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趣闻] 生物灭绝加快将摧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

新华网昆明10月30日电(记者 李怀岩)10月27日至30日,第三届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世界9个国家的93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能源和生态等危及日益加剧,人类正面临从利用不可再生资源过渡到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历史转变与挑战,而对植物资源的研究、认识及其可持续利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
  据介绍,本届研讨会进行学术报告的28位国外专家代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俄国、波兰、老挝和苏黎世等8国,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大卫·迪尔切和英国皇家会员史蒂芬·布拉克摩尔等知名专家。中方代表75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内生物学研究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本届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皮特·雷文院士和洪德元院士、孙汉董院士以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等担任。
  与会专家认为,生物多样性因土地和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而经受着退化的过程,尤其是现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进程和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远远超过了生物自然更新、适应进化和繁育的过程,从而大大增加了生物灭绝的速率,以致人类在损毁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在摧毁着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与自己存在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育、管理与恢复重建已成为人类社会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任务之一。
  出席研讨会的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郭传杰表示,作为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核心区域,云南拥有中国50%左右的植物种类,是誉满全球的“植物王国”。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保护好云南及周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植物资源,研究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在学科建设方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化学等方面一直在国内外处于优势和领先地位。
Share |
Share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成经济增长点

本报记者周倩报道“任何一个物种在自然界不可能单独长期存在下去,它必须与其他相关的物种形成生物群落才能生存,对于我们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的肆意破坏,必然导致人类自身最终面临毁天性的灾难。”昨日,有着“熊猫爸爸”之称的北大生物系教授潘文石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向市民讲述了自然界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网以及人口、土地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据悉,这场由市环保局主办的名为“生态保护与我们的家园”的讲座也拉开了我市生态文化月的序幕。
  潘文石说,在地球近40亿年的生命演化史中,99%的物种被淘汰,生存下来不到1%,而如今,在人类追求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费的文化发展模式的冲击下,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使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过去两亿年物种灭绝速度的数百倍乃至数千倍。潘文石指出,农民没了土地,不是因为卖掉,而是因为被自己毁了。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土地的压力大增,野生动物遭人类大量捕杀,森林也几乎被砍伐殆尽,于是农民赖以为生的土地渐渐变得无法耕种。因为人类必须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举,在两难中找到两全,要将保护某些野生动物的工作扩大至整个生态平衡。
  潘文石如今已经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的保护和白海豚的研究上来了。他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而不是仅仅从纯科学出发的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它也能成为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喀斯特地貌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两大资源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环境旅游产业。

深圳晚报2008年10月30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