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中秋佳节传统“味道”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动。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之所以受到重视,科举考试被认为功不可没。据《山西民俗》记载,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3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同时,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有关的传说故事。天上的月宫进一步成了读书人美好理想的寄托。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

TOP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我国古代神话里,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曾在这座广寒宫里演绎的,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便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之类的故事了。因为传说月亮里有桂树,人们又把它称为桂月、桂轮,称月宫为桂窟、桂宫。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中秋吃月饼,较早见于北宋苏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可见,古时是先有中秋、后有月饼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