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德国的大学文化节

6月6日,作为德国之声见习记者,我参加波鸿大学的文化节。虽然只有短短一日,赴德才几个月的我,依然透过异国大学文化节的几个片段,感受到德中两国大学文化的区别。! K- r" R9 C7 y

) `7 p+ ?( H6 e! j: i校园Audimax--主席舞台
9 ?( d( V0 a  ?9 ~/ frs238848.rs.hosteurope.de5 ]: S- \7 m" W& d; M

先看开幕式。这次文化节的揭幕只有两项程序,一位教授做简短致词和小乐队助兴演出,大约只持续了10分钟。国内大学组织同类活动,往往要求学生按班级整齐列队,接下来院校领导鱼贯入场,然后是他们依次发表长篇讲话。相比之下,一位教授和一段演奏,实在是太过轻松和随意了吧。

# y9 N) g! `5 p- B6 v) N


( [: n7 \- ^7 o# z9 _& Y人在德国 社区

德国之声见习记者朱琤琤和乐队主音吉他手
9 K' G8 p' o$ r, v9 e7 j9 O


' x& W7 A% N& W* p+ v' b$ n* c

rs238848.rs.hosteurope.de1 ]1 K0 e5 r# ]/ n! x( I* Z( C

再说文化节的构成。中国的大学文化节强调专业性,一般安排名师论坛、学术研讨,之后才是艺术类的表演和展示,领导和教授是节庆的主角。波鸿文化节突出的是娱乐性和参与性,安排的都是与功课、专业无涉的活动,例如,古曲音乐、现代音乐、儿童节目、电影欣赏、日本打击乐和手工艺品展示。整个校园里竟搭起50多个舞台,无论水平高低,共同点是表演者倾情投入,观众们热心参与。还有一道国内校园文化节难得一见的风景线,就是贩卖特色小吃的流动美味小车,其中也有专卖中式点心的,当然,销售最旺的还数啤酒。我问一群正在豪饮的德国同学“为什么热衷参加这种活动?”他们的回答,是socializing(社交),是希望结实新朋友,见识新事物!真是“舞台上下皆成看点,课堂内外尽是收获”。

. o8 r( q0 Q! u; g3 `/ B# n


' S, s; U' l7 O  Krs238848.rs.hosteurope.de

uni-Run的颁奖现场6 j9 K- @1 Q# w

. Q: R" V! }* K( k

还要提到的另一点区别是氛围。在文化节的活动现场,我还看见许多教授的身影,他们大多卸下平日里威严和正经的模样,手挽爱妻肩扛儿女,和学生们把酒欢言、谈笑风生,一起分享喜悦。入夜,当五光十色的礼花腾空绽放,教授们更是和着欢乐的人群手舞足蹈、欢呼雀跃。想想国内的教授登场高谈阔论,结束抬腿走人,真还少了些亲切、随和的感觉。

rs238848.rs.hosteurope.de" n: h. p. B) H" p9 c5 O' h


3 X% M( e, d% G+ `8 v( f

我还对uni-run进行了现场采访。这次环湖赛跑分5公里和15公里两个组别,报名参与的选手超过800多位,其中女性有80多位。在热身活动区,10位参赛的德国同学对“为什么参加uni-run?”的回答主要是“热爱跑步”、“热衷体育锻炼”、“喜欢参加学校和集体的活动”,还有“和朋友或同学一起参加”。又问8位中国同学“为什么不参加uni-run?”得到的反馈是,不愿作答(2人),“不擅长跑步”和“肯定得不到名次”(5人),“没有人组织”(1人)。相形之下,中国青年的团队意识就显得稍逊于德国同学,而且,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中国学生何以给德国师生留下“腼腆”“羞涩” 和“封闭”的印象。


& V: s8 ~5 r. G- n

rs238848.rs.hosteurope.de- L* V: V" M6 ?) L9 \& e4 @- H% y
        德中文化存在差异早已不是新闻。倒是波鸿一日,向沉稳有余、灵动不足的国内大学文化节,提示了三点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淡化等级,营造和谐;二是人性化为主,科学性为辅;第三,创造人人参与、共享喜悦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