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7660
- 威望
- 41024
- 金钱
- 6
- 阅读权限
- 13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3126 小时
|
5#
发表于 2007-2-5 21:00
| 只看该作者
五* L5 x+ e3 {: x f9 N( \
7 n/ |' ]" b4 Y0 Z
5 k& p1 K; q5 n2 n4 T0 h2 \ [7 z E8 x% ^0 M$ N! p1 |
世纪之交,因工作原因,我又移居英国。& F' \* V0 p6 s: C8 i4 N
, A4 _, S+ \+ \5 V. o6 b# _rs238848.rs.hosteurope.de这些年来,我重返过一次加拿大,从熟人那里辗转了解到我的那几位前室友的下落:那位上海人已经“海归”,在上海一家外企担任高级白领;那位北京人也已回国,自己创业,当了老板;那位广东人终于拿到了合法的移民身份,目前仍然住在加拿大。
2 }. J7 b: F0 s) ?! m2 e0 E4 `) D" }$ U
8 n. \5 x5 I w/ n我也多次回中国采访和探亲,并常去《中国青年报》报社坐坐,与老同事唠唠家常。张建伟仍在中国,继续以文为业;武力曾弃文从商,穿梭于中澳之间,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海归”,后患骨癌,英年早逝;其他出国留学或定居的前同事,多数人在海外改行,如今也有不少人“海归”。人在德国 社区3 b z! f; W; ?. x1 a- U
7 p$ p: t- ?5 t2 ^7 N6 W! _六rs238848.rs.hosteurope.de. m2 G- g1 _) X, G) @+ i+ o
' S, P3 a2 ]: b9 B1 _4 F7 L
7 j! }$ A! Z. |7 z2 v& o+ Y- d1 x6 \. y5 w
据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共高层对于是否开放海外留学,是否放宽出国限制,曾有过十分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结果,主张开放的观点占了上风。张建伟的《第五代》中也曾写到当时中国对开放留学之利弊的争论。人在德国 社区& v3 i+ [0 i7 E" [6 [5 X- w
rs238848.rs.hosteurope.de: a9 P) H. h0 E9 Z6 T
中国民办学校“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接受香港《凤凰周刊》记者采访时说:“1978年邓小平就说过鼓励留学,他甚至说,出去的人能有三分之一回来就不错了,教育部也是一种来去自由的态度。但是民间,特别是媒体,反倒显得很保守,总认为这是‘人才流失’。”
$ ~$ I4 N3 o# O8 A. `# T V
$ Y! G* E4 e5 V3 L6 D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谁也没有料想到的,不仅反对者没有料想到,就连支持者也没有想到,实际上的结果竟然好过他们当时所能想象的积极后果:出国潮使大批的中国学子涌入西洋、东洋最好的学府,学到了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知识,取到了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领先的“真经”;即使那些纯粹出外打工挣钱的“假留学生”或偷渡客,也有不少人靠着自己的努力,靠着华人天生吃苦耐劳、勤奋节俭、善于钻营、工于算计的精神,从移居国的底层爬到中层,还有少数人甚至从中层爬到上层,他们因此非常熟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上上下下的运作。这两类人后来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吸引,又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海归潮,不管是作为外企的华裔员工派往中国,还是直接受雇于中国本土的私企或国企,还是自行创业,他们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极缺的人才,直接、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 L I& @0 ~0 i1 e z
8 n: U3 L# P1 U, K1 U' qrs238848.rs.hosteurope.de那么,中国为什么走出了人才单向外流的穷国陷阱呢?答案其实也并不复杂:中国经济在“第五代”留学生学成后不久、尚未丧失回流冲动之时便“适时”起飞了。如果前述的那个人才流动“量化公式”能够成立,即国际间的收入比差超过1:10,便足以促使劳动力跨国境外流,那这种收入比差并不需要彻底反转成为10:1,才足以促使劳动力回流,因为驱动人才回流的动力,还有文化认同、乡情、亲情等精神层面的因素。rs238848.rs.hosteurope.de, h. A% b% r) V$ @+ T# U9 X
* H. I9 L! {: Y4 ?3 n
徐小平甚至认为,即使是那些学成后选择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可能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如果美国所有最先进的科技第一线全是由留在美国的中国人占领,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而且现在资讯如此发达,信息的交流已经是没有国界的了。”他举例说,他的一个朋友曾经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留学美国后并没有回到中国,而是定居美国并开办了一家高科技公司,现在这家公司仅在杭州一地就雇用了上千人。徐小平说:“如果他不留在美国,那么这一产品的外包业务可能就是印度的了。中国要在留学领域与印度竞争,否则,他们永远是做一万美元的外包业务,我们只能做5000元人民币的加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