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精会神与鞠躬尽“炊”----莱茵游学论坛24日活动图集
























































[ 本帖最后由 st_bee 于 2006-6-26 13:39 编辑 ]
1

评分人数

如果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一幅幅图画,那么画出这些图画的调色板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科普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的小听众




1

评分人数

如果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一幅幅图画,那么画出这些图画的调色板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TOP

感谢那些为大家辛勤劳作的人们!!




















1

评分人数

如果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一幅幅图画,那么画出这些图画的调色板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TOP

不错

室内拍的那些白平衡用的是什么设置啊?感觉有点偏黄了。

最后那张小孩,口水都流到下巴去了,哈哈。

TOP

谢谢,我用了日光白平衡,因为想利用室内灯光的暖色调烘托当时的热烈气氛。
如果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一幅幅图画,那么画出这些图画的调色板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TOP

原帖由 st_bee 于 2006-6-26 15:29 发表
谢谢,我用了日光白平衡,因为想利用室内灯光的暖色调烘托当时的热烈气氛。

好方法,省了后期功夫

TOP

呵呵,我比较懒,不喜欢ps, 所以尽量一次拍好,直接交货。

原帖由 Fry 于 2006-6-26 16:53 发表

好方法,省了后期功夫
如果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一幅幅图画,那么画出这些图画的调色板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TOP

原帖由 st_bee 于 2006-6-26 15:29 发表
谢谢,我用了日光白平衡,因为想利用室内灯光的暖色调烘托当时的热烈气氛。


讨论一下,既然是纪实(这算是会议记录吧),就应该准确还原当时的情景,而不应该加入太多个人的主观感受。况且暖色调看多了会腻的lol.gif
其次,要想表达“当时的热烈气氛", 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主持与听众的对话,以及大场面气氛的捕捉。既然作为”官方记者“,会议中的走动应该是允许的,那机位与时间的选择就不是问题了。发觉这组PP特写太多,可能与LZ的拍摄习惯有关吧。

一己之见,说错了表介意:

TOP

好,那我们就来讨论讨论

第一 谈谈纪实

其实所谓纪实或新闻照片,并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在真和美之间作一定的权衡取舍,
通俗来说就是,使得拍出的照片真实而又好看。

    很多坊间热炒的纪实,黑镜头,红镜头,难道过去的世界就真的只有黑白灰了吗?颜色就只属于今天?其实不然,这些纪实作品,也没有少运用美学的原则进行再加工,使用了黑白手法,这不但没有妨碍真实的表达,反而更增强了时代的厚重感,调动观众的情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楼上拍摄的篮球比赛,也运用了黑白的手法,相信这点您应该很清楚了,就不继续展开了。

   其实,如果真如楼上纪实的目标,这些偏红的灯光还更应该保留。 因为当时的灯光环境也是”真“的一部分,至少可以保留一个信息,当时的室内的灯光偏暖调。

   所谓白平衡,其实是让相机的“说谎”的功能。
   真,其实也是相对的, 所谓说谎,也是以阳光作基准的。所以要继续讨论下去,何为绝对的真,那就真要开个哲学版了。
   
   所以,所谓景深,白平衡,曝光。。。。等等“专业术语”,都是围绕主题服务的, 他们只是工具,而不是目标,如果片面强调,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第二谈谈选片

版面始终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拍到的照片都放上来,所以就面临一个选片的问题。
这就谈一下我当时选片的两个想法,

  1 这是摄影板块,不是新闻版。所以会挑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场景,让大家在学习之余看看图片放松放松,而并不是官方报道。
    楼上提到到大场面我也有拍,只是相比之下就枯燥一点,也就不在选择之列了。试问一下,谁没有参加过讲座会议,对这些普通的大场面谁又会特别感兴趣?

  2 因为照片的发表之前也征求过被摄者的意见,因此也会取下一部分照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就是新闻题材和影棚艺术作品的区别,从拍摄,到发表,都有各种各样的制约和取舍。
理论上的完美并不是这么容易做到的。

[ 本帖最后由 st_bee 于 2006-6-29 11:53 编辑 ]
如果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一幅幅图画,那么画出这些图画的调色板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TOP

附上拙作,谈讨一下白平衡

摄影基础知识系列
作者李毅峰   shey.stu.edu.cn

什么是白平衡?


光是像海浪一样上下起伏的波,也是有快慢频率的。

把他们按照频率从快到慢排列起来,就像七色彩虹,
紫光属于快的一边,再快点,人眼就看不到了,叫紫外线
红光属于慢的一边,再慢点,人眼同样看不到,叫红外线


跳得快,其中蕴含的能量比较多,
跳得慢,能量就少,

但是现实中,各种频率快慢的光或多或少地混在了一起,是很难衡量他们的能量和性质的,
于是就有了色温的概念,单位是K(K是物理上表示温度的单位,0 K 就是-273摄氏度,绝对零度,一个无法人造的低温。尽管今天的人类可以上天下海,但是还是没能突破这个温度,自然规律的安排很神奇吧。)

如果频率慢的光占多数的时候,能量小了,就叫色温低, 颜色就会偏向慢的那边,也就是偏红了。好像日落或白炽灯的光。

相反,当频率快的光占多数, 能量大,颜色就会偏向快的那边,也就是偏绿了,例如 荧光灯,日光灯。

如果他们的比例刚好相等,那么就叫白光。


因为人眼的调节功能,这些光之间的区别很多时候,人的感觉不是很明显,或者习惯了,被忽略了。

但是对于胶卷,对于数码相机的电子感光板,他们就知道得很清楚,并“忠实”地反映在照片上。

他们忠诚却不一定都受到人类的赞赏,

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去评价他们

有时候因为需要,就认为这些忠诚是好的,要留下。
例如,饭桌上的灯泡让周围笼罩着暖暖的红光,给人温暖的家的氛围,让人食欲大振。
冷冷的绿光,就成了恐怖片的明星,一看就毛骨悚然。

而当他们不被需要,就被认为是不良分子,要坚决去掉,
喜欢“说谎”的滤色镜和灯光型胶卷就受到了欢迎,
比如矫正白炽灯的滤色镜是偏蓝的,就是把多余的红光去掉,让他们的比例接近。
把说真话的日光型胶卷换成灯光型胶卷,让多余的红光,视而不“现”。

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就更方便了,不用动粗换胶卷,直接“指鹿为马”,教会相机说谎就行了。
这就是白平衡的来历,一个可以让相机说谎的功能,呵呵。
例如,在白炽灯环境,就设定相应的色温值,
相当于告诉他,“你给我听着,不管你怎样想,我说现在这些是白光就是白光,听懂了吗?”


呵呵,自然界的绝对和真实,到了人的世界就成了另一个模样。




下面这个表就把各种光的成分和对应的色温列出来

色温     蓝光 绿光     红光        例子

2000k    5.8%    16.7%    77.6%          烛光

2800k    7%    32%    61%          白炽灯

3200k    20%    30%    50%          影楼灯

5500k    33.3%    33.3%    33.3%          真正意义的白光

8000k 39.1%    33.3%    27.2%          蓝天



(插图扫描自,《 Handbuch der Fotografie ,Band 1 》(摄影手册,第一卷)Jost J Marchesi 作 )

20051222529348.jpg (64.12 KB)

20051222529348.jpg

如果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一幅幅图画,那么画出这些图画的调色板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