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9531
- 威望
- 24343
- 金钱
- 31
- 阅读权限
- 120
- 性别
- 男
- 来自
- 菩提树下 髑髅地头
- 在线时间
- 7412 小时
|
相声 在传统中找生机
2005年岁末从北京草根阶层突然“蹦”出来的一个郭德纲,让被冷落许久的相声再一次成为北京媒体热爱的话题。在距离2006年还不太远的两个月前,“郭德纲”这三字对北京人来说,很大程度上仍是个陌生的名字。短短几个月内,郭德纲“火”了,他的名声鹊起成为文艺界最受瞩目的现象。据说2月初,全国共100多家媒体同时在找郭德纲。连台湾名嘴陈文茜最近也在节目里介绍了郭德纲,以及郭德纲的粉丝族群——“钢丝”。
发展出网上听相声
汉语似乎因郭德纲相声的火爆程度而遭遇贬值——“一票难求”已无法说明他票房的火爆劲儿。“钢丝”和观众发展出网上听相声,甚至网上看现场演出的风气。至今他的“相声公社”网络论坛的会员接近2万名,帖子30万条。
有关郭德纲相声魅力的传奇事迹中,最广为流传的有二:一是郭德纲讲《论50年相声之现状》,用嬉笑怒骂的方式抖出50年来相声在政治风云与社会变迁中的曲折,一段相声把相声迷的心都给说碎了,有观众哭红了双眼。
第二则逸闻比第一则近,见证者更多。那是今年1月12日,郭德纲在解放军歌剧院呈献个人相声专场,观众的热情驱使郭德纲返场22次,演出从晚上7点半一直演到12点10分,剧场灯都熄了,观众还执著站在黑暗里鼓掌。
爱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
“保住一个郭德纲,相声可以晚死50年。”北京电台主持人大鹏公开这么说,这可能是“钢丝”的普遍信仰。
然而,说郭德纲是“蹦”出来,他或觉得有欠公平。10年前他即辗转于北京城南的茶园和剧场做现场表演,当初既没钱也没观众,据郭德纲介绍,最苦的时候台下只坐了一名观众。不上电视——他有的节目也上不了电视,让他在相声的世界里长期只是个无名小卒。因此他喜欢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
春节前后,记者在朋友的协助下弄到两场郭德纲演出的门票,一场在解放军歌剧院,另一场在城南“天桥乐”茶园。
记者发现,郭德纲段子特多,且说、学、逗、唱的本事一应俱全。他擅长描画小市民的小算计、小委屈、小窝囊、小幻想,其中不排除市井无赖、社会失败者的疯狂行为,有的相声语言还颇粗俗,一些玩笑赤裸裸展示人物私欲,让记者震惊了好几天。
但不能否认的是,郭德纲的相声色彩异常强烈。相声在电视上看与现场看就是不一样,现场相声的节奏悠闲、看两段相声听一段评书再听个群口,相声表演的时间原来是很长的,一台节目能长四小时。尤其在茶园子里,人和茶都有“泡”着的感觉,泡出来的相声是另一种味道。难道,这才是北方的传统相声应有的味道?
传统的内容 传统的求生方式
“在中国来讲,中国人还是喜欢传统文化,只不过我们的演员没有提供这种东西。大批相声演员没有拿出传统的精华,他们确实也不会,所以才导致观众的流失。”
不久前,记者争取到机会在演出后台与郭德纲做了访问。在谈到相声的总体状况时,郭德纲直指文化体制的弊病,他作为一个体制外的“异类”兼传统拥护者的形象,也在对比中凸显出来。
他认为,现行体制中演员由剧团养着,演不演出都有工资。有时候遇到商家包场组织一台演出,相声演员就以赞助商为题,把相声变成替商家宣传的工具。
演员错位投入
他说:“因为演员长年来已习惯于做这种命题作文,他没有办法像在旧社会(1949年以前)里,老先生都在街上说,说着说着能把你口袋里的钱说到我这儿。他没有这种本领,求生的本能退化,这是一个事实。”
根据《论50年相声之现状》的内容,旧社会里演员是靠相声活命的,真有演员因相声不逗人笑没人给钱结果饿死的情况。如今,观众不再是演员的衣食父母,加之上电视表演提供了迅速成名的渠道,难免造成演员精力投入的错位。
因此,郭德纲坚决不同意相声近年的萧条是由于观众口味变了。网络、电视、好莱坞影片等西方文化的冲击确实存在,但不至于把相声冲掉。
他说:“我们现在所演出的,基本都是传统节目,在传统节目上翻新、整理的新作品。这里面整体贯穿的都是传统文化,正是因为这种东西才导致这么多观众来看我们。”
熟练得像聊天
传统的内容,传统的求生方式,这似乎是郭德纲维持创作生命生生不息的关键。
据他介绍,过去10年里他与社员们积极挖掘、整理和复排的传统节目——单口、对口、群口,快板、评书、十不闲、莲花落、太平歌词、反串戏、相声剧,共上演了600多个段子。几百个段子一年到头在台上打磨,他上台不必记词,熟练得像聊天一样,观众听起来也地道、舒服。
郭德纲的相声靠观众掏钱,靠市场吃饭。“固定剧场相声演员”与“巡回相声演员”或“电视相声演员”的差异,就这样经年累月练了出来。他说:“剧场里,也许你长年就是这几百人,他们每周有三四次来看你演出,你节目相同、重复性高会影响上座率的。”
创业初期经历许多艰难困苦,这是所有关于郭德纲的报道不会不提的。33岁的郭德纲是天津人,8岁拜高祥凯学评书,同年跟常宝丰学相声,在纯正的传统曲艺环境中长大。长大后三上北京谋生,两次铩羽而归,1995年第三次上京城,隔年他决心把萧条的相声重新带回剧场,此后辗转于北京城南的不同剧场,并成立了“德云社”。
最早的时候,郭德纲自己注册了文化公司,写剧本、写书、上电视当主持、制作影视和音像作品,用赚来的钱维持德云社。
前台培养观众 后台培养演员
他说:“前几年来讲,确实是很不容易,因为相声观众都断代了,观众已经不习惯到剧场去看演出。所以我们是前台培养观众,后台培养演员。”
他念念不忘德云社最艰难的一次经历。2002年的一天,在广德楼演出,全体演员在门口喊了半天只进来一个人。
那天第一个节目是单口,台上台下各一个人。说到一半台下的手机响了,演员停下来等人把电话讲完。接着郭德纲上场,他对那唯一一名观众说:“你要好好的听!上厕所必须打招呼,我们后台人比你多得多,关上门打起来你跑不了!”
“钢丝”追捧 草根崛起
近距离接触时,台下的相声鬼才和台上有些许不同。台上的郭德纲,与搭档抬杠时带点“痞子”气。在后台的梳妆镜前,郭德纲语速平稳持重。若不是他出口成章,人们想象不到他逗笑的本领有多大。
舞台上,郭德纲受到超级明星般的拥戴。“钢丝”多为三十岁上下、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人、白领、话剧导演、演出经纪,以及不少媒体人。一些对郭德纲不以为然的评论称“郭德纲现象”是媒体炒作的结果,这话有一定道理。观众是郭德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媒体人和文化人的捧场则是他能迅速被抬上台面的重要原因。
北京电视台导演秦峥日前接受《新京报》访问时说:“我们追捧郭德纲,不是因为他本人怎么样,是我们希望对我们未来的文化建设、艺术建设、或者说是相声建设能起一个很好的作用。”
秦峥赞誉“郭德纲现象”是“剧场文化打破了一元的电视帝国主义文化”。
在天桥乐茶园里,23岁的小张告诉记者,他特别享受在茶园里全场一起喊“吁——”(“钢丝”专用的喝采语)的气氛。
灌满传统味道的郭德纲相声唤起“钢丝”们失去了什么,需要找回什么的感觉。即使一些包袱有点粗俗,例如描绘女性长相丑,叙述失败者想方设法自杀的过程等,观众也以这是传统相声文化的一部分来给以包容和理解。
兼具“传统”与“反叛”意识
在郭德纲的相声里,人们几乎听不到什么对官方认可的“好人好事”的歌颂,或者宣传“神六”载人航天工程的故事。在传统相声材料之上,郭德纲抖包袱的方式带着“无厘头”味道——有意识的“玩世不恭”姿态历来是对主流价值观的揶揄与嘲笑。
最近几个月,窜红的郭德纲也上电视了,表演他曾猛烈抨击的“5分钟相声”。有“ 钢丝”担心他是不是被“发现”得过早了,或者怀疑来自草根的“真话英雄”已被“主流相声”“招安”。
但郭德纲目前还坚守着“非著名相声演员”的本色。在郭德纲相声魅力的中心处,兼具 “传统”与“反叛”两种意识。从这种意义上说,他是风靡大陆的“超女”的另一版本,却少了“超女”的浓重商业包装。郭德纲更像是民间力量捧出来的一个旗帜,他代表了市民口味的胜利,“非主流”媒体的成功,以及人在体制外的自主空间。2005年里,中国社会多元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民间社会在争取话语权,打造自己的文化“英雄”,选择自己的偶像。这种角度,或许能帮助我们观察郭德纲短短几个月里就大红大紫的“非正常现象”。
郭德纲相声语录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纲。
·住的房子千疮百孔,一下雨算要了亲命了,外边下小雨,屋里下中雨,外边下大雨,屋里暴风雨,有时候雨实在太大了,全家人就上院子里避避雨去了……
·他的剑是冷的,他的心是冷的,他的血是冷的……这孙子冻上了!
·“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一个?”“坏的。”“坏消息是:我们已到了荒芜人烟地带,没有吃的,只能吃牛粪了。”“好消息呢?”“好消息是,我们有足够多的牛粪!”
·多听相声说明你爱国。我们街坊有一孩子,会七八国外国话,什么英语、日语、韩语、南斯拉夫语、北斯拉夫语、西斯拉夫语……反正跟八国联军坐一块儿对着骂街没问题!跟他说你听听相声去吧。“不去!听不懂!”法律不管,我早打死他了!会七八国外国话听不懂相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