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离退休党和国家领导人近况

人在德国 社区4 w$ Q! w! I% e1 S
% s4 K7 }+ S8 C5 D! [: R
新华网
. D6 @! _3 G, ^' q2 B5 t4 w4 N
( k7 x/ Z3 N3 I3 _刘志军代表铁道部党组看望吕正操( Z: x/ N, ^( ]0 l: i
2005年1月7日中午,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来到刚刚度过百岁华诞的铁道部老部长、开国上将吕正操家中,送上铁道部党组的衷心祝福和深深的敬意,祝他幸福、健康、长寿。吕老祝愿铁路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并请刘志军转达他对 200万铁路职工的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新春快乐。 ' s+ F8 R9 r( q

5 H9 c* P; u& A1 h% I* D9 p* J, P2 H8 @人在德国 社区明媚的阳光洒满了书房,吕老神采奕奕地坐在沙发上。刘志军感谢吕老多年来对铁路工作的一贯关心、支持和帮助,并介绍了过去一年铁路的工作。吕老一边认真听,一边仔细地询问着关心的问题。“去年铁路发送了多少货物?”刘志军告诉他“铁路全行业货物发送量近25亿吨,达到世界第一位”。吕老称赞“成绩很大呀”。随后又问“铁路提速后,火车最快能跑多少公里”,刘志军说,“大面积的时速达到了160公里。”吕老感慨地说“真快,我们刚刚恢复铁路运输的时候,火车还没有牛车快呢”。
" U4 F* B$ X6 v+ [( x9 c人在德国 社区
8 H1 S+ v, K3 Y$ A  h席间,吕老手中始终举着《人民铁道》报,逐条阅读,他对报纸上有关春运的消息很感兴趣。“今年春运什么时候开始啊,预计运送多少旅客?”“春运增开242对直通客车,真不少啊。”深深的铁路情结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 x. U( [, @7 h, |; ^7 E
rs238848.rs.hosteurope.de6 X7 @5 m& ^; J$ Q# u
吕老把他的百年传奇淡化为三件事: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铁路与他有着不解之缘。 * M& ^2 U2 `. ~2 p% b" v

: C* b) V0 Z- ~* D* a$ L% R  w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东北局为加强铁路的管理和统一指挥,更好地支援前线作战,于1946年7月25日成立了铁路总局,吕正操被任命为局长兼书记。为挖掘潜力提高运输能力,吕正操领导东北铁路总局开展了“死机复活”和“死车复活”活动。哈尔滨机务段在这一活动中修复的两台机车,分别被命名为“毛泽东号”和 “朱德号”。到辽沈战役前,东北解放区又接收和修复铁路5700多公里,通车线路里程达9818公里,占东北线路的98%,修复机车885台,为支援东北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q2 ^2 d7 R% k* J( D& `$ {0 `人在德国 社区8 s- I# |6 w% I( ^9 h# {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吕正操兼任军委运输司令员,组织铁路运输部门成立了志愿援朝大队,并多次到战地现场指导抢修铁路和物资运输工作。面对美国飞机日夜狂轰滥炸,吕正操指挥抢修部队创造了一系列特殊的抢修方法和应急措施,使铁路始终处于随炸随修、此断彼通的状况,并在有限的通车时间内发挥了很高的运输效率,从而建成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抗美援朝前方部队的物资供应。 rs238848.rs.hosteurope.de. x+ b- J! R3 U7 O  Z

/ ?* Q) k7 V5 u3 _2 j4 S1958年10月,吕正操代行铁道部部长职务。在11月16日至18日的全国铁路领导干部会议上,吕正操确定了“以运煤为纲,大力支援农业,保证重点,全面安排”的运输工作方针和“土洋并举,大中小结合,固本简末,强干弱支”的基建方针。 3 T# W4 b8 r. e+ v+ ^4 F
rs238848.rs.hosteurope.de1 b4 k- f; F2 b0 _% O$ @5 R: L
时至今日,确保煤炭、粮食、化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仍是铁路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刘志军向吕老汇报,为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保证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前年底和去年暑期,铁道部先后两次突击抢运电煤。吕老高度赞扬了铁路为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作出的贡献,并关切地问“去年铁路运了多少煤炭”, “11.66亿吨。”“真不简单,运了那么多。想不到国家现在对煤炭的需求量这么大。”吕老又详细询问了煤炭运输的去向,秦皇岛能占多少比重,对铁路工作的关注之情溢于言表。
' R. J$ J8 c8 ?- x! `; d人在德国 社区
1 _4 T$ E# N0 C) f$ y/ n( krs238848.rs.hosteurope.de1975年8月,吕正操被任命为铁道兵政委,但他仍十分关心铁路。1980年7月10日,吕正操在铁道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局级干部会议上,对铁路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恢复和加强铁路的集中统一领导,尽快制订近期、远期的路网规划,从铁路的先行地位出发,妥善安排投资;制定适合我国情况的技术政策;加速人才的培养和训练。
6 j& b# n4 n: F5 h人在德国 社区人在德国 社区$ d# g6 t7 ^  `  J/ u
当刘志军向吕老介绍去年以来、铁道部加快铁路建设、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情况时,吕老格外感兴趣,不时地询问着一些技术问题。他表示,京津城际轨道交通修好后,一定亲自体验一下30分钟就能从北京到天津的感受。
' R  S/ _3 y  k+ i3 j2 s( j0 b, [, Y
怕影响吕老的休息,刘志军匆匆告辞。意犹未尽的吕老高兴地祝愿铁路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 H7 k! }  v9 ?3 B+ S
8 J3 c3 J# R0 W3 _汪东兴 ( x' v/ C- l! K- }: z) M3 P1 u* P+ A
rs238848.rs.hosteurope.de! x5 f+ S; f' V7 m- e: r
汪东兴老人就住在靠近北京长安街的一个寂静的院落里。* w( M: _6 V' D7 n( E9 H
' W/ R" y( ~. h& A& W
当我们走进汪老的会客厅的时候,汪老因为准备谈话笔记,还没出来,房间里只有一位看上去年纪在40岁左右的女子,她微笑着告诉我们:“我爸爸一会儿出来,请等一等。”人在德国 社区4 e' F. t1 c) X2 |6 L

, G. D  q( l+ i& J, }' r6 R大约过了两分钟,汪东兴老人迈着军人般的步伐,快步走了出来。
; G( F' U) F6 K. w+ Irs238848.rs.hosteurope.de
' z. L' }9 z" U: L2 T& B0 k老人对年轻人十分和气,笑起来声音依然朗朗,落地有声。在刚刚开始采访时,他因为还没有戴上助听器,听不清记者提出来的问题,等他戴上助听器之后,听觉就好了,回答问题极为爽快和准确。
6 g: [2 F- p4 b: \% `5 m1 {+ Y9 B3 a
我们要采访的是延安枣园文工团的故事。对于在延安枣园的情况,汪老记得很清楚。他说,延安枣园文工团也称为延安枣园文娱科,这个单位是在李克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的。它的产生很不简单,因为当时的延安刚刚经历了“抢救运动”,有许多曾经在我党秘密战线工作的同志受了委屈,还没有得到甄别,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党秘密战线的同志依然忠于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革命,尤其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地工作着。
+ ~: Z& p1 m( D! s5 V4 [6 P
  C, t  y. [3 L2 \' g2 i" Ars238848.rs.hosteurope.de当时,延安的生活比较艰辛,为了克服生活条件方面的困难,为人民演戏唱歌,为革命鼓与呼,大家在当演员的同时,也当了工匠。他记得,当时演出用的大鼓、二胡都是他们自己做的,上山捉了蛇,剥下皮,做鼓和二胡;化妆品也是演员自己做的,大家分头上山采石头,用石头的粉末和上猪油化妆;负责后勤工作的同志,为了筹集演出所用的资金,挑起货郎担子上了山,进了村。
7 p$ \7 K, \7 T1 [% z) k; I3 o4 M" z. o0 W# X6 [
经过文娱科同志们的艰苦努力,当时的延安的确产生了很多好的作品,比如秧歌剧《动员起来》和话剧《前线》等等。对于这段往事,汪老记得十分清楚,还会唱出当年文艺节目中的曲调。他深情地说,秧歌剧《动员起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才产生的有影响的好作品,至今,陕北的老百姓都记得这个秧歌剧的内容,特别是作者陆石同志(公安部前办公厅主任),在创作这个秧歌剧的时候,很不容易,除了体验生活之外,饿极了,就用油灯下的油炒野菜吃。他说,有一件事情,他至今也觉得对不起陆石同志:那就是在延安的时候,陆石同志曾经写过一部作品,请汪老指正,由于工作繁忙,他没有给陆石同志一个答复。在50年后的今天,他向同记者一起来的陆石夫人道歉。
' M# c- Y7 s1 O4 m$ ]
" r( Y6 V& O/ m* M$ M7 B# }谈到晚年生活,汪老说,他很清闲,早晨看书写字,中午吃饭休息,晚上也看书。汪老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他习惯写隶书。就是一般的谈话记录,他也不要秘书整理,而是自己用毛笔记录下来,字写的很是工整大方。
7 h" K3 t( w8 ]" d
: n, M1 ?5 c" Q* B$ A( J在晚年生活中,汪老有的时候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就是有的文人不尊重历史,写出的文章在涉及到他的时候,不与他打招呼也不采访,就编出来了,出入很大……
0 @8 C0 }: r1 {2 C人在德国 社区人在德国 社区$ O" F; E3 R# b' F1 l8 j
谈起家庭生活,记者询问汪老夫人的近况。因为在汪老的作品中,记者看到过他夫人的照片,那是一位娴静大方的中国女性。他告诉记者,他的夫人已经去世了。如今在他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那棵树是汪老和他的夫人亲自种的。夫人去世后,汪老每天早晨或者傍晚,都在树的周围走30圈,他说是锻炼身体,而其中也许包含了汪老对妻子的怀念。, C! S& K0 i1 [* f3 }. D4 |
( g, f0 T9 M3 Z* h+ l4 i1 e# w, Z% c
我们谈了一阵之后,汪老女儿看看手表,微笑着告诉父亲,时间不短了,应该休息了。汪老尊重女儿的意见,吃力地从长沙发上站起来,并高兴地与来访者合影留念。
9 {& E: p& b: |人在德国 社区
+ k4 e8 G( }+ ^1 v李德生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前后
, W/ @' _, Z  w  x. ]8 m人在德国 社区
$ D/ U3 x* j/ o1968 年10月1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52.7%的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被剥夺了出席会议的权利。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十二军军长、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不久,他被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政治核心地带,个人命运开始与中国政治一同沉浮。李德生作为安徽省主要负责人列席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主席台上的毛泽东问:“哪个是李德生?”九届一中全会投票选举后,周恩来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泽东又一次点名:“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周恩来示意:“李德生同志站起来,你把军帽摘下来让毛主席看看。”李德生是作为安徽省主要负责人列席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的。会议上,周恩来在宣布分组名单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主席台上的毛泽东接话问道:“哪个是李德生?”周恩来朝台下的李德生招手道:“请你站起来。”李德生立即站起来喊了声:“到!”紧接着,他又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敬了一个军礼。毛泽东微笑着问道:“不认识你呀,你这个同志?”接着,他又问:“你是哪个地方人?”“报告主席,我是河南新县人。”李德生回答道。毛泽东又问:“你今年多大年纪?”“52岁。”毛泽东对大家说:“我看安徽的事情办得不错,李德生,你们是怎么搞的啊?”“就是大造舆论。”李德生的话引起了与会同志的一片笑声。毛泽东也笑了,而后又认真地说:“是啊,就是要造舆论: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几十年了,就是靠造舆论。不然的话,怎么能拉起那么多队伍。”这次会上,是李德生第一次与毛泽东面对面。李德生在党的九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并在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是毛泽东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九届一中全会投票选举后,当周恩来宣布选举结果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泽东又一次点名:“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周恩来示意:“李德生同志站起来,你把军帽摘下来让毛主席看看。” 李德生起立,摘下军帽,立正站好,让毛泽东仔细端详。周恩来亲自给李德生打电话:“毛主席、党中央决定调你到北京来工作。”毛泽东在住处接见李德生时,随手拿起周恩来的老花镜试戴,富有童趣的举动让李德生感到非常亲切。毛泽东让他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时间读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到下边搞调查研究。1969 年7月下旬的一天,他接到周恩来亲自打来的电话:“德生同志,毛主席、党中央决定调你到北京来工作。”
/ y! }* T# m- r7 V5 l! c. |2 N
' o( w# ~- Q6 j( X* i3 p2 D) ?李德生刚到北京不久,毛泽东便要亲自接见他。被毛泽东点名请去面对面谈话,这对于李德生来说是生平第一次,兴奋中不免有些紧张。可是,当他走进毛泽东居住的房间后,紧张的心情便不知不觉消失了。毛泽东的房间没有什么摆设,满眼都是书,尤其是线装的古书特别多,连睡觉的大床上也堆着书。毛泽东的随和使人感到亲切。特别是在谈话时,毛泽东随手拿起周恩来的老花镜,往眼睛上试戴了一下,还远近看看合适不合适。这个甚至有些童趣的举动更让李德生感到非常亲切。李德生在安徽平息武斗、稳定局势的一系列举措,是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肯定的,他的才干和品质自然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和赏识。应该说,毛泽东对李德生的了解和赏识是从他在安徽的表现开始的,而其中周恩来慧眼识英才的推荐更为重要。周恩来向毛泽东谈了对李德生的工作安排。毛泽东笑了笑,最后说:“你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时间读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到下边搞调查研究。”自此,李德生便身兼党政军数职,开始接触各方面的工作,努力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去做。林彪控制了军委大部分权力。毛泽东和周恩来用“掺沙子”的方法让李德生等人控制林彪势力。林彪逃跑的前一天,毛泽东提前结束了在南方的视察回到北京。在丰台火车站,他让李德生调一个师到南口,干什么却没有说。李德生受周恩来重托,在空军招待所坐镇指挥,整整5天5夜没有合眼。中央军委办事组是于1967 年8月17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成立的,是在“文革”的特殊情况下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1968 年3月,“杨、余、傅事件”后,军委办事组改组,由黄永胜、吴法宪任正、副组长,成员有叶群、李作鹏、邱会作。此后,军委办事组实际上取代了中央军委常委会,林彪一伙控制了军委很大一部分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等对林彪重兵在握很是担忧,也很警惕,最后考虑用“掺沙子”的方法抑制林彪势力的增长。开始酝酿增选人员名单时,毛泽东和周恩来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把李德生等几个人当作候选人。李德生从来没有在林彪的领导下工作过,所以军委办事组成员几乎不和他交流情况:轻一点把他当外人,什么话都不跟他说;重一点则把他当敌人,想法排挤、整治他。有时军委开会,整场会议像没李德生这个人似的。表决什么问题,事先不征求他的意见,事后不同他交换看法。可是,李德生却默默承受了这种冷漠和轻视。后来毛泽东问他情况时,他也不多说自己的困难。1970 年,总政治部恢复职能后,李德生担任了总政主任。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表面上沉默寡言,但私下却积极调查研究,了解各方面的情况。1971 年9月12日,也就是林彪叛党逃跑的前一天,毛泽东提前结束了在南方的视察回到北京。在丰台火车站,李德生、纪登奎、吴德和吴忠走上毛泽东的专列。这时,毛泽东已经对林彪叛党行为有所估计。他在和李德生等人谈话时,不时流露出这种担忧。他告诉大家,要提高警惕,防止分裂党的行为。最后,毛泽东让李德生调一个师来南口,干什么却没有说。毛泽东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林彪携妻带子乘机叛逃。人民大会堂成了指挥中心。空军是“重灾区”,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就是林彪的死党,紧急关头,周恩来最不放心的就是空军。李德生受周恩来重托,在空军招待所坐镇指挥,整整5天5夜没有合眼。在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江青到毛泽东那里告黑状。李德生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毛泽东风趣地说:“李德生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你喝烧酒。”毛泽东亲自指挥八大军区司令员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十届二中全会上,李德生辞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职务。1973 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大会以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李德生对江青一伙一直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自从他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后,有许多问题无法回避江青。江青长期对八一电影制片厂不能占为己有而耿耿于怀。当她和李德生都成为政治局委员时,她便想借机安插亲信夺八一厂的权。但李德生并没有听从江青的“指示”,反而取消了八一厂的革命委员会,恢复了党委负责制。这是总政党委研究决定并获得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支持的。人在德国 社区, T& k2 H) @( _
rs238848.rs.hosteurope.de' T6 w1 N2 M- {! l. R
1973 年10月,江青又开始新的活动。她在清华、北大发动了所谓的“反击右倾回潮运动”,声称要上揪“代表人物”,下扫“社会基层”,拉开了“批林批孔”的序幕。江青到毛泽东那里告黑状,说部队对“批林批孔”运动响应不及时,没有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为此,毛泽东对叶剑英、李德生产生了不满。在1973 年12月15日,李德生参加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邓小平任职等指示。会后,毛泽东征求各位司令员对调动的意见。李德生是北京军区司令员,又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所以毛泽东首先问到他。李德生态度很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对这次对调没有意见。”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李德生开了个好头,所以毛泽东再问到其他司令员时,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说到动情处,毛泽东还亲自指挥司令员们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随后,毛泽东对八大军区司令员做了点评。说到李德生时,毛泽东风趣地说了两遍:“李德生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你喝烧酒。”李德生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样,李德生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虽然离开了北京,也不当总政治部主任了,但江青一伙仍不放过他。1975 年1月,由于“四人帮”一伙陷害,加上其他主客观原因,李德生在十届二中全会上辞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职务。1976 年10月,“四人帮”被一举粉碎。1980 年8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转了《总政治部关于为李德生同志平反的报告》,决定为遭受“四人帮”迫害的李德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j* [; }2 a* p  T1 A

3 }; c, F9 B3 ^/ G  C1 {  x0 f2 }2 A6 V" ^# v
Share |
Share

人在德国 社区( g. Y* M" s% e- ]0 D& Q
: h+ f% c$ }2 z/ ]# \; y- W5 y
2.
  B0 f8 B, Z* V. s$ [( W2 g! I8 ?* J  M+ i2 r
老同志张劲夫撰文深情回忆平民将军张爱萍 9 B/ K3 R. `' c+ ?% a

3 P) z: b% p" o4 ^( W( O! Y" i* B5 t/ E我与爱萍同志相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约在1937年10月的一天,我从当时处于抗战前线的嘉定县某地,乘军用运输车于夜晚回到上海租界,见到了国难教育社地下党负责人王洞若。他告诉我,中共江浙省委已经成立,省委负责军事工作的,是新从延安来上海的张爱萍同志。我的组织关系今后不归国难教育社党团,转归中共江浙省委,直接由张爱萍同志领导。洞若要我立即去和爱萍同志接头,接头地点是卡德路卡德旅馆二楼某号。我很快找到了爱萍同志,他屋子里同住的还有余立金、吴克华,都是从延安新来上海的老红军干部。我当时在上海搞地下工作,知道长征,但没有见过红军。这次见到的同志都担任过红军师以上职务,我高兴极了,可以跟他们学军事工作了。爱萍同志在听了我关于战地服务团的情况汇报后,当即和在座的同志研究决定,以中共66军战地服务团为基础,成立战地特别支部,支部书记仍是张敬人,我和余立金、张健都是支委。这个特别支部归爱萍同志领导(后来才知道他是省委军委的负责人)。还决定仍要我担任服务团长,余立金为副团长,随我去战地工作。从此,我就在张爱萍同志领导下,改搞军事工作了。后来我到了新四军,他也到了新四军。我在二师,他开始在三师任副师长,后来彭雪枫同志牺牲了,他当四师师长。1941年12月至1942 年2月,我和爱萍同志都参加了胡服同志(刘少奇)在盐阜地区主持召开的为期两个月的华中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使大家进一步理解了党中央建立华东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学到了与反动派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艺术。爱萍同志在会上讲了把淮北地区游击队,组建成正规部队(即后来的九旅)的经验,受到与会同志的重视。他的夫人李又兰出身书香门第,从大家闺秀成长为革命战士,当时是会议的速记员。她把速记后整理出来的稿子送给爱萍同志看,来来往往,从此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后来他们喜结良缘,十分美满,在新四军中传为佳话。解放战争时期,大军渡江之前,爱萍同志奉命组建人民海军,出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渡江南下后,他担任三野七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我在浙江地方工作,我们又到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他调离浙江,到华东军区任参谋长,陈老总为司令员。其时,浙江的剿匪工作搞得好,谭震林同志在杭州灵隐寺请爱萍同志吃素菜,我和晓风同志带着孩子去奉陪。   S5 l. _1 p9 l& Z. t2 R

1 U) G# q& i$ A# f: I8 }' ~0 A全国解放后,爱萍同志到军委任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主要任务是协助聂荣臻元帅抓国防尖端科技,也就是研制“两弹一星”,我在中国科学院当党组书记、副院长。因此,我又有幸和他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合作了10年时间。六十余年,我与爱萍同志交往很多,交情很深。
8 t( l- {2 B1 p1 v  M& T! l& i8 N: P  o% W  @; D4 \2 {  r/ ^
我知道爱萍同志和我一样都是出生在农村。他天资聪慧,勤学慎思,特别是有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大脑。儿时,他一面放牛,一面看书,一次天黑了,才知道牛跑了,吃了别人家的庄稼,等他回到家里,看到父亲正在给人家道歉。参加革命后,他更是注重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不循规蹈矩。他能文能武,不仅英勇善战,而且会做诗,会照相,擅长书法,多才多艺。他功勋卓著,但从不居功自傲,工作十分认真,特别是始终保持平民的本色,成为我心目中最敬佩的上将之一。他有句名言:“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没有创造性的实践。”他尊重上级,服从党的领导,但是不唯上、不唯书,而是唯实、求真,所以常有超常之举。对我印象最深的有如下几件事。
6 ~, s3 y0 \3 }( ]8 C" i
$ P" d  X8 p0 l5 a8 ^7 {, p' v' `----―攻打遵义城。爱萍同志智勇双全,身经百战,曾六次死里逃生。我听他说过,在长征时,他是彭德怀红三军团十一团政委,在攻打遵义老城前,他和军团参谋长邓萍在城下前沿阵地观察敌情,邓萍一面用望远镜观察,一面布置任务,还没有给张爱萍说完话,就遭到敌人冷枪射击,一头栽到张爱萍的右臂上。张爱萍不由得一愣,赶忙喊道:“参谋长,参谋长!”邓萍没有回答,头上殷红的血流向了张爱萍的衣襟。参谋长壮烈牺牲了,爱萍悲愤不已,率领十一团指战员一举攻下了遵义城。这是爱萍同志参加长征九死一生战斗生活的一例。   C) @+ E  W, R; W
' K0 y# ]& O1 K
----―解放一江山岛。解放初,盘踞在靠近浙江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部队,不断对我沿海进行袭扰,搞得老百姓无法正常生产和生活。他组织研究确定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思想,这个思想既没有采纳苏联专家的海战战术,也没有因循我军陆战夜袭的经验。在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后,他作为前线司令员兼政委,负责指挥了我军首次海、陆、空联合渡海登陆作战。 rs238848.rs.hosteurope.de6 e5 t" N/ m# ]8 R

/ s+ R: ?$ D  M! o+ \5 d张爱萍深知: “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出其不意”、“士不先教,不可用也”。自战役决心下定以后,他就注重“隐蔽”二字,把指挥所搬到了一个闲置的教堂里,外边只见人员进进出出,不知道里边在做什么,达到了隐蔽作战意图、隐蔽指挥、隐蔽训练、隐蔽舰船、隐蔽雷达、隐蔽主攻目标的目的。特别是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从思想到战术,从单一动作到海、陆、空的协调统一,从难从严,都进行了苦练精练,以练兵的千斛汗水,浇出了一江山岛战斗的胜利之花。我军在摸清敌人的活动规律,摸清了海潮涨落的规律,掌握了可靠的军事气象预报,掌握了制空权、制海权的前提下,海、陆、空联合向一江山岛发起总攻,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仅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就把美军顾问炫耀的“钢铁堡垒”攻破。还在不时传来阵阵枪声中,张爱萍就从乐清礁攀崖登上了一江山岛…… 人在德国 社区# g  ]8 E; O* _( O3 V
5 j0 V% Q2 D& i7 E4 Z# J) E' G# O. e
----―协助聂帅领导研制“两弹一星”。我们都拥护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积多年革命战争之经验,必须把纸老虎当成真老虎打。为了国家领土的统一和完整,为了保住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就是要饭,也要有一根“打狗棍”。因此,我们在一起,管“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彼此心心相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他做事很负责,亲自深入第一线检查。后来他生病了,身体不好,带着氧气瓶子,也要下去检查,一个一个焊点,一个一个螺丝钉,一个一个零部件,都要检查到。所以他的工作成绩很牢靠,事故很少。1964年成立原子弹试验委员会,爱萍是前线总指挥,直接接受周恩来同志的领导。很快,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大家高兴极了。国防部在人民大会堂请吃饭,周总理和元帅们都参加了,我和聂老总坐在第二桌,满堂欢声笑语,共同庆祝成功。 7 ^4 {! ]- k' T2 g0 R( S0 O
7 U/ W7 j2 O) q
光有了原子弹还不行,还要用导弹发射出去才行。搞导弹最先是钱学森同志提出的,周总理征求元帅们的意见后同意的。德国最早攻击英国的V2导弹,是用航空煤油做燃料的,打不太远。我国用什么燃料?开始意见不一。钱学森提出要搞高能燃料,既搞固体的,又搞液体的,液体的就是液氧和液氢。学森这个意见我是赞成的,但是要定下来,需要国防部门的同意。为此,我找了爱萍同志,率先得到了他的同意和支持。他报告聂老总,聂老总也同意。在酒泉基地试射我国第一颗液体燃料导弹时,聂老总是坐火车去的,我和爱萍同志是坐一架飞机去的,结果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爱萍同志激动地跳了起来,热烈拥抱钱学森! + U) \, q$ w5 K

5 |, `$ q0 c) I) C4 `1 g我和张爱萍同志交谈过,我们当初找共产党,革命的目的都很简单明了:一是不当亡国奴,二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度爱萍同志之心,革命胜利后,当领导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给人民做事。所以他位高,没有“官本位”的迂腐,却有无产阶级的博大胸怀。因此,他参加革命七十多年,九死一生,“文革” 五年囚禁,折断了一条腿,10次让职,3次辞职,政治上三落三起,忍辱负重,却毫无怨恨之心,始终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以一个平民百姓来要求自己,心中想的是老百姓,做事为的是老百姓,千锤百炼,革命意志老而弥坚。他长我三岁,93岁去世,我坐着轮椅为他送别。今年是他逝世一周年,我动笔写了这篇文章,并献上为周年所做的小诗一首,寄托我的哀思:“去年今日八宝山,为送君行瞻遗容。身披便装手持杖,潇洒自如一平民。”
" y& S, C, y! H( ^& L, T人在德国 社区4 g( f. {4 c9 T8 e1 L! t3 O1 u
开国儒将肖克
+ v3 C9 ]: J  O' B/ P9 K# o" a
8 ^6 h2 b' Y7 v' _( b7 h) Y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很多人都是在革命军队中才逐渐开始学习文化,并进而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的。在战争年代,几乎高小毕业的人就被冠以“知识分子”的名头了。在这些将帅中,上将肖克可以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真正的儒将了。) b- W2 _/ H! H2 Q3 r- n. S

: e1 L5 w% t, t* K肖克出生于湖南嘉禾县一个书香门第,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肖克自幼受家庭熏陶,爱读书,嘉禾师范学校毕业后肖克便投笔从戎,投身革命。他年纪不大,但却是老革命,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肖克喜爱读书的习惯依旧没有改变,无论是在运筹帷幄的指挥间隙,还是在关山飞渡的行军路上,将军手不释卷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他时常在戎马倥偬之间诗兴勃发,往往战场上硝烟尚未散尽,将军简陋的行军帐中早已是笔墨飘香了。3 `, I5 M9 p5 J/ V& [& {
人在德国 社区, [3 {+ T" u" j3 B
将军好文,才思敏捷,曾经引出过一段佳话。1935年11月,肖克和贺龙一起率部打了个胜仗,捷报传来之时,后方也传来贺龙夫人生下女儿的喜讯,贺龙当下就请肖克给自己的千金取名字,肖克笑着说:“既然是打胜仗时生的,就叫‘捷生’吧!”. E& B/ k! r  h0 r

  o7 i, z$ X+ o6 Z, nrs238848.rs.hosteurope.de这个名字既响亮又有纪念意义,贺龙于是欣然接受。今天的贺捷生已成长为人民军队的一位儒将,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军旅作家之一,后任军事科学院百科部部长,并于1992年7月22日获得少将军衔。
9 \: E) z6 p7 B6 A% {$ t- b人在德国 社区人在德国 社区6 a7 }6 k( B5 Y% ]$ O2 @/ d  C7 G
抗战期间,肖克将军率部挺进敌后,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而他的文才也像战功一样卓著。1938年出版《抗战军事论文集》,1939年更是联系实际,结合平西、冀东、平北“三位一体”的抗战局面,写出《挺进军“三位一体”的任务》一书,被来访的斯诺夫人赞为“中国的军人学者”。特别是将军从1937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罗霄军》,虽然其间断断续续,写写停停,但将军却始终不殆,初稿写成后,还曾先后4次删改。这部浸透将军心血的书稿,在战火年代中曾两次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更使这本书添了几分传奇色彩。1991年,长达40余万字的《罗霄军》经过最后修改,以《浴血罗霄》的书名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广受好评,并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荣誉奖。离休以后,将军更是笔耕不辍,除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书以外,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8 t9 E) h  x6 z- w" v+ ~8 U

, a' A* ]' J! P/ w# d人在德国 社区正是因为将军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知识素养,好书善思,是革命军队中难得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建国后先后担任军委训练部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部长,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军事科学院院长等职务,负责军事训练教学,以治学严谨而著称,为解放军正规化建设付出了很大心血。即便是未曾有过军旅生活的普通人,也会每每为阅兵式上那检阅方队震慑人心的正步走所折服,而鲜为人知的是,解放军正步走的规范姿势,正是肖克将军亲自制定的标准。
& h1 x7 W' p' irs238848.rs.hosteurope.de
- W; F5 t9 |2 t* Y9 U- F3 Mrs238848.rs.hosteurope.de今天的肖克将军,已是九十有六,从近照上看是一个笑容可掬的老爷爷,平凡普通,丝毫看不出他曾经横枪跃马几十载,曾是当年赫赫有名的红六军团军团长、第四野战军参谋长,一位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老兵,一位开国将帅中难得的儒将。% \5 y' D$ {1 \* z6 w8 @! D+ ]
. ]' f8 |4 h4 v4 e1 B0 z' c

* }! \% r' F* S, }" c( B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