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三国人才的凋零

闲谈三国人才的凋零 zt

说起三国,大家有时候不免为蜀汉人物凋零之快感到惋惜,甚至认为如果庞统、法正、马超、张飞这些人不早逝的话,三国的局面很有可能另一番见教呢。

实际上,不仅蜀汉如此,曹魏和孙吴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平常比较多的留意蜀汉而忽略另外两家罢了。同时,相对而言,蜀汉比较集中一些而已。

蜀汉上层的高级领导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常委级别的,像法正、庞统、张飞、关羽、马超、黄忠这几个人都是在刘备称王称帝的前后就死了,其中,庞统死的比较可惜,被冷箭射死,算是进入西川的第一个高级烈士,刘备因为庞统之死,显得十分伤心,追封了庞统的亲属,庞的接班人法正在夺取汉中后,也很快去世,继任者刘巴虽然也是贤良之人,可是,见识和机敏都不及法正。马超死的也很可惜,马超对凉州的地理人物风情十分了解,而且他本人也是凉州的人望,假如死的不是那么早,以后诸葛北伐一定会借重他。和马超死于同一年的是空心大老许靖,许靖虽然人头很次,然而也是一面旗帜,诸葛亮就很佩服他,许家兄弟在三国时期都是非常有名的。关羽、张飞都是因为不留神和疏忽被人拿下了,像关张这样的大将,不要说蜀汉,就是整个三国时代都是难得的一时的上选,一旦死了,再想在几年或者十几年中发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了。关羽死后四十多年,才有邓艾偷袭阴平夺取四川的故事,可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是说着玩的。

这几个常委之下是二线将领和大臣的去世,包括孙乾、简雍、縻
竺、黄权(他是投降)、马良、杨洪、赵云、刘巴等。刘巴作为
蜀汉减诸葛亮一等的核心人物、法正的接班人居然在马超等人死后的两年中病故了,他死后,李严成为益州土著的代表人物,然而。李严的水平不及刘巴,操守也比不上他。最后,终于犯了严重的错误。黄权本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官员,刘备非常的器重他
,连征伐东吴时也要带上黄,黄在投降曹魏之后,刘备诸葛亮不但没有处罚他的家属,反而安慰他们,以后,司马懿和诸葛亮对阵时,司马懿给诸葛写信时就提到黄权,他说黄权在魏国与他闲谈经常夸奖诸葛亮,对诸葛充满了敬意。比较能够办事的马良、
杨洪也是死的早,杨洪在刘禅即位不几年就去世,当时正是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时候。赵云是葛派的大将,为人深明大义,资格也很老,可是,需要借重时,已经年迈,又受了马谡的败仗的牵连
,没有来得及体现晚年的辉煌就谢世了。
人生如梦 亦真亦幻
苦乐如水 本色自然

刘备死前发现了马忠,诸葛亮在对南中作战时发现了吕凯,办外交发现了邓芝、宗预,有人说诸葛亮不培养人才,这是不对的,
诸葛亮安排的蒋琬、费�、董允等接班人能够行之有效的辅佐刘禅说明诸葛亮的眼光是比较远大的。关键是蜀汉国家太小,人才
也自然不是很多,再加上英年早逝,所以,就显得后续乏人。像
蒋琬、董允都是同一年病故的。费�又是不小心被人刺杀的。等到姜维上来之后,就像《演义》描写的那样廖化作先锋了,然而
,就是这个廖化也有不凡的见识,惜乎姜维没有听从。值得提到的是魏延的死,虽说魏延自己有很多的缺点毛病,然而罪不致死,况且又是谋反的罪名,这件事如果诸葛亮活着应该不会令矛盾如此激化,这和当时蜀汉权力出现短暂的真空有关,再加上杨仪和魏延各自的性格缺陷。

说起曹魏,到得曹丕即立时,曹操时代的名将比如说众所周知的
曹仁、曹洪、五良将等,也已经很少发挥作用,曹洪因为不借给
早年曹丕钱,被曹丕几乎杀掉,曹仁、夏侯�
人生如梦 亦真亦幻
苦乐如水 本色自然

TOP

诸葛亮为何急于入川

发生在公元222年的吴蜀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如果说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夷陵之战就是完全确立了这种局面的形成。而且,从夷陵之战引发的对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认识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试图通过个人
的一点粗陋的见解为这方面的话题抛砖引玉。

1.诸葛亮为何急于入川

网上对这点争论颇多,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谁比较适合镇守荆州,或者说谁应该来镇守荆州。

刘备入川之前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以及留营司马赵云一起镇守荆州各处,和法正、庞统、刘封等人一起进军益州。在攻打雒城时庞统战死,这时,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入川。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三国史学者认为到底值得不值得调诸葛亮入川,而且,关于诸葛入川的深刻背景早在王夫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类似的质疑。

我们知道,刘备进川后最艰苦的一战就是雒城之战,大约一年的时间,损失也比较大,折了副军中郎将庞统。不过,即使是这样,刘备仍然能够兵围成都,说明刘备那时候已经是羽翼已就。再有,诸葛亮并没有像《演义》中说的那样直接参与雒之战的,相反,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当刘备围困成都时,诸葛亮才会同张飞等人与刘备会师。考诸历史,得知诸葛亮起身荆州大约是在刘备围攻雒的前后或者是刘备和庞统一起擒斩蜀中名将张任的前后,当时的真实情况是霍峻给刘备带信,提醒刘备东州军进攻葭萌关的背后可能是刘璋意图切断刘备的后路,这样刘备才决定诸葛亮入川。

而王夫之等人的观点是刘备当时足以攻克全川,诸葛亮固然一定要入川,但是,没有必要这么急急于进川。这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蜀中当时的名将首推张任,而张任在雒之战中就被刘备、庞统擒杀(见裴松之《三国志·先主传》引《益部耆旧杂记》),刘循等人见张任被杀,立刻龟缩不出。而且,在诸葛亮和刘备会师之前,刘备已经攻克雒城,进逼成都,益州可谓是基本在掌握之中了,所以,后来史家说攻取益州出力最大的是庞统、法正和张松,不是没有来由的。再者,即令是庞统死掉,法正尚在,以法正的智略足以辅佐刘备,没有必要那么急于调诸葛亮进川。
人生如梦 亦真亦幻
苦乐如水 本色自然

TOP

除了我们上边列举的那个事实外,王夫之还在他的《读通鉴论》中指出,刘备之所以调诸葛亮入川,是对诸葛亮“交吴之深”的担忧。诸葛亮兄弟在吴蜀的阵营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刘备这边,迄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什么比较有力度的材料来证明刘备的这一担心,不过,在东吴,这种想法却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孙权所说的那番被认为是用人不疑的话“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就是针对这种思想有感而发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九中就记载了孙权的这段感慨的背景“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汉主相闻者”。刘备阵营中对于诸葛亮有没有这种猜忌,史料上没有明说,但是,也不能说没有,我们一直以来称颂刘葛的君臣鱼水际合的融洽关系,并且引以为古今之盛轨,这是不错,然而,我们也不要忘了刘葛君臣关系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背景是蜀汉政权一直处于复杂多变的情况中,不仅大敌未除,而且险情时有发生。刘备托孤之时也正值蜀汉政权危急存亡之秋。刘葛的关系事实上只经过了共患难的考验,还没有到达共富贵的阶段,从我国历史上看,可以共患难的君臣例子很多,然而一旦同富贵时就难以相处,君臣反目的则不胜枚举,这也是人们对唐太宗、汉光武、宋太祖等少数皇帝加以称赞的缘由,这也就是人们对刘葛关系的后延发展有些存疑的缘由。

按着这个逻辑推理下来,诸葛亮诚然一定要入川主理国政,只是不应该急于入川,至少在刘备底定益州之后,汉中等地的略定后来也不是诸葛亮亲手完成的,有法正等人在,刘备足以安顿益州,况且收复益州后,又有大量的人才被罗致在刘备的门下,一时文武会集。诸葛亮继续镇守荆州,以诸葛亮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即使东吴有取荆州的打算,也不敢轻举妄动,更不会那么轻而易举的得手,三国的局面很有可能在建安二十四年左右有一个全新的变化。
人生如梦 亦真亦幻
苦乐如水 本色自然

TOP

可惜,历史容不得假设!诸葛亮固然聪明,但是主要是治理内政,战场上的诸葛亮有些缩手缩脚,并不很喜欢他!(正史根本没有空城计!只有的空营,还是赵云守的。诸葛亮一生都没玩过火,一点也不好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