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7660
- 威望
- 41024
- 金钱
- 6
- 阅读权限
- 13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3126 小时
|
提起中外合资,大多数人自然会认为这是中国出土地、盖厂房,西方国家出资金、出技术。说起并购,一般人都会以为西方公司并购中国厂家的股份。但是,时代不同了:今天,中国的厂家也走出国门,并购或与西方公司合资经营厂家,其中不乏在国际上享有声誉、拥有高精尖技术的厂家。. f; i, |) ^5 R4 e i5 z/ U
4 l) g4 n4 P% y
德国科堡的瓦德利希公司就是一个样板。这家1920年成立的公司专门生产专门用于涡轮机切割钻磨的大型龙门铣床。一年前,中国国营北京第一机床厂购并了瓦德利希公司的全部股份。与前两任股东不同的是,中国新股东并不干预瓦德利希公司的商务,瓦德利希公司可以自主做出决策,北京第一机床厂派出的专员只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协调。母公司知道,瓦德利希公司像一株百年大树,只有留在德国的土地上才能根深叶茂。rs238848.rs.hosteurope.de' `6 W! F/ N6 [* K" p
+ ]1 }( _4 X' l6 A+ i! i- \
“我们的业务好得很”,瓦德利希公司经理贝克尔毫不掩饰内心的自豪。过去,公司销售额为六千万欧元,去年上升至7300万欧元,今年将突破一亿欧元的大关。“这是绝对现实的前景”,贝克尔说。随着生产的发展,企业职工人数也不断增加。过去,全公司职工不足五百人,现在增至570人,今年预计还要招聘六十名新职工。瓦德利希公司所在的上弗兰克地区本来就业形势不佳,公司的人丁兴旺无疑是一大福音。
4 ?0 c& Y+ y( Z5 [3 O, p" ~3 @7 M$ k( \6 X( v8 i! T% R
北京第一机床厂与瓦德利希公司早在1984年就开始了合作。自前者并购后者之后,集团内部的分工很明确:市场的高档次产品继续在德国生产,低档次产品在中国制造,中档次产品的领域由中德双方共同研发。 . Y9 `4 a5 k! i& Z A+ o$ c
9 e- x! c7 z* t0 N
科堡的瓦德利希公司并非中国在德国投资的唯一例子。越来越多的中国厂家在寻找并购德国企业的机会。据说,在中国人控制下的德国企业现在已有六百至八百家,中国人开的餐馆和旅行社并不计算在内。
1 @, }3 Y( C7 O5 V/ k- ~, w
6 {" X2 z1 s! D但中国并购的德国公司中,有不少并没有像瓦德利希公司那样取得成功。往往原因是中国投资者准备不足,许多人低估了德国严格的劳动保护法规,还有一些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中国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TCL)麾下的德国电视机生产厂家施纳德公司一直未能摆脱赤字的困扰,现在甚至停止了生产。还有一些企业干脆关门大吉,多特蒙德的一家炼焦厂最后被中国的一家矿山全部拆卸完毕,到中国重新安装投产。
9 a, S! s2 i5 C( u& _rs238848.rs.hosteurope.de
5 G% k6 v$ H* E4 A) Q. ]2 e& U: }现在,中国人改变了策略。他们不再自己管理具体业务,而是把工作交给德国企业经管人员,中方通常一年结算一次红利。对德国企业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必担心技术流失。对中方来说,用德国技术生产出的品牌可以保持主导市场的地位。五年前,德国化妆品连锁店罗斯曼公司的40%股份出售给了香港和记黄埔公司,但罗斯曼仍然处于德国经管人员的管理之下。老板罗斯曼说,到目前为止,他没有在公司内见过一个中国人。
. u' G6 W- E4 P( K
5 m8 {1 f" U) O0 {+ v* R+ m* S中国并购德国企业的势头方兴未艾。中国的大公司集团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收购德国的大型企业。两年前,中国的联想集团就收购了IBM公司的电脑部门,出价17.5亿美元。不过,中国投资德国企业能否都像瓦德利希公司那样带来好的前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
-
DEUTSCHLAND.jpg
(22.29 KB)
在这样的大型机械加工方面,德国仍然占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