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美前高官看好台湾问题和平解决

据美国《侨报》报道,1972年2月28日,美中两国政府在上海发表第一个联合公报,即著名的「上海公报」。35年后的2月28日,当年的见证人在华府相聚,谈起这个奠定了两个大国关系基础的纲领性文件,他们共同的观点是:上海公报打开了美中关系的大门,爲整个世界带来了利益,是上个世纪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人在德国 社区" n' Y9 }/ W7 s. B
# @7 [' ?9 H7 E( g  a3 B
美中政策基金会27日在华府举行「纪念美中上海公报35周年论坛」,邀请当年的当事人傅利民、卡诺、所罗门、芮效俭追忆往事,探讨上海公报对两国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 F. Y/ ]  A7 g' }- |7 p* ?, b0 Z人在德国 社区7 E1 c8 a# X7 H
当年作爲尼克松的翻译参加上海公报谈判的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傅利民回忆说,当时两国的分歧很大,双方经常冲著对方叫嚷,但两国领导人决定,尽管双方意识形态不同,但可以寻找共同利益。傅利民指出,上海公报爲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铺平了道路,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今天已有改善而且越来越好。
* a5 Y2 B* H" h人在德国 社区# Y( T. Y( D( o" p1 g
曾作爲《华盛顿邮报》驻亚洲首席记者采访上海公报签署仪式的卡诺谈起35年前第一次到中国,对中国一无所知,只好求助于情报机构,在报道时打探小道消息,经常与事实不符的往事,颇有啼笑皆非的感觉。卡诺后来又访问过中国三、四次,他说,邓小平推动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现代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西化,这在35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 `% m' g% }" s8 U
0 \; K  ~+ N( Y( a! v% D+ V, N
美国和平研究所所长,曾在白宫任基辛格助手的所罗门说,签署上海公报,打开中国之门,改变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生态,也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对美中关系産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美中关系时有波折,但今天美中贸易已在两国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双方互相依赖。他说:「当年随尼克松总统访华的人谁也不会想象到,中国今天会以10%的速度发展。」
. V- w6 b" P  I2 H1 x( [人在德国 社区
# l  T8 ^$ \2 m/ E% J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芮效俭指出,上海公报是上世纪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少有的几个産生积极结果的一个,给所有各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他对本报记者 说,上海公报对今天的台海形势还有重要意义,那就是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都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台湾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任何现状的改变需要通过协定而不是单方面的行动,台湾人民也不希望看到台海爆发危机。
) P4 I& p' g) M7 Brs238848.rs.hosteurope.de
, N7 u) i! e+ u. s9 Trs238848.rs.hosteurope.de中国驻美临时代办郑泽光在致词中指出,历史证明,什么时候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得到切实遵守,中美关系的发展就较顺利;反之,两国关系便波折叠起,麻烦不断。当前台湾岛内局势十分复杂敏感,希望美方切实履行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三个联合公报和反对「台独」的承诺,停止推动售台先进武器,不要向「台独」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与中方一道明确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美共同利益。
6 Y2 R8 j9 r5 X* M! f9 P6 R' s$ q
美中政策基金会主席王冀说,当年美中在水火不容的情况下,双方领导人尚且有胆量、有勇气,签署上海公报,爲美中关系奠定了和平的基础。今天双方还有很多分歧,但更应该坐下来通过交流,寻找共同利益。这就是上海公报35年之后的现实意义。(记者余东晖)rs238848.rs.hosteurope.de( F" R$ c/ |' \  }1 N
3 P# z. s: v6 F* p3 D' C6 R3 T" \
中新网1日电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