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国电视二台播放了一则达赖的专题片。该片首次揭露了达赖历史上在西藏实施的专制统治,并向法国观众披露了达赖种种“鲜为人知”的阴暗面,与此前达赖在法国受到的待遇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分析人士指出,北京奥运会之前,尤其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期间,法国媒体对华几乎一面倒地进行负面报道,法国政界一些人也对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进行大肆攻击。北京奥运会后,法国媒体在不断反思并悄悄转向,而这种转向蕴含着政治、经济等攸关法国国家利益等深层原因。
《达赖的轨迹》翻达赖老底
10月9日,法国电视二台在其“特派记者”栏目中播放了一则题为《达赖的轨迹》的专题片。该片从达赖在西藏的经历、达赖本人一系列自相矛盾的做法以及他与中情局的关系等,揭露了达赖的真面目。该片还首次公开了达赖访法期间,遭到藏传佛教另一支派抗议的镜头,而这些镜头此前被法国媒体“过滤”了。
专题片指出,达赖访问法国时宣称不问政治,主要进行与宗教相关的参观访问,然而却在和30名参议员会面时大谈“中国镇压藏人”。而当会谈结束面对记者时,达赖又说自己的访问只是“老朋友间的叙旧”。
法国《世界报》根据达赖喇嘛提供的信息进行报道说,中国政府曾在甘孜州镇压了“藏独”的示威活动,打死140多人,从而煽动法国政界的反华情绪。
在《达赖的轨迹》一片中,达赖与美国中情局间的联系也被曝光。该节目称,达赖虽然声称自己直到1956年才知道其哥哥与中情局有联系,但中情局对达赖的资助直到1973年才停止,每年给的钱超过130万美元。在节目中,该台记者还与当年负责训练达赖反华武装的中情局官员怀克通了话。该节目称,在美国,许多富豪都资助达赖,一个叫布隆的富豪每年都给达赖60万美元,这些钱令达赖成了“千万富翁”。
《达赖的轨迹》完全“颠覆”了达赖在法国民众心目中所谓的正面形象,它的播放让不少法国人大吃一惊。众所周知,法国是奥运会前对“藏独”支持最得力的国家,奥运火炬到巴黎时,巴黎市政厅居然升了“藏独”旗帜,巴黎市长还授予达赖“荣誉市民”的称号。
法国对华态度变了
北京奥运会后,法国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而又含义清晰的事件:9月18日,被华人世界视为奥运火炬传递英雄的中国残疾运动员金晶,以“法国总统贵宾”的名义应邀访问法国,并得到了包括总统和两院议长在内的高规格接见。甚至在她访问结束回到上海时,法国驻上海总领事亲自到浦东机场迎接。
几天后的9月26日,曾在因西藏问题导致中法交恶过程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无疆界记者”组织秘书长兼该组织创办人梅纳尔突然辞职。舆论分析指出,这是吸取教训的萨科齐政府开始拿媒体、“无疆界记者”组织和左派等开刀。
更出人意料的是,传统左派喉舌《解放报》负责人,居然要求报纸不要批评萨科齐及其政策,导致大批编辑辞职。
除此以外,在法国其他媒体近期的报道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揭露达赖阴暗面的内容。比如法兰西24台推出《达赖喇嘛的魔鬼》特别报道,为观众描述了一个与他们想象中不同的达赖,可谓打破了法国向来的政治禁忌。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不少法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改变。《世界新闻报》驻法国记者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记者的邻居以前对中国颇有成见,然而这位老人在奥运会期间碰见记者,竟然不顾天下小雨,取下常年带着的礼帽对记者说:“向北京脱帽致敬!北京太出色了!”记者刚来法国时经常和他辩论,但都没能改变他的一些成见,没想到,奥运会的举办却让他对中国的看法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转向诱因是国家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法国对华态度的一系列悄然变化,有着复杂的背景和丰富的含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法国的国家利益。
今年4月萨科齐执政满一年时,民意支持率很低。就在他自顾不暇、而且需要中国巨额订单支撑的时刻,法国民众却在法国左派、媒体以及美国出资的“无疆界记者”的推动下,借西藏骚乱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华潮,导致中法关系严重倒退,法国国家利益也严重受损。
面对法国的国家利益和被煽动起来的民意,被绑架的萨科齐不得不动用巨额外交资源,来修补两国恶化的关系。一方面,他三派特使赴北京,公开宣示支持北京奥运会和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出席北京奥运会和会见达赖问题上含糊其辞,左右摇摆,最后只能在现实面前低头。
其次,法国虽然号称新闻自由,但有两个底线是绝不允许突破。一是不能公开否定法国的现行制度。二是不能损害国家利益。而这一次,媒体和大名鼎鼎的“无疆界记者”组织显然在这方面玩过了火,最终难逃被秋后算账的命运。
第三,在这场东西方冲突中,法国“意外”地成为反华的急先锋,被孤零零地晾在国际舞台上,这是出乎法国本身意料的。事后,法国也大有被其他西方大国欺骗的感觉。
显然,英、美等国务实的外交,对执政不到一年尚缺乏经验的萨科齐上了一堂外交课。
第四,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全球,民众关注的焦点发生转向,此时进行秋后算账,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弹。特别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重要性再次突显出来。而且从长远来看,这场金融危机何时见底谁也不知道,对中国的需要也将是长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