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令人乍舌:鸦片战争中清军武器不比英军差!

  在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武器杀伤效果的差距,远比武器性能悬殊得多。清朝的失败,首先是制度上的失败,然后是技术上的失败。 . U# C# |' ^% i/ ~/ f0 B9 z

4 v- M$ S3 j& F! b  糟糕的滑膛枪
- [$ f1 {! P/ K( p- Yrs238848.rs.hosteurope.de
1 n& _- L& c$ q7 j9 G, M* g1 v人在德国 社区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枪。说实话,这不是先进武器。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刚刚发明出来,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枪,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一直没有成为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 D% u3 X9 _" \) q人在德国 社区
" n% Z9 ^4 t' H* T+ a5 z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1814年,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写下一段话:“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机率都是一样的。”
& F$ q) C2 h$ S7 ?  B3 w( Ers238848.rs.hosteurope.de人在德国 社区: Y# `7 f, N3 j8 a4 y* x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后面,使出吃奶的力气,慢慢地把弹头挖出来。更麻烦的是,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把枪管塞得满满的。
( p* k" P& I3 O" z! G8 q8 G' x3 ~/ J人在德国 社区rs238848.rs.hosteurope.de; ~5 ~" R: S4 @) U7 W
  清军武器不算差
3 q- R8 G0 J6 A9 A人在德国 社区
4 T2 e6 e) ^# k0 N6 z# L" \& vrs238848.rs.hosteurope.de  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潮湿的时候,不大方便。人在德国 社区0 w2 E7 J6 L+ E1 ^8 |  O- J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2发。不过,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枪则低。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枪都是手工打造,较之英军燧发枪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5 b  ]3 e- ?4 S8 h8 {* `

8 A. l- [4 m8 q. l0 b  w0 {人在德国 社区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3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2发,命中率70%。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3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燧发枪效能约为鸟枪的2倍。这样的差距,完全可以利用清军的人数优势来弥补。
8 Z3 |2 h; y3 ]- |
3 v' l0 \- Y& u- P人在德国 社区  相比之下,双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军火炮的主要问题是,侵彻力不够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彻力不够,主要是因为中国火药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机动性差造成的。同样口径的火炮,清军火炮要重得多,缺乏灵活转动的炮架。那些重达3至5吨的大口径火炮,要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一点一点地瞄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对英国军舰威胁最大的,恰恰是这些重炮。英军对清军火炮颇为畏惧,屡屡惊呼“猛烈”、“厉害”。 1 [8 J9 N/ P+ q7 ?5 ]+ Z) y3 v
1 `. Q  W& n4 j( K  f
  弓箭赛过枪 人在德国 社区) A! L0 k8 {+ n: c2 V& @$ N3 _

' t4 E! e7 h6 K  为什么只有一半的清军使用火器?原来,清军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看家本领——弩弓,他们的弩弓在作战效能上,可能不比当时的火枪差。 ! O+ g2 J0 I/ Z) f$ L

/ {: @- p$ P% N" n. R  一般说来,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达到五百余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诩清军的弓箭为历代最强。弩弓的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命中200码外一个人型大小的靶子。
$ G& W$ ?0 `* D5 F  弩弓的射速大约是每分钟三四发,操作十分简便,大家很难想象有人会装错。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 e0 M  s; n) `! k, {9 x# d' z3 g
; d# z  N* _2 u% x4 h1 a, Krs238848.rs.hosteurope.de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而普通火枪子弹做不到。不过,箭的破坏力不如枪弹,伤口比较容易处理。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药,或者加装炸药。所以说,这时的弩弓威力超过火枪,甚至在英国军队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复传统的长弓,拒绝使用糟糕的滑膛枪。 ( Z2 Y1 q! V: W: w

9 n6 Z: E+ Q' @, p2 u4 b- a  刺刀改变战术
* Z3 b3 M8 t; T& crs238848.rs.hosteurope.de- N3 j! c4 j" p1 Q) i8 Q/ g
  清军火枪火炮跟英国相差不多,弓箭还要厉害一些,怎么输得那么惨呢? 人在德国 社区' p5 Y9 z/ u/ V3 m7 `) c! D9 b
9 Z, C2 F& R# e, D2 E8 A6 `( S3 i
  首先说说英军装备的一样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滑膛枪是一种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战斗中,白刃战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发明前,滑膛枪兵必须有长矛兵保护。刺刀发明后,一个使用装有枪刺的滑膛枪的士兵,就是一个长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导致战法和战术的进步。 : n! k  L' W! V" M

0 Z5 c7 ]# A0 n) R  O  英军作战时,一般排成两列横队,队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动,站立装弹,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有由散兵组成强有力的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清军作战也须排成队列,并组成各种不同阵式。列阵时,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轻火器,再次冷兵器。临敌时,在远距离上,以火炮轰击,稍近,开放抬枪;再近,则以鸟枪击打。三击不中,继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杀。结果,清军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几列队伍。这种阵型,作战效能很低。 人在德国 社区6 ?* b/ ~2 x* `

* `$ r" R! u' R( P9 T- `  为了协调冷兵器和火器部队的步调,清军整个阵列只能以缓慢的速度移动,战术机动性相当差,很难运动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火力的有利位置。灵活的英军队形,往往能够成功地通过迂回等机动动作,对清军最薄弱处实施攻击。
5 t: n# }6 k0 h* k: d7 v) A  以逸待劳的英军 rs238848.rs.hosteurope.de7 k# e  d% |$ Z4 T$ p& K
人在德国 社区  r! h0 k: V( H. N/ v2 V" o
  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80万人(包括八旗、绿营兵),在鸦片战争中,先后投入战争的有十万人左右。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七千多人,最高增至2万人。在具体的战役中,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未能显现。英方利用船坚炮利的优势,牢牢掌握制海权,也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
8 c: ]/ k* b+ F) f( p" B3 y* f/ e/ j人在德国 社区  $ |0 j, e7 C3 X$ l3 z! |
  为了防御英军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从盛京到广东的七个省,几十个海口都得设防,分到每个重镇,驻守的部队就在4000人至1万人。如此分兵,在每处都难以集合优势兵力,中英间的多次战役,中方投入的部队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处于劣势。
( H) I/ a7 W/ q# O) _
- t1 A/ n! e* G7 {人在德国 社区  交通不便、调兵速度的缓慢,加重中方的困境。1841年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帝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等到该部风尘仆仆,历经两千余公里赶至前线,英军已经在宁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劳,清军怎么能不输呢?(来源:文史参考 选自《新人文》2007.8)
Share |
Share

说八国联军,实际上日俄两国出兵就在总兵力的80%以上,英国出兵很少的。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