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9404
- 威望
- 37876
- 金钱
- 55
- 阅读权限
- 120
- 在线时间
- 1704 小时
|
2#
发表于 2008-9-11 02:09
| 只看该作者
中华大刀螂
开放分类: 昆虫、自然、农业
种名: 中华大刀螂
种拉丁名: 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国内分布: 安徽、江苏、北京、河北、福建、浙江、四川、广东、台湾、湖南
国外分布: 日本、越南、美国
形态特征: 成虫 体大形,暗褐色或绿色。雌虫体长74-90mm,前胸背板长23—28mm;雄虫体长68-77mm,前胸背极长21-23mm。头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前胸背板前端略宽,于后端,前端两侧具有明显的齿列,后端齿列不明显;前半部中纵沟两侧排列有许多小颗粒,后半部中隆起线两侧的小颗粒不明显。雌虫腹部较宽。前翅前缘区较宽,草绿色,革质。后翅略超过前翅的末端,黑褐色,前缘区为紫红色,全翅布有透明斑纹。足细长,前足基节长度超过前胸背板后半部的2/3,基节下部外缘有16根以上的短齿列,前足腿节下部外线有刺4根,等长;下部内线有刺15-17根,中央有刺4根,其中以第Th根刺最长。卵鞘及卵卵鞘楔形,沙土色到暗沙土色。长14一30mm,宽13-18mm,高13.5-19.0mm。由许多卵室组成。卵粒金黄色,长椭圆形,一端稍宽。若虫与成虫相似,无翅,5一6龄开始长出翅芽。1龄若虫体长8~12mm,2龄13一15mm,3龄16—20mm,4龄21-26mm,5龄31一36mm,6龄41—56mm,7龄54-61mm。
生物学特性: l年发生1代,以卵鞘在树枝、灌木枝条、篱笆和墙壁等处越冬。在北京地区于第二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孵化,孵化盛期在6月上旬。雄虫一般为7龄,雌虫8龄。各龄历期很不一致,同龄若虫发育天数也有明显差异。1-8龄若虫子均发育天数分别为:17、11、9、8、10、13、19、21天。8月上、中旬开始出现成虫,8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9月上旬为羽化末期。成虫于9月上旬开始产卵,9月中旬为产卵盛期,9月下旬成虫开始死亡。到11月初在野外还可见到少量成虫。成虫羽化后,约经半个月开始交尾。雌雄虫一生可交尾多次,交尾时间长达3-4小时。交尾后7—33天开始产卵。产卵时雌虫先用尾须来回探索,寻找合适的场所。产卵时四肢紧紧抓住附着物,先分泌一层粘胶,然后产一层卵,直至产完最后一粒卵为止。一般产一块卵需要3—4小时,最长达8个小时。雌虫产卵后静止不动,1-2小时后大量捕食,约经13—18天产第二块卵。一头雌虫一般可产1—2个卵鞘。每个卵鞘含卵数为195一437粒,平均225粒。次年5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孵化时间在6—16时,以8—10时孵化最多,约占70%。卵孵化率平均为87.8%。孵化时,若虫从卵鞘孵化区的活瓣裂缝中相继钻出,一次可同时孵化4—7头若虫,一个多小时大多数若虫孵化出鞘,少数在次日上午孵化完毕。若虫出鞘时,腹部末端带着一根细丝,悬挂着下垂的虫体,几分钟后,四肢伸展,向四周爬动,寻找猎物。1龄若虫在缺乏食料的情况下,第四天就开始死亡,7—8天大量死去。有自相残杀的习性。从2龄若虫起,如果彼此相遇,即自相残杀。甚至在雌雄成虫交尾时,雌虫常把雄虫的头部咬掉,但仍能正常交尾受精。5龄前的若虫活动比较敏捷,喜欢栖息在杂草或灌木上,也有栖息在树上的。随着龄期的增长,或地上杂草甚少时,则大量转移到树上。中华大刀螂一般在早晚活动取食,喜荫怕热,在炎热的夏天,中午常栖息在树冠阴凉处或杂草丛中。秋季气温降低时,早晚多栖息在向阳的树叶上。在北京地区,中华大刀螂捕食期长达4—5个月,可捕食各种农林、果树害虫。根据初步观察有松毛虫、杨扇舟蛾、杨毒蛾、槐尺蛾、槐羽舟蛾、榆毒蛾、柏毒蛾、舟形毛虫、豆天蛾、大青叶蝉、刺槐蚜、松大好、桃蚜、杨树毛蚜以及蝗虫、蝇类。1、2龄若虫主要捕食各种蚜虫、叶蝉、粉虱等,一天最多可捕食杨蚜、槐蚜或桃蚜16—20头;3-4龄若虫每天平均可捕食1龄油松毛虫8-9条或捕食2龄槐羽舟蛾3—9条;4-6龄若虫可捕食2龄油松毛虫4—8条或2龄杨毒蛾7-8条或2龄杨扇舟蛾8—19条;7一8龄若虫平均每天可捕食3龄油松毛虫4-5条,最多13条或捕食3龄杨扇舟蛾10—15条。除幼虫外,还可捕食各种鳞翅目成虫。随着虫龄增长,其捕食量也随之增加。根据在油松林内的初步释放试验,对减少虫口密度有一定效果。
天敌 常见卵的天敌有,中华螳小峰对卵鞘的寄生率为4%左右,在被寄生的卵鞘中卵的被害率为12—26%。皮囊(Thaumaglossa sp.)对卵鞘的危害率为14%左右。另外还发现个别鸟吃卵鞘内的卵粒。幼龄若虫常受蚂蚁、蜘蛛等的侵害,老龄若虫和成虫有白僵菌寄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