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楼上两位太专业了,学习ing。。。

慢慢这一贴可以改名叫“巨人的对话”

[ 本帖最后由 elthy 于 2007-8-18 11:40 编辑 ]

TOP

TOP

原帖由 wiely 于 2007-8-18 11:25 发表

哇,国内这摄影书里面的话,如果不配图,就这么说,真的让人感觉不透……"亮调洁如玉(不死白),暗调浓如墨(有质感)",你说这到底是什么颜色啊?

玉,还得是透亮的白玉,这要是没见过的,难道还要凭借想象不成……太抽象,典型的中国传统教材。

黑白的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要大手笔的把暗调的部分,压得更暗?我觉得,似乎把主题的部分搞大反差,其他的部分降低反差,主题自然突出,

整体的暗调层次,从测光点的选择上,就已经决定了一张照片的未来。




"亮调洁如玉(不死白),暗调浓如墨(有质感)"

我并不觉得这句话抽象啊?也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在看完5,6本大师的画册后,才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亮调是2%到10%这个范围,并不是"白场",所以我觉得用"玉"来形容很恰当,也很形象.
暗调是75%到98%这个范围,这个范围是视觉感应相对迟钝的区域,但并不意味着这是黑白照片调整的关键.

整体的影调层次,从测光点的选择上,只能决定一张"底片"的未来,后期的暗房或PS也是决定照片未来的因素.
日吹Koelsch两三瓶,不辞长作Koeln人。

TOP

洁白如玉,就跟中国菜的:盐适量……一个逻辑,多少算适量,反而不如国外菜谱直接告诉你盐5克,然后用天平去量5克盐易于操作。

大师画册就更难操作,因为很多人的照片从立意,取景,拍摄,曝光,暗房的基本功都不对,都是网络上看来的野路子,看画册,无异于东施效颦,还是要从数码入手,反复的拍摄实践,恐怕才能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暗房当然感觉更好,但是成本太高,见效慢,对于新手成长不利。

TOP

原帖由 wiely 于 2007-8-18 15:04 发表
洁白如玉,就跟中国菜的:盐适量……一个逻辑,多少算适量,反而不如国外菜谱直接告诉你盐5克,然后用天平去量5克盐易于操作。

大师画册就更难操作,因为很多人的照片从立意,取景,拍摄,曝光,暗房的基本功都不对,都是网络上看来的野路子,看画册,无异于东施效颦,还是要从数码入手,反复的拍摄实践,恐怕才能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暗房当然感觉更好,但是成本太高,见效慢,对于新手成长不利。



拍摄或调整照片仿佛不能和炒菜混为一谈,如果把黑白照片中"应该"具备的灰度全部"量化统一"的话,虽然技术上可以实现,但照片就会千篇一律,失去了风格,和特色.
印象里特别深的是近期一位摄影师,用大家看来严重曝光不足的手法拍摄雪山,效果新颖,耐人寻味,如果套用炒菜理论,那么他的菜一定难以下咽.

我所看的画册的作者仿佛都有暗房功底,至少不会是所谓的"野路子",看看画册也并不是要效仿谁,在这一点上,我的头脑还算清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还是懂的.

数码是潮流,没错,连PS初哥都能P出晚期版<<月升>>效果,亚当斯本人也说过,如果能让他多活几年,他也会转向数字暗房.
日吹Koelsch两三瓶,不辞长作Koeln人。

TOP

原帖由 loveorola 于 2007-8-18 17:34 发表



拍摄或调整照片仿佛不能和炒菜混为一谈,如果把黑白照片中"应该"具备的灰度全部"量化统一"的话,虽然技术上可以实现,但照片就会千篇一律,失去了风格,和特色.
印象里特别深的是近期一位摄影师,用大家看来严 ...



好的暗房高手,还是要靠相纸堆出来~加油吧兄弟,把暗房技术传承下去~

TOP

别人的暗房作品,咱们一起学习下。

163527_1187270833[1].jpg (193.45 KB)

163527_1187270833[1].jpg

TOP

楼上这个照片,没有死黑,没有死白,立体感很好,据作者说,也是暗房一点点调配出来的……

TOP

原帖由 wiely 于 2007-8-19 01:49 发表
楼上这个照片,没有死黑,没有死白,立体感很好,据作者说,也是暗房一点点调配出来的……



嗯,这张很不错!收藏了,谢谢.
日吹Koelsch两三瓶,不辞长作Koeln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