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撤离:波鸿的眼泪浇开罗马尼亚的欢笑之花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波鸿一名员工踩碎了他的诺基亚手机



诺基亚关闭在德国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应。联邦和州政府强烈谴责。波鸿诺基亚厂的工人表示愿意削减工资以求保住工厂。但芬兰那边明确表示,这是反复考虑的决定,不容更改。德新社记者访问了罗马尼亚那个即将投产的诺基亚“硅谷”。那里的人可是乐坏了,根本不能理解德国人为什么要痛苦。报导之余,德国之声记者简单分析一下这个“波鸿现象”,看看能否留住“西边的太阳”。

德国的诺基亚关闭已不可更改

波鸿的员工们提出愿意削减工资以求保住工厂,诺基亚立即作出了反应。公司发言人索米能女士周四在赫尔辛基说:“我们非常彻底地分析了形势,决定是在事实上作出的。”诺基亚在德国要做的事是讨论“社会方案”,她说诺基亚已经与德国有关部门商量中,“我们当然愿意跟所有被涉及者谈判,包括跟联邦政府。”

除了员工的安排,还牵涉到:诺基亚在一段时间里从北威州共获得了5550万欧元的补贴,从联邦那里也获得了1000万欧元的研发补贴。北威州州长吕特格斯因此而愤怒地说,诺基亚公司的行为就象是“吃补贴的蝗虫”。

诺基亚采取这个措施,当然不是由于公司面临财政危机了。恰恰相反,德新社报导道:诺基亚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大发展的时期,几乎可以说是世界手机业的统治者了。2007年第3季度,由于印度、中国和非洲营业额的激增,诺基亚在世界手机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近40%。诺基亚公司去年10月宣布说,第三季度的公司全球纯利润激增了85%,达15.6亿欧元。

周三,诺基亚管理层称,关闭波鸿工厂的原因是“人工成本太高”。德国经济专家们说,不错,德国人工成本确实比东欧国家高得多,在加工业里,德国每小时人工成本为27欧元(并非到员工手里那么多,而是全部的人工成本平均值)。但是,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的劳动市场专家谢菲尔指出,人工成本并非全部原因,因为人工成本毕竟只占单个手机成本的5%。德国劣势在于“全部成本”,其中包括能源和运输成本的上涨,税收负担,还有官僚主义。

看看罗马尼亚的诺基亚硅谷

诺基亚看来早已经计划好了。可以说,几年前应该已经确定了波鸿的命运。但是,直到现在宣布了关闭消息了,人们才想起罗马尼亚的诺基亚工程。1月宣布关闭波鸿工厂,2月初,在那个罗马尼亚的“硅谷”,诺基亚的生产就将开始。换句话说,即使波鸿的员工从现在开始不干活了,也不会影响诺基亚手机的生产。

在罗马一个叫克鲁伊(Cluj)的县,在大学城克鲁伊附近的村庄尤库(Jucu)原先的田野上,一个方圆159公顷的工业园已经诞生。其中90公顷是所谓的“诺基亚村”,剩下的面积由3家诺基亚零配件供应商、4家其它电信企业和1家天然气公司占有。克鲁伊县负责工业园协调的县议会主席尼可拉说,还有30公顷地还没主。

尼可拉对诺基亚关闭其在德国的工厂引起这么大的震动感到难以:“德国人应该想想,诺基亚曾经给他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税收。我们这里在1年半时间里就可以回收全部投资。”

所谓投资,指的是罗马尼亚国家和克鲁伊县共拿出约3300万欧元,给“诺基亚村”建天然气管道,水,电,道路,还有一条通往尤库村的铁路,让未来的员工可以坐着火车来到工厂门口。尼可拉强调说,整个工程没用欧盟一分钱。只有从尤库到克鲁伊的老公路改建成高速公路这个工程里用了欧盟的钱,但这个计划已经存在7年了,“跟诺基亚毫无关系。”

尤库市长(应该说是村长)波雅尔兴奋地说:“我正在搞一个100个住宅楼的规划,80个已经在建了。”尤库这个村庄一共只有4200个居民。诺基亚工厂的员工到2009年将达到3500人。然而,罗马尼亚劳动局估计,诺基亚这个项目将给罗马尼亚间接地带来15000个工作岗位。第一批罗马尼亚员工去年夏天已经选定,当时招工的500个名额,有8200人报名。克鲁伊村这回发达了,它将成为IT培训中心。西门子在那里投资建一个研究中心,美国公司Emerson也在克鲁伊建了个工业园。这些也是吸引诺基亚前往的原因。

尤库的诺基亚员工工资一开始在每月170至238欧元之间,这甚至低于罗马尼亚的平均净工资水平(320欧元)。虽说诺基亚东移的原因不仅仅是劳动力成本,但这方面的德、罗差距也确实够巨大的了。

西边的太阳真要下山了?

说起来,德国人可真够迟钝的。罗马尼亚诺基亚村眼看要投产了,至今几乎没有德国媒体关注过;前年台湾明基甩手而去,似乎也没有人对手机的最后一块德国基地波鸿的前景表示过担忧。真能责怪诺基亚吗?

说起来,手机还属于高科技领域。原来人们说,粗加工会全部转移到中国和东欧以及其它劳动力便宜的地方去,可是,回头看看这几年的进程,又有多少被视为高科技的东西也转移走了呢?整个电脑业都跑东面去了,笔记本电脑中国占了世界产量的99%,手机也占了70%以上,芯片,程序设计,不都是高科技吗?不都跑那儿去了?

说起来,德国还有多少工业是岿然不动的或可以岿然不动的呢?德国的传统强项全部都动摇了,汽车工业还有几家不在中国等地生产的?原来奔驰说绝不在国外生产轿车,现在不也落户北京了?机械是德国的另一个王牌,可是,就象巴布科克这样的大企业也倒了,海德堡印刷机械也在中国生产了。也许有人要说,传统工业钢铁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了吗?这恐怕是个“意外”,一个不知道能持多久的“意外”。复活是由于钢铁需求的剧增。一旦到了中国、印度和其它门槛国家钢铁生产能力过剩了的时候,恐怕德国钢铁业又得再死一遍。

说起来,所谓全球化,就是一个流动过程,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会有流走的,有流回的,也会有不动的。用哲学的话说,不动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对德国来说是这样,对中国来说同样如此。只不过“动”在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惊心动魄。但是“动”并不等于“死”。即使在纺织业服装业基本流光的德国,不也有些特殊服装特殊纺织品厂家还生存着吗?皮鞋都跑东面去了,但Lloyd这样的名牌不还在这里吗?这个大流动过程是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不舒服的自然是西方国家了,因为从西方流走的大大多于流入的,这里的适应太艰难了。德国、西方国家应该说确实是处在一种生存斗争中了。这是无法改变的,就象诺基亚的“叛国而去”无法改变一样。太阳在西边落下,在东边升起,是无法改变的,但东边的太阳也在移动着。谁都应该有紧迫感,应该有流动感,有未雨绸缪的心境。否则就会随时遭遇这种“波鸿震惊”。责怪诺基亚?责怪罗马尼亚?那是没用的,因为这就是全球化。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