们去地里分棉花柴,有胆小的妇女提出让他把曝晒得异味扑鼻的张之洞遗骨弄走,他便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和一位王姓老人把两具尸骨拽到坟地的大坑里,偷偷将张之洞尸体和西侧一位夫人尸体用土掩埋起来。rs238848.rs.hosteurope.de" a$ f$ n* O, `6 \6 @

, m" k# s  I! k1 N  今年六月初,等张之洞墓地附近的小麦收割完毕,邢家训等人雇来挖土机,来到现场,按照张执信所指的大概位置开始挖掘寻找。九日早晨,人们终于发现了两具遗骨,遗骨并列而卧,头北面上,男左女右,与张执信所说相吻合。为了验证其真实性,张之洞研究会工作人员仔细测量了遗骨的身高、手指长度等。经查证文献档案,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又因张之洞墓至今附近方圆几十米内没有其他坟墓,研究会基本肯定是张之洞遗骨。张氏族人张厚谦亲自动手敬骨,县民政局订做了棺木。目前,张之洞和夫人遗骨被护送安置在烈士陵园,待进一步科学鉴定后,祭奠重葬。; ?6 K8 v: Y0 b# o) G
1 F0 W" v2 O3 c" q
  邢家训兴奋地说,许久以来梦里都被张公遗骨的事情萦绕,这次终于可以告白天下了。“张之洞研究会在张之洞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张之洞的影响,打造地域文化名片。”
& u- e1 }+ s7 N8 C* I) r  W- a" K0 J  r6 D0 N" h
  作者:潘海涛叶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