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创作及作品的启示

Beethoven 贝多芬 简介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後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 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後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後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後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
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TOP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後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後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TOP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後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後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後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TOP

~最後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气。

TOP

贝多芬的创作及作品的启示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家庭,祖父是波恩宫廷的乐长,父亲也是宫廷乐团的男高音,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来自父亲的遗传,贝多芬的母亲是一个宫廷厨师的女儿,有着一颗特别善良的心,对人类、对大自然充满了爱。而这些美的品质也集中地遗传到贝多芬的身上,使贝多芬具备了成为一个伟人的内因条件。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青少年时期正好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经历了欧洲普及的启蒙教育,进步的外因条件和启蒙思想在贝多芬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影响,与他的内因相结合,经过他一辈子的奋斗,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

十六岁时,母亲病逝,贝多芬即承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艰难的生活给年轻的贝多芬以深刻的体验,同时也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中学没有毕业的贝多芬渴望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没有资格和财力去考大学,他只有克服一切困难到波恩大学注册旁听,研究哲学、文学等。波恩大学的著名教授施奈德汉对年轻的贝多芬起到了根本性的启蒙教育作用。1792年,贝多芬认识了当时音乐界的权威:海顿。年仅22岁的贝多芬的音乐才能给海顿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不久贝多芬再赴维也纳,向海顿学习音乐,但很快贝多芬向海顿学习音乐所抱的巨大希望变成了失望,“您有很高的天赋,您还能获得更高的甚至非凡的才能,你的想象力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是海顿对贝多芬的评价,在这里也能看出贝多芬失望的原因。在维也纳,贝多芬同时还向几位有各种专长的人学习,全面地掌握了作曲的方法。在维也纳,贝多芬最初以青年钢琴家身份出现,而后不久他的作曲家声誉日渐提高。

TOP

1800年,贝多芬举行了自己的音乐会,他的早期音乐已让维也纳人感到震撼,贝多芬的音乐明显地与前辈不同,他如实地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他彻底改变了音乐创作的目的,把前辈的只为统治者消遣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大众、为社会进步而创作。与此同时,贝多芬自己的耳病也日趋明显,已达到不便与别人交谈的程度,被迫到乡村居住。1802年夏天,他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危机,写了遗书,准备自杀。但后来他的信念,他热爱人类、热爱自然的思想战胜了自己的退却。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耳聋对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来说造成了何等强烈的内心创伤。从贝多芬第二至第五交响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去正视困难和努力奋斗的,当然他奋斗的目标不是个人的。贝多芬的早期创作已清晰地显示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的艺术是面向全人类的。表达了人类集体的要求与共同的心声,表现了进步的时代精神。他要战胜自己的命运,要成为人类的思想家、艺术家。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在崇尚英雄的同时,贝多芬已明显地反映了作品中的社会性和人民性,渗透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就音乐形式体裁而言,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然而他的作品较前人有了质的变化,因为在他的音乐中加入了思想、情感、灵魂、行动和远大宏伟的目标。在音乐创作中,贝多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乐章之间紧密联系,增加作品的有机整体性,使传统的形式更好地为新的内容服务,从而表达出更具体的思想。他要用音乐去:唤醒人们认识社会、唤起人们变革社会。他的音乐在主题立意上、思想感情上比海顿、莫扎特更明确、更直接地面向社会。他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思维:决定了他的创作方法、决定了他的创作方向。贝多芬成功地反映了清醒的社会意识、全球意识、全人类意识。

TOP

在贝多芬中期和晚期的创作中,以第九交响曲为中心,反映了他的思想在正确的方向上更进一步的深化。作品中除深刻地反映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之外,仍然反映了他对人类永恒的、深沉的爱。他的第九交响曲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可以说在方法论与认识论上是马克思哲学的先驱。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毕生全部思想的总结和全部情感的结晶。作品中,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崇高信念成为人类文明的精神支柱,对后世的人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是贝多芬献给全人类最珍贵的礼物,是世界文化史中最光彩夺目的瑰宝。不要忘记这许多最美好的音乐是贝多芬在全聋的痛苦状态下用心血凝成的。如今世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可以随心享受,唯独贝多芬自己永远没有享受的权利。

TOP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风格及思想与早期、中期的战斗风格有一定的转变。早、中期作品的思想以“破旧”为主,晚期则以“立新”为主。这也是认识论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然过程。由于贝多芬多年来生活的艰难,紧张创作,使他的身体过早地衰弱,但他仍然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在完成第九交响曲之后,又计划创作第十交响曲(写出第一乐章),可是身体已经垮了下来,肝、肺、胸膜等病症越来越严重,虽经多次手术,仍不见好转。1826年底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弦乐四重奏后就病倒在维也纳的旅馆里。生命的火焰已渐渐地暗了下来。在他病重期间,许多崇拜他的人前来看望他,其中包括作曲家舒伯特。1827年3月26日午后,暴雨交加,雷声隆隆,贝多芬突然从病床上坐起来,高举握拳的双手,像仍在为远大的目标而奋斗,接着便倒下,与世长辞,终年57岁。

TOP

贝多芬的一生为人类的进步,为被压迫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做出了毕生的贡献,终生未婚,历尽了艰难困苦。然而他却用自己的心血将痛苦化为欢乐的美酒奉献给全人类。贝多芬的葬礼日,学校自动停课以示哀悼。数万名仰慕他的人自愿排成队为他送葬,而抬灵柩的人当中就有于第二年去世的音乐家舒伯特(舒伯特死后人们根据他的遗愿,将他长眠在贝多芬的身旁,永远地陪伴着贝多芬。

贝多芬虽然早已与世长辞,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人格、他的情感、他的音乐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是永世长存的。两个多世纪以来,贝多芬的音乐冲破了国界、冲破了狭隘的民族观念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全世界不断地回响,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贝多芬永远与正义在一起!永远与全世界的亿万人民在一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