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9404
- 威望
- 37876
- 金钱
- 55
- 阅读权限
- 120
- 在线时间
- 1704 小时
|
4#
发表于 2006-11-15 15:26
| 只看该作者
苏东坡有诗云:
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仙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詩記鰣魚進貢
鎮江鰣魚,為“三魚”名菜之一,是名聞遐邇的上等美味。早在北宋年問,鎮江就有詩人以詩記之:“鱭鰣美味供春網,柑桔清香寄夜航。”元《至順鎮江志》有記載:“鰣魚,三月出揚子江中,鱗爛白如銀,味極肥美,然多骨而速腐。”清代康熙年間,鰣魚被列為貢品,更為名貴。
鰣魚起網於春夏之交氣候轉熱之季,起水即死,極易變質。如何保鮮及時送到京城,在當時全靠人畜運輸的年代,確是件極不容易的事。鎮江至北京水陸兼程2500多裏,鰣魚運達的時限是三天,這就要求一晝夜行800裏的速度才能完成“飛遞鰣鮮,以供上御”的任務。
為了完成三日內送鰣鮮進京,京口至北京的沿途各省州縣,搶修驛道,備辦健馬民夫負責傳遞。當時京口驛受僱驛夫多達500多人,且分工極細,各司其職。驛站與繹站之間還增設腰站,鎮江與廣陵之間增設瓜洲腰站。向西與句容之間有白兔腰站,向南與丹陽之間有馬陵訊腰站,向東與武進之間有呂城訊腰站。所謂腰站,是兩繹之間的換馬處。緊急公文到,腰站換馬不換人,換後即行。送鰣魚;則人馬皆換,且人不下馬,在行馬中交接,如現在接力賽一樣,以最快速度傳遞,日夜馬不停蹄,一般一晝夜行600裏,最快可達800裏。當時有一首《進鮮行》詩對從京口進貢鰣魚從起網到傳送作了形象;深刻的描述:
“江南四月桃花水,鰣魚腥風滿江起。朱書檄下如火催,郡縣紛紛捉漁子。大網小網載滿船,官吏未飽民受鞭。百千中選能幾尾?每尾匣裝銀色鉛,瀧浦潑水養貯好,臣某蒙封馳上道。正聲遠來塵飛揚,行人驚避下道旁……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斃幾人馬幾匹?馬傷人死何足論,只求好魚呈至尊!”
“江陰三鮮”
江陰地處江尾海頭,長江是江陰特有的資源。因此,也就有了刀魚、鰣魚、河豚,這就是有名的江陰"三鮮"。
傳說中有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說他們生活在海中,是很要好的"海友"。在春暖花開的四月,結伴游進長江,以最快的速度向上游游去。哪裡曉得,游到江陰黃山鵝鼻嘴公園,撞到了網罟。刀魚自以為聰明,碰到網罟就馬上后縮。誰知它嘴邊長著一對像鋸齒樣的胡子,往后一縮,剛好牢牢地粘在網絲上。鰣魚看見刀魚因后縮而"被俘",就憑著體重力大,拼命前沖相救。誰知鰣魚頭小身大,用力一沖,身子正好鑽進網眼,被網絲緊緊卡住了。河豚在后面看見朋友被俘,氣得呼嚕呼嚕直喘氣,把個雪白的肚皮鼓得像個皮球,結果,失去了游泳能力,也成了"網中囚"。就這樣,成了人們桌上的佳肴。
"三鮮"中人們對刀魚的感情最深,以前,清明時節的江陰,集市上賣的是刀魚,行人手裡提的是刀魚,桌上擺的是刀魚,真可謂刀魚的節日,刀魚的世界。
刀魚體狹側扁,色白如銀,狀如篾刀,刀魚在江水中異常靈活,游速快如飛燕。清詩有雲:"揚子江頭雪作濤,纖鱗潑潑形如刀。漁人拿網巨浪裡,銀光耀形騰光豪。"刀魚不但肉細味腴,而且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脂肪,磷脂和維生素A、D。刀魚以清蒸最佳,不用去鱗,若將其主骨剔除,搗爛后濾去細刺並和入面粉,可做成別具風味的刀魚面和刀魚餛飩。刀魚的汁水也是極其鮮美的,用刀魚汁淘飯,可食欲大增。但刀魚頸部有三角刺,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
和刀魚相比,鰣魚顯得雍容華貴,優雅清高。江陰有"谷雨見鰣魚"之說,一般小滿至芒種為捕撈黃金季節。鰣魚形秀而扁,似魴而長,最大的可達十余斤,其鱗耀耀入目。初起水,色白如銀,華麗無比。鰣魚的特點為一個字:肥。它有魚的美味,亦有肉的質感,吃到嘴裡滑溜細膩,肥腴醇厚,馨香扑鼻,為一般魚類所不及。鰣魚銀白鮮嫩,蘇東坡有詩:"芽姜紫醋炙銀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純鱸。"但鰣魚最怕宿,江陰有句俗話:"鰣魚宿了狗也不要吃"。鰣魚的吃法奇特考究,鰣魚味美,吃食不用去鱗,並且宜蒸不宜煮(紅燒)。鰣魚不僅是酒席上的名貴佳肴,而且是出口創匯的緊俏商品,我國出口鰣魚時,專門標上"江陰鰣魚",以示江陰鰣魚之不一般。現在,由於長期過度捕撈,長江水質受到污染,現在的鰣魚不僅價格高得令人咋舌,而且難得一見,可喜的是有關方面已及時作出了禁捕決定。
在長江"三鮮"中,如果把刀魚比做嬌美的"小姐",鰣魚為華麗的"貴婦人",河豚則像馬戲團裡的"小丑"。河豚尺把長,二、三斤重一條,無鱗,皮膚毛糙似彩色沙皮,銳尾膨腹,體似圓筒,狀如蝌蚪,黑背白腹,裹以黃紋,口目開合,不時發出"咕咕"之聲。但河豚集刀魚、鰣魚之優於一身,其肉味美之極,而無刀魚、鰣魚之芒刺,被譽為"三鮮"之冠,河豚的滋味與口感,頗具個性特色,不僅魚肉鮮嫩味美,那帶有肉刺的魚皮,膠質濃厚,食之粘口,味覺美感遠勝於魚翅、海參,人稱"吃了河豚百無味"。可是,河豚有劇毒,河豚的生殖腺、卵巢有劇毒,非經行家精心揀洗、燒制,不得食用。但終因河豚味美誘人,人們爭相食之,故有"拼死吃河豚"之說。河豚"立春出江中,盛於二月",蘇東坡另有題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高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三鮮"均是海魚,每逢春夏季節溯江而上,入江湖產卵,孵出的幼魚於秋后入海。江陰農諺說:"七九見河豚,八九見刀魚。""河豚來看燈(正月半),刀魚來踏青。"形象地說明了它們游弋的季節習性。江陰地處長江口道,鄰近海口,且江陰水道狹窄,魚餌豐富,"三鮮"喜歡在此產卵,所以,古今往來,江陰的長江三鮮,肉質最嫩,味道最鮮,產量也最高。江陰民眾總愛一飽口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