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焦虑的中国特色:“傍老族”与“啃老族”

所谓"傍老族",就是指已成年、有谋生能力,但依旧躺在父母怀里,在不"断乳"的状态下生存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主要来源是向父母要钱。而那些在家境贫寒、父母本身就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依然"啃"父母的年轻人,则被称为"啃老族"。
“啃老族”的构成

  六类人群:

  一、高校毕业生(20%):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二、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10%)

  三、“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20%):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居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四、频频跳槽者(10%):跳来跳去“漂”到无事可做

  五、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10%):习惯用过去轻松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

  六、文化低、技能差的人(30%):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在家“啃”父母。

不健康的教育也是“啃老族”的发动机
不管是上述中国传统方面的“主观原因”,还是后面生活压力等“客观原因”,本质上都跟教育直接相关。在啃老一族问题上,教育有相当方面的工作亟待反思。
 一是空洞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社会责任教育来改善。教育除了教给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人们独立的意志、精神以及对家庭、社会、个人的现实责任心。立人、立德、立心、求知这“教育的四大功能”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今天的孩子们只知道埋头考试,不知道如何做人。

  二是教育的多样性遭到应试教育的严重破坏,大学教育全面工具化和功利化,乃至于“教育四大功能”中硕果仅存的求知一项也被异化,变成了教育只是为了读文凭。中国教育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淘汰教育”,而不是真正的“树人教育”。不是把每一个人变成意志、心态健全的人,而是把无数的人从层层考试中淘汰,最后留下一堆使命感缺乏、意志薄弱的“社会精英”。至于那些最终考上大学的幸运者,读文凭的目的、读完文凭以后到底该怎么办,还是未知数。。。。。。
网恋了吧!投入了吧,感情走上绝路了吧!