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国人的文化自信是怎么失掉的

一位“著名”专栏作家为章子怡抱屈:“她是为国争光的新英雄!”此事被某大门户网站隆重推出,话题劲爆。认真拜读完这篇文章,我大脑屏幕上立即对应出现的就是,张艺谋御用团队放话:“2008奥运开幕式不是给中国人看的。”
: f0 x/ R$ Y8 v: |& F; T+ r
; C/ D+ x( y+ m6 ~& z) D  其实,我并不否认国人对章子怡不够宽容,也非完全反对奥运开幕式首先要让外国观众满意的观点,因为奥运开幕式并不仅仅是一场文化展示,更有国家形象宣传和商业推广之目的,顾客优先是需要的。但是,无论专栏作家还是张氏御用团队,他们对其论点的论证过程,却同样的让我感觉不舒服。所谓“在奥斯卡上优雅得体的表现”,所谓“他去大都会买一个票,很贵的,很贵的”,云云。
0 H' F( U( B8 ], D/ m  k5 S3 B人在德国 社区
5 h' K* B1 D0 k人在德国 社区  这样的表述方式如今并不鲜见,我们要表达一个文化观点或赞美一个文化产品时,其论证路径早已不是“我以为……所以……”,而是“美国人(或西方或日本)以为……所以……”活脱脱一副没有底气,丧失了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判断力的嘴脸,实在是让人很不爽!
& V* v* z! j0 R6 Y, t/ qrs238848.rs.hosteurope.de
% @/ B$ o; Z- A  Y0 e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是怎么丧失掉的呢?首先,当然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力。美国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在放映好莱坞电影,街头海报上都是盯着汉堡包、肯德基流口水的土著佬……中国又怎么能例外呢?5 C9 t7 s, G/ }. d+ j' l, I

% U& m$ ]) ?0 r2 l, G人在德国 社区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中国文化精英的内心深处,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自信,甚至有恐惧感。所以,一看到北大清华等20多所高校号召晨读经典,立即有学者忧虑:“读经能读出文化创造精神吗?”而一看到民间的汉服复兴运动,就有人担心:“这会导致一种复古的极端保守思想泛滥,破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c( I. k- h4 C! ]: k
5 R  N# C1 q1 @0 b* F
  这种多少有点神经质,看到任何一个传统文化符号,立马就联想到皇帝登基的思维方式,着实有些可笑。我从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专制思想的糟粕,我也从不否认,“五四”先贤们在文化上作出了重大的开创性的贡献。但是,我还是以为,如果把这个国家的所有问题都归因于传统文化,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文化并非无所不能,技术、经济等诸多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同样巨大。- T  P5 ]0 i- k$ o8 L2 c
; x! W3 J; l0 d2 y4 b$ ?
  历史证明了,在社会的社会权力结构和经济基础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的情况下,文化革新的结果,可能只是更换了几面旗帜而已。
' Q, S( V, y' s% S4 n) ~+ v人在德国 社区3 e( ^5 F4 m1 E8 b+ |
  政治的问题终归要由政治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终归也要由经济手段解决,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顺应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谋求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权力架构和经济秩序。而对于文化,我们有必要摒弃那种“文化论争总是生死攸关”的战斗思维,而待之以更大的宽容。有人愿意读经,就让他读好了;有人愿意穿汉服,就让他穿好了。我们要相信民众是有判断力的,我们更要相信,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本身就具有强大说服力。
4 s* X8 D- Y/ A" m9 u, h4 I$ m, _7 H: b3 b( V, \
  好东西就是好东西,而人类喜欢好东西是天性,中国人也绝不例外。英吉利、德意志、美利坚等等这些译名,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你去翻翻儒家经典,就会知道这些都是何等好的美词,它们与中国人以往对其他民族与国家那种蔑称式命名法,像蠕蠕、倭国等,是大相径庭的。那些首批与西方世界接触的,还有天朝大国幻梦的读书人,取下这些译名,其实本身就已很令人玩味。
0 f$ j6 F  ~; G/ M7 Q% V$ O* q7 g, S' b& v5 W
  让西学与传统在中国自由传播、成长,我们固然不能把西学当做洪水猛兽拒之于国门之外,却也大不必对传统文化过度挞伐。让它们物竞天择,自然淘汰。像西学里的普世价值,像传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道情怀,等等,好东西一定会留下的。我一直坚信,中华文明是极具包容性的,源于古希腊的现代思想,最终一定会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成为我们文化血脉的一部分,就像佛学曾经的西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